如今,我們隨便打開一個電視臺就會發現,80%以上的電視臺都在播放著所謂的抗日神劇,早些時候在網絡上有一個段子:「話說日本首相來中國訪問,在酒店休息的時候覺得無聊,就打開了電視觀看起來,然後電視屏幕上就接連出現了手撕鬼子、加特林機槍殺敵以及2個人就可以單挑一個日軍聯隊的抗日奇俠們,非常之兇猛,頓時把首相嚇的連尿都不敢尿,生怕衛生間裡被安裝有尿液觸發雷,趕緊打包回國了,並且發誓再也不來中國了。
據網絡不完全可信統計,光是在橫店影視基地裡,各抗日劇組一年打死的鬼子可以繞地球一圈還要多,和如今的日本總人口相當。
當然,這裡不得不說,大量以抗日為題材的電視劇依然受到許多觀眾的喜愛,因為其具有非常「別致」的觀賞性,所以筆者在這裡不對其作過多的解讀,因為在網絡上已經有非常多的人對此進行過各種各樣的吐槽了。今天只從最基本的軍事常識和戰場現實的角度,來扒一扒抗日神劇中有哪些劇情和場景設計誤導了人們對戰爭的認知,如果在真實的戰爭中又是怎麼樣的。
首先要說的是抗日神劇中將火炮的威力極度弱化,要知道即使是一發普通的60毫米迫擊炮的有效殺傷範圍為5米,一發105毫米榴彈炮的有效殺傷範圍可以達到15米以上,甚至可以在土質不是非常硬化的情況下直接炸出一個散兵坑,航空炸彈的威力則更大,而抗日神劇中對於火炮的刻畫非常不真實,炮彈落在身邊一兩米的距離內時,除非是故意刻畫人物,否則不會受到一點損傷。而且在描繪戰鬥時,往往一兩門迫擊炮射擊的效果可以達到一個炮兵營的轟擊場面。
也許是導演覺得古代戰爭中的人海衝鋒比較有氣勢,因此不管是鬼子還是我軍,在戰鬥進行到白熱化時,往往都會扎堆進行衝鋒,相信大多數人看到這幅場景都曾經想到過,要是往人群裡面扔一顆手榴彈或者打過來一發炮彈會怎麼樣,進攻方會排著密集的隊形(好像抗日神劇中也沒有隊形一說)豪壯的衝向防禦方,而防禦方則排成一線進行射擊,重機槍和步槍處於一線位置,火炮就在一線戰壕的屁股後面,完全沒有一點陣地的戰術配置。要知道在實際的作戰中,進攻方在進攻中會將兵線拉得非常的開,還會利用各種隱蔽物掩護,即使是在我們所玩的遊戲絕地求生裡也知道在進攻時也不能一窩蜂衝上去,因為這樣不但會遮擋友方火力和行動,還容易被敵方手雷一鍋端。所以在現代戰爭中絕對不會出現一群人排成密集的隊形衝鋒。
此外,幾乎在所有的影視劇中,日軍全部被描述成了不堪一擊甚至是弱智的形象, 還有更加誇張的是,兩個奇裝異服的抗日奇俠可以正面硬剛一個日軍聯隊,還能在殺敵無數後從容離去,這不得不讓人奇怪,這樣的日軍為什麼還能佔領大半個中國?
但是事實卻是是,一直到1943年末,日軍在中國戰場上一直處於絕對的優勢地位,而且日軍中聯隊級部隊的標準編制有三個步兵大隊和輔助部隊,約兩千人多人左右,如果兩個抗日奇俠能夠擊潰一個日軍聯隊,那就應該是我們打到日本了。在中條山戰役中,出現過一個日軍800人的大隊從正面擊潰了一個的1萬多人的滿編師,而且日軍的單兵戰術素養極高,在戰鬥中和中國士兵的交換比最高能達到1比5,在個別戰鬥中甚至達達1比9、1比10的程度。
當然,再怎麼說抗日神劇也只是電視劇而已,我們並不是要真的火炮轟炸效果和非常專業的戰術演出,但是這種為了追求觀賞性效果,而誤導人們對戰爭的殘酷性的錯誤認知怎麼不讓人吐槽呢,如果那天戰爭真的來臨,而我們整天被這些影視劇灌輸著錯誤的認知,實在不敢想像那個場景。
最後看一下網友對某抗日神劇的爆笑吐槽。
我剛接手新一團的時候,全團不到十瓶髮膠,洗髮露更是一瓶沒有,戰士們平時都是拿清水洗頭,就這樣還兩個人都分不到一瓶啫喱水,我去找旅長要,你猜旅長怎麼說,要髮膠沒有,要秀髮一頭,你李雲龍看我的秀髮值幾瓶髮膠,你就把我的秀髮剃了拿去換髮膠,就這樣,不到一年的時間,新一團什麼都有了,髮膠、髮油、洗髮露、啫喱水還有耳釘耳鏈全都有了,要沒有這點家底我敢跟坂田面對面比髮型,做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