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0年7月17日下午,在上海市建築學會、上海市城市規划行業協會的指導下,上海市建築學會城市更新專業委員會、歷史保護專業委員會、上海現代城市更新研究院、華建集團華東建築設計研究總院、上海產業轉型發展研究院共同主辦了「淬鍊·重生——工業遺產迭代更新策略研討會」。會上,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張松作了題為《工業遺產保護更新的可持續性準則》的主題演講。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張松
工業遺產作為產業建築類型的物質形態遺存,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可以成為城市文化認同的重要內容和當代城市生活的一部分。正如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所指出的:「建築物表明了集體性的神話。」「即便是廢棄的建築物,也會留下種種痕跡,揭示出以往各時期的種種記憶、夢和希望。」
當前我們正處於工業遺產的第四次迭代發展期,面臨諸多新的挑戰,在對工業建築遺產實施有效保護、實現適應性再利用(adaptive reuse)目標的前提下,我們應當系統梳理工業遺產保護更新的歷史脈絡,探索其迭代更新過程中所需要遵循的可持續性準則及其深刻內涵。為此,著眼於宏觀視角,從國際到國內,重點講述上海工業遺產迭代更新的故事。
01
國際工業遺產迭代更新
1、源起
——從 FICCIM 到 TICCIH
▲世界遺產英國鐵橋谷工業舊址(Iron Bridge Gorge)
20世紀50年代,在工業革命的發祥地英國,一些非專業人士和業餘的研究團體開始對工業革命時期的機械,建、構築物進行野外調查,並發表了一些調查報告和研究成果,可以說出現了工業考古的熱潮。有著100多年歷史的英國國民信託(National Trust)組織,戰後開始關注工業遺產的保護問題。
受此影響,1973年成立了英國產業考古學會,同年,在世界最早的鐵橋所在地——鐵橋峽谷博物館召開了第一屆產業紀念物保護國際會議(FICCIM)。
1978年在瑞典召開了第三屆工業紀念物保護國際會議,會上成立了有關產業遺產保護的國際性組織,即國際產業遺產保護聯合會(TICCIH)——保護工業遺產的世界組織,也是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ICOMOS)工業遺產保護的專門顧問機構。
由此,工業遺產的保護對象由工業「紀念物」轉向工業「遺產」,對工業遺產迭代更新的探索由此萌芽發展。
▲ 國際產業遺產保護聯合會(TICCIH)
2、發展
——從政策支撐到公眾參與
實際上,在歐洲工業發達國家,有關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甚至是工業遺產城鎮的保護復興實踐探索開展更早,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從歐洲理事會的相關會議和國際建議就可以窺見一斑。
○1985年 歐洲理事會召開「工業遺產,何種政策?」國際會議
○1989年 召開「遺產與成功的城鎮復興」主題的國際會議
○1987年 關於歐洲工業城鎮的建議(87/24)
○1990年 關於保護和維護歐洲工業、技術和土木工程遺產的建議(90/20)
1987年《關於歐洲工業城鎮的建議》指出,工業城鎮和地區的豐富歷史和建築遺產,應該在必要的時候加以修復,為未來城市的發展提供重要的來源和積蓄潛力。
建議提出,應當在政策協調、社區參與、現有資源的再利用方面對工業遺產進行保護和迭代更新。在城市更新領域,基於和回應工業城鎮和地區的特殊特徵,採取綜合辦法調動物質和人力資源;各級政府應鼓勵並使社區資源和利益集團參與復興任務;工業城鎮和地區的再生政策應儘可能以廢棄土地的再利用,現存的建築物、基礎設施及服務設施的保護和振興為基礎。
1990年《關於保護和維護歐洲的工業、技術和土木工程遺產的建議》制定了更加具體的行動指南(準則),建議針對技術、工業和土木工程遺產採取或允許實施識別、調查和科學分析等措施;根據遺產的具體特性,採取相應的法律保護措施和技術措施;通過宣傳活動喚醒廣大公眾的意識,並特別重視旅遊業的推廣,提高公眾對技術、工業和土木工程遺產的認識。
3、成果
——從概念定義到保護戰略
2003 年,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協會通過了《下塔吉爾憲章》,對工業遺產進行定義,指出工業遺產的價值以及認定、記錄和研究的意義,並就立法保護、維修保護、教育培訓、宣傳展示等提出原則、規範和方法等指導性意見。
