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你好,這裡是德州。
「儒風水韻 大德之州」,德州自古就有「九達天衢、神京門戶」之稱,是全國交通運輸主樞紐城市,已成為京津冀「一小時交通圈」的重要節點城市。京津冀協同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全省建設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等重大戰略在此深入實施。
捲起千層浪,帶來萬象新。
山東新舊動能轉換初見成效之年,德州交出了一張怎樣的答卷?接下來的這張「成績單」為我們揭曉了答案—
最近一段時間,德州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累累碩果。有研集成電路用大尺寸矽材料規模化生產項目通線量產,清華大學凱瑞英醫藥中間體項目投產運營,德州市與魯冀津三地33個縣(市、區)實現34類政務服務事項「跨省通辦」,一個個高端項目落地投產,一項項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給德州新舊動能轉換注入了強勁的活力。
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是山東省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走在前列的重要戰略部署,既是重大機遇,也是重大責任。德州市委副書記、市長楊洪濤向大眾日報表示,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以來,德州市牢牢把握戰略機遇,認真貫徹落實上級決策部署,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土地、人才、資金等要素需求得到有效保障,新舊動能轉換成效顯著,高質量發展勢頭良好。
此前,德州發展主要存在產業集群化程度弱、創新能力偏差、經濟開放度偏低三大類問題,面對轉型陣痛,德州市堅持「騰籠換鳥、鳳凰涅槃」,通過建章立制、規劃引導、政策助力等多種措施,加快淘汰落後產能,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培育壯大新動能,工業經濟提質增效,闖出一條新舊動能轉換、高質量發展的新路。
面對創新能力偏差,德州市實施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三年行動計劃,大力構建創新載體、創新主體、新興產業、成果轉化、創新人才和創新支撐保障體系。2019年,全社會研發經費總量達到75.19億元,較上年增長12.64%;享受企業研發投入後補助政策企業341家,同比增長105.4%。
針對產業布局偏散,結構偏重、產業有集中缺集群的現象,德州市專門成立由書記、市長任主任的新型工業化強市建設推進委員會,統籌推進新型工業化強市各項工作;實行產業鏈鏈長負責制,統籌推進產業鏈企業發展、招商引資、項目建設、人才引進、技術創新等重大事項,搶抓機遇,加快建設新型工業化強市。
針對經濟開放度偏低,積極打通雙向開放大通道。向北打造山東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樞紐門戶,向南打通沿京滬高鐵的「黃金通道」,向東加強與青島港等沿海港口合作打通「出海通道」,省內融入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對外拓展東協市場、對接中日韓自貿區,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努力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
通過全方位、深層次精準對接,目前已有534個京津冀區域優質項目相繼落戶德州,1324項科技成果在這裡轉化。德州始終將高質量「雙招雙引」作為激活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組建了7個戰略性新興產業招商辦公室和境外招商服務辦公室等8個專業招商機構,聚焦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區域,瞄準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開展規劃招商、以企招商、以商招商、產業鏈招商。人才保障體系也日趨完善,加大人才政策供給、大力招才引智、優化人才發展環境。
楊洪濤強調,下一步,德州將按照全省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的總體部署,結合德州市新舊動能轉換實施規劃的目標任務,瞄準產業重點領域,緊盯創新關鍵環節,扭住支撐關鍵要素,傾力「四個聚焦」:聚焦產業轉型升級謀突破,聚焦領軍企業培育謀突破,聚焦增強創新動力謀突破,聚焦雙循環戰略謀突破,將德州全力打造成內陸對外開放新高地。
楊洪濤最後表示,信心來自疊加的戰略機遇,通過京津冀協同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全省建設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等重大戰略深入實施,德州將積極承接優質要素轉移、加快建設新型工業化強市,苦幹實幹,以決戰決勝的姿態全力打造「活力德州、智造名城」,為建設新時代現代化新德州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
奮力書寫高質量發展的德州答卷
—德州市新舊動能轉換成果素描
□耿向東 孫愛雲 單冬芝
2020年11月26日,泰山體育(國際)產業園高端體育裝備智能製造項目開工奠基,項目的實施,對打造千億級企業、萬億級產業集群,推動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這也是德州發出產業攻勢、加快動能轉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
2018年,山東新舊動能轉換全面起勢,傳統產業革故鼎新,新興產業方興未艾,重點項目日新月異,改革攻堅步履鏗鏘。德州市緊扣省「十強」產業和德州特色產業,全面落實「三個堅決」,以「四新」促「四化」,編規劃、建機制、優產業、抓創新、引人才,在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初見成效的關鍵之年,德州亮出了一張濃墨重彩的成績單。
著眼統籌推進
促進動能轉換實施機制加快建立、不斷完善
走進新時代,站上新起點,如何推動新舊動能轉換、書寫好高質量發展的德州答卷?
