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我國,關於鑄劍的歷史文化可謂源遠流長,但要論起「天下第一劍」的稱號,恐怕還是要數在山東省煙兗州博物館中,那邊長達7.5米,重達1.5噸的大鐵劍。一直以來都被兗州博物館當作鎮館之寶。但其實無論是劍的尺寸還是劍的重量,「天下第一劍」都不像是戰爭中使用的普通兵器。那麼,這把劍到底是用來幹什麼的呢?
其實在這把劍的歷史故事背後,也蘊藏了當地一個的地方父母官「愛民如子」的故事。正如《素書》所言:「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一方父母官,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並不難,難的是能夠始終如一盡心盡力。那麼這位官員是誰呢?
01
1988年的一天,山東兗州一群農民正在泗河的河道上挖沙。幹得正起勁的時候,其中有一個農民在鐵鍬突然碰到了一個非常堅硬的物體。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農民不斷挖掘這個堅硬的東西,卻沒想到這個東西非常龐大,最後在農民叫來了一起挖沙的同伴們,在共同努力之下,終於把它從河沙裡挖了出來。
原來那東西是一把巨大無比的古代鐵劍。大家一時間議論紛紛,最後決定把此事上報給當地的文物部門。當工作人員趕到現場之後,對於這件珍貴的文物也十分重視,立即與當地政府協商,並調來了一臺卡車,將這把巨劍運回兗州博物館,進行進一步的檢測和研究。
02
後來,據文物專家介紹,這把劍是至今我國出土的現存所有的劍器文物裡,無論在重量還是在長度都是第一,可以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天下第一劍」。通過後續研究,專家們還發現了關於這把劍更多的信息,從巨劍上的劍柄文字來看,有「康熙丁酉二月知兗州府事山陰金一鳳置」記載,大約是康熙年間的文物。
據《滋陽縣誌》記載:「康熙五十一年夏,泗河洪水暴漲,衝決大橋中間的三個橋洞,郡守金一鳳捐資修整加固此橋,並鑄三丈鐵劍以鎮之。」據此可知,每當到了夏季,泗河水都會格外洶湧。洪水汛期來臨時更是難以阻止,那些漫過堤壩的洪水,淹沒了田地裡的莊稼,導致百姓顆粒無收,並且還有衝毀石橋的危險。
所以當時的郡守金一鳳,為了解除民憂,於是自掏腰包捐款請人,鑄造了這把三丈長的鐵劍放在橋洞中,作為支撐橋梁以及測量水位的作用。
03
這位愛民如子的郡守金一鳳,為了徹底震住水患,不讓泗河的洪水衝垮橋梁,於是想到了鑄造巨劍來抵禦洪水的衝擊。只是奈鐵劍終究不敵歲月漫長,在一次次洪水的衝刷中,最終還是沉入了泗河裡,在三百年後才重見天日。
從這把巨劍的重量以及長度上來看,要鍛造出來很難。就算以如今的技術,要鍛造出這樣一把巨劍都絕非易事,也不知道在當時那個年代花費了多少財力物力。而且金一鳳鍛造「天下第一劍」時,無論修繕橋梁或者加固橋梁的費用,還是鍛造這把鐵劍的費用都是自己所出。這個行為也可以看出金一鳳的確是一心為民。
現如今,「天下第一劍」經過專業的文物鑑定部門鑑定之後,已經升為了國家的一級文物,保存在兗州博物館內,與越王勾踐的青銅劍享有同等地位。這把「天下第一劍」除了本身的文物價值外,還蘊藏著一位普通的官員對百姓的真心和真情,正如《過秦論》中所言:「使秦復愛六國,則遞三世至萬世為君」,假如每位統治者都像這位官員一樣愛民如子,恪盡職守。那麼,曾經動蕩不安的天下,又怎麼會經歷如此多的血雨腥風的歷史呢?
結語
這把「天下第一劍」,由於是為了抗洪所鑄,並不是分鑄焊接而成。而倘若是一次性鑄造而成,那麼所要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更多,且對鑄造工藝的要求也會更高,其鑄造過程實屬不易。可見古代人民的智慧,很值得如今的我們借鑑和學習。
參考資料:
《過秦論》
《滋陽縣誌》
《素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