○工業遺產(Industrial Heritage)是指工業文明的遺存,它們具有歷史的、科技的、社會的、建築的或科學的價值。這些遺存包括建築、機械、車間、工廠、選礦和冶煉的礦場和礦區、貨棧倉庫,能源生產、輸送和利用的場所,運輸及基礎設施,以及與工業相關的社會活動場所,如住宅、宗教和教育設施等。
2011 年11 月,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第17 屆大會通過了「關於工業遺產遺址地、結構、地區和景觀保護的共同原則」——《都柏林準則》
○過去幾十年中,關於工業遺產的研究、國際和跨學科的合作以及社會團體的行動越來越多,人們對工業遺產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的增長已經為提高工業遺產的評價水平做出了貢獻,並增進了管理者、利益者和專業人士之間的協作。這一進步得益於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ICOMOS)頒布的一系列國際參考文獻文集和準則以及一些國際性建議和保護措施的實施,比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1972年通過的《世界遺產公約》。
2012 年11 月,國際工業遺產委員會(TICCIH)在臺北舉辦了「第15 屆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通過《臺北亞洲工業遺產宣言》
○我們認識到,城市擴張、土地開發、人口增長、產業結構、技術創新和生產方式的迅速變化,導致城市和郊區工業遺產的空置和拆除。因此,在國際、國家和地方各級啟動適當的保護戰略是一項必須和高度優先的任務。
4、觀點
——從物質形態到生命體
有關工業遺產景觀調查和保護規劃、城市和文化景觀的可持續性以及集體記憶等熱門話題,國內外諸多專家學者提出了有見地的觀點,這裡簡單引述如下,希望在今後的實踐中能夠促進工業建築遺產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形成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基本準則。
觀點
○一個真正的整體方法包括景觀的表面、邊界、河道、植被、建築物和通道等各個方面。—Peter. Wakelin
○工業遺產不僅由生產場所構成,而且包括工人的住宅、使用的交通系統及其社會生活場地等。但即便各個因素都具有價值,它們的真正價值也只能凸顯於它們整體景觀的框架中;同時在此基礎上,我們能夠研究其中各因素之間的聯繫。整體景觀的概念對於理解工業遺產至關重要。——L. Bergeron
○「城市,尤其是現代美國城市,乍看上去根本不像是毫無人工痕跡的自然生長之物,因而人們很難將其看作一個生命體(living entity)。——羅伯特·帕克
○只有對建築、土地、能量和資源的保護變得司空見慣以後,才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愛德華茲
原則
○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可持續發展強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必須與地球的承載能力保持平衡,城市建設發展能夠在經濟和社會平等的環境下代代相連,並富有獨特的個性。可持續發展的標誌是資源的永續利用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包含對既有資源條件和建成環境的合理利用、再生利用和永續利用。創新利用既存的資源、改善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狀況不僅可以使城市居民直接獲益,而且還會大大改善正在逐漸惡化的環境狀況。
○整體保護歷史環境的原則
保護和詮釋各類工業建構築物的歷史文化價值,保護好各時期遺留下的特色和環境景觀。在後續的開發中,要充分利用和保護這一資源,使其發揮最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為改善地區的居住環境、提升生活品質創造條件。
○適應性再利用的原則
工業遺產的保護與一般文物保護不同,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這些產業建、構築物進行適應性再利用(Adaptive Reuse)。在儘可能地保留、保護其工業生產類建築的特徵和它所攜帶的歷史信息的前提下,可以最大限度地注入新的空間元素和新的功能。近代產業建築的保護,不僅要使舊建築留存下來,更重要的是要復甦產業建築的生命力,使之能夠融入當代城市生活之中。適應性再利用的原則要求在引入新的功能時,既要在建築外觀上保留工業遺產的歷史風貌,又要滿足新的使用功能需要並塑造富有時代氣息的新景觀。