德州建立健全了組織協調機構。市縣兩級均成立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專職專責推進重大工程;建立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協調推進體系,包括「6+6」產業、推進「放管服」、人才支撐、基礎設施等16個工作專班,全市形成橫向互聯、縱向貫通、上下一盤棋的工作格局。
不斷完善規劃政策體系。印發實施《德州市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德政發〔2018〕13號)和《關於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實施意見》(德發〔2018〕18號),編制了「6+6」產業五年行動計劃,各縣(市、區)全部編制了新舊動能轉換實施方案,形成覆蓋全市、相互銜接、配套聯動的實施體系。此外,圍繞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研究制定《關於實施「人才興德」行動建設新時代區域性人才聚集高地的若干措施》《德州市支持新型工業化強市20條意見》等系列政策,為新舊動能轉換保駕護航。
科學建立督導考核制度。將新舊動能轉換納入市委、市政府重點督查內容以及全市協同發展綜合考核體系,連續三年制定全市新舊動能轉換工作要點,建立定期調度總結制度,推動各項任務落地落實。
聚焦舊動能提升
促進傳統產業發新芽、長新枝
筆者近日來到山東華魯恆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廠區,這裡處處洋溢著現代化工業企業的氣息。近幾年公司果斷淘汰尚在盈利但工藝落後、能耗較高的固定床造氣和18萬噸合成氨系統,淘汰原有汙染物排放量大、熱效率低的4臺75噸和2臺35噸小型鍋爐,停掉老廠區兩套30萬噸尿素裝置。2017年他們實施傳統產業升級及清潔生產綜合利用項目,採用最新潔淨煤氣化等清潔生產工藝技術設備對煤氣化平臺進行再升級,幾年間投入73.5億元實施新舊動能轉換組合項目,推動產業向高端、循環邁進。
不出所料,2016至2019年,華魯恆升的收入從77.8億元增長到142億元,利潤總額由10.5億元增長到29億元,上繳稅金由4.2億元增長到12億元,企業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增強。
向落後過剩產能開刀,是以量的減法,換來質的乘法,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德州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去產能政策,以鋼鐵、煤炭、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為重點,嚴格常態化執法和強制性標準實施,促進一批能耗、環保、安全、技術達不到標準和生產不合格產品或產能,依法依規關停退出,產能過剩矛盾得到緩解,環境質量得到改善,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2018年以來,共淘汰更換落後生產設備47臺(套),淘汰17座磚瓦輪窯,「地條鋼」全面取締。
把傳統產業作為提升舊動能的主方向,重點推動綠色化工、紡織服裝、現代高效農業、文化旅遊、現代物流、現代金融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以技改促提升。2018年以來,每年組織實施一批工業重點技改項目,目前已累計實施400個市級重點工業技改項目,推動了產業「設備換芯、生產換線、機器換人、電商換市、品牌換顏」,發展活力得到有效激發,新舊動能轉換的「加速度」逐漸增強。泰山體育、格瑞德集團等17家企業入選山東省製造業高端品牌培育企業。
以融合促發展。推動製造業與信息產業融合,鼓勵引導企業上雲上平臺,在發展理念、組織管理、生產體系、業務模式等方面全面創新突破,國家級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企業達到5家,省級23家,在山東省企業上雲公共服務平臺註冊企業617家,索通發展等3家企業入選省企業上雲標杆企業。
以集聚促轉型。加快完善特色突出、功能配套的服務業「商圈」「軸」和特色街區,擴大服務業集聚優勢,推動服務業高端化、特色化、多元化發展。德城區重點推進「德院天街」、新街口文化廣場街區建設,打造成為夜間經濟新地標;已建成並投入運營的3000平方米以上商務樓宇46座,其中1萬平方米以上樓宇28座,商務總面積達93.6萬平方米,入駐企業達1400餘家。
致力新動能培育
促進新興產業深紮根、結碩果
把新興產業作為培育新動能的主戰場,按照「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融合提升的思路,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促進優勢資源要素向「三鏈」集中,推動新動能發展壯大,培育新經濟增長點。
深入推進「專精特新」工程。建立市級「專精特新」企業後備庫,選擇一批有潛力的企業重點培育,通過加強政策引導、搭建服務平臺、強化融資服務等工作,鼓勵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打造堅守專注、深耕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截至目前,景津環保、通裕重工等5家企業榮獲全國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品),智衡減振、金麒麟17家企業入選省級製造業單項冠軍,百多安、福洋等12家企業入選山東省瞪羚企業,省級「專精特新」企業229家,海天機電、普利森工具機、百龍創園、朝陽軸承等成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積極發展數字經濟、智能製造。實施「智能製造和工業網際網路發展三年行動」,積極參與省「個十百」工業網際網路平臺體系建設,培育了紡織工業雲平臺、雷射加工設備大數據云平臺等一批本地工業雲平臺;引進了騰訊(德州)工業雲基地、忽米網環境治理行業標識解析二級節點、海爾中央空調行業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等國內外知名平臺企業項目。萊鋼永鋒的智慧能源大數據管控平臺入選工信部製造業與網際網路融合發展試點示範項目,精益雲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入選工信部工業網際網路集成創新試點示範項目,禹王非轉基因大豆產業網際網路平臺、精益雲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入選山東省產業網際網路示範平臺。8個項目入選省「現代優勢產業集群+人工智慧」試點示範項目,5家園區入選山東省數字經濟園區(試點)。
發揮優勢特色
促進現代產業築根基、強內力
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德州高質量發展之路到底該怎麼走?
6月11日,全市實施新型工業化強市三年行動計劃動員大會暨培訓會議召開,動員全市上下堅定扛起工業強市大旗,全力打造「活力德州、智造名城」。善用「外腦」、借智借力,思深以致遠、謀定而後動,描繪出了未來三年德州工業經濟發展的宏偉藍圖,奏響了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最強音。「到2022年,規上工業企業營收超過4000億元,力爭形成6個超400億元的產業集群;規上企業達2000家,營業收入過300億元的1家、100億元的5家、50億元的15家、10億元的65家……」
德州將大力實施新型工業化強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抓龍頭,育產業,促集聚,積極構建「541」(高端裝備、新能源與節能環保、醫養健康、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綠色化工、農副產品深加工、紡織服裝、特色輕工、新基建)現代工業體系,不斷集聚新動能、積蓄新動力、增強新支撐。
在全省率先實行產業鏈「鏈長制」,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總鏈長,33位市級負責同志分別擔任二級產業鏈鏈長,實行產業鏈圖、技術路線圖、應用領域圖、區域分布圖「四圖」作業,加快提升產業鏈水平和競爭力,打造一批具有德州特色優勢、在京津冀魯區域有影響力的產業集群、產業基地、龍頭企業和拳頭產品,爭當京津冀魯區域先進位造業排頭兵。
產業集群培育亮點紛呈。規劃引導各縣市區立足產業基礎,選擇2—3個產業集中培育,集聚資源要素,集聚發展動力,打造一批特色鮮明、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優勢產業集群。經過近幾年的培育,新能源裝備及應用產業集群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00多家,培育了奧福環保、雙一科技等上市公司,建設有國家級、省級創新平臺35個,2019年,集群科技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的3.22%,擁有各類專利技術成果1000餘項,其中2019年新增專利283項,是全國三大中央空調製造基地之一,風電複合材料佔全國市場的三分之一,入選全省「十強」產業雁陣形集群。
高質量「雙招雙引」
澎湃經濟發展新活力、新動能
「德州項目的建設內容與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的要求是高度一致的。」山東有研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果虎說。
10月16日,省重大項目有研半導體在德州的項目實現量產,從立項到投產只用了18個月,比預期提前了半年。這也是山東首條集成電路用8英寸矽片生產線,半導體級單晶矽片實現「山東造」。
德州全力招商引資,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醫養健康等「十強」產業,優化營商環境,加速優質項目落地建設,培育發展新動能。自2015年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至今,連續四年舉辦德州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懇談會,全市引進京津冀地區項目534個,有研、中建材、騰訊雲、海螺集團等一批名企央企來德州投資建設。今年以來,舉辦網絡「雲籤約」、「築夢德州」、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籤約推介等系列活動,開展網上招商活動15次,洽談推動項目28個;組織網上簽約活動17次,籤約項目75個;梳理內地在香港上市的532家企業清單,制定《德州籍在外經辦企業和企業高管通訊錄》;開展「外資企業對接服務」行動,搜集項目線索。近兩年引進京津冀區域新開工的項目中,戰略新興產業項目佔比60%以上。
聚力招才引智,為新舊動能轉換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撐。德州出臺鼓勵社會力量引才獎勵辦法,聘請17名「德州市引才大使」,拓寬引才渠道。自2016年起,成功舉辦五屆「智匯德州」人才創新創業周,籤訂合作項目909個,帶來直接經濟效益14.84億元。面向新舊動能轉換重點產業領域,評選2019年德州市現代產業領軍人才14人,帶動「汙水廠中水回用」等一大批重點高新產業項目發展。2018年以來,全市793人次入選市級以上人才工程,其中新入選國家級重點人才工程人才3人,泰山系列人才工程人才18人,成為支撐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力量。
使命重在擔當,實幹鑄就未來。德州市將以實幹為筆,描繪出「新興產業+優勢產業+未來產業」的發展盛景,奮力蹚出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打造京津冀魯區域最具產業活力的新型工業化強市,譜寫出新時代現代化新德州建設的美好篇章。
碧水藍天德州城
德州自古有「九達天衢、神京門戶」之稱
泰山瑞豹複合材料有限公司碳纖維自行車組裝生產線
奇瑞新能源汽車純電動乘用車項目
第五屆「智匯德州」人才創新創業周啟動儀式
運河九龍灣
京臺高速德州收費站周邊航拍
德州大劇院
清華大學凱瑞英醫藥中間體項目
有研集成電路用大尺寸矽材料項目
恆豐集團新型植物染色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