▲ 建成環境全生命周期管理
02
國內工業遺產迭代更新
1、工作歷程
——從原點到盛況
○ 2005年10月,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ICOMOS)第15屆大會在西安召開,將2006年國際古蹟遺址日的主題定為「工業遺產」。
○2006年4月18日,國家文物局在無錫召開中國工業遺產保護論壇,發表了行業共識性的文件《無錫建議》,倡議關注工業遺產的保護,並明確了相關的理念和做法;這一天標誌著中國工業遺產保護、管理和研究進入一個新階段,成為中國工業遺產保護的誕生日。
○2006年5月國家文物局下發《關於加強工業遺產保護的通知》,要求重視工業遺產的普查與保護,在國家層面拉開了中國工業遺產保護的序幕,掀起了中國工業遺產保護的高潮。
○2009年6月15-16日,全國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現場會在上海召開
▲全國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現場會盛況
2、上海往事
——從「工業鏽帶」到 「生活秀帶」
近年來,我國也逐步開展了對工業遺產保護規劃和工業地區更新改造的實踐探索。上海是我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位於東海之濱和長江入海口咽喉處的優越地理條件,為近代工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至今,市中心區仍保留著大量不同類型的工業遺產,亦有很多優秀的工業遺產的迭代更新案例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如楊樹浦水廠、電廠、煤氣廠,上海啤酒廠和1933老場坊等。
▲上海市楊樹浦煤氣廠、 上海啤酒廠
▲ 楊浦區濱江創意產業園 、1933老場坊
3、未來展望
——從城市記憶到健康生活
○習總書記指出,楊樹浦這裡原來是老工業區,見證了上海百年工業的發展歷程。如今,「工業鏽帶」變成了「生活秀帶」,人民群眾有了更多幸福感和獲得感。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在城市建設中,一定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合理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努力擴大公共空間,讓老百姓有休閒、健身、娛樂的地方,讓城市成為老百姓宜業宜居的樂園。——習總書記2019年11月2日考察楊浦濱江公共空間楊樹浦水廠濱江段發表講話
○面臨公共衛生緊急狀況,文化遺產在(也將持續在)個體和社會整體的身體和心理健康中發揮核心作用,這已被豐富的文獻證實,並在公共決策過程中受到日益增加的重視;健康良好的生活是一個整體性的概念,涵蓋情感、社會、文化、精神和經濟需求,使個體可以充分發揮潛能、實現自我並最大程度的參與社會。因此,投資文化遺產意味著投資公共衛生、健康和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旅遊業需要文化遺產,文化遺產業需要旅遊業。但我們應通過將危機作為促進更加創新和可持續旅遊的機遇走出本次危機。——新冠肺炎疫情之後,歐洲遺產聯盟發表《歐洲日宣言》
▲丹麥最大的環保計劃項目CopenHill
工業遺產的迭代更新不僅要使舊建築留存下來,更重要的是要恢復工業建築的生命力,使之能夠融入當代城市生活之中。工業遺產是城市記憶的載體,同城市的文化發展緊密相連,在結合舊城更新、濱水地區復興,對工業遺產地段實施保護控制、合理開發和適當再利用的前提下,一定要注入創新的空間元素、打造獨特的場地性格,開發更多適應時代發展的公共空間和功能。
工業遺產迭代更新工作的有序開展,也將成為當代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的重要實踐方向。新的工業建築和大型基礎設施的設計和建造更需要創新,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建築和傳承地方文化的景觀地標。
本文授權轉載自:上海現代城市更新研究院
--延伸閱讀--
原標題:《趣城課堂 | 張松:淬鍊·重生—— 工業遺產保護更新的可持續性準則》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