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武則天13歲,被徵召入宮,母親哭泣,她回答說:「侍奉聖明天子,豈知非福?」
這時,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去世已兩年。兩年來,父親前妻的兩個兒子,對武則天姐妹三人和母親冷嘲熱諷,沒少欺負她們。
父親在世時,武則天想必是快樂的。
武士彠最初從事木材買賣,家境殷實。李淵在河東時,多次在武家留住。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以後,武家資助過錢糧衣物。
所以,唐朝建立後,「元從功臣」武士彠官至工部尚書、荊州都督,封應國公。
父親去世,失了依靠,對武則天來說,進入後宮,總比呆在水深火熱的家裡有盼頭。
宮中12年,武則天未得天子寵愛,地位止步於「才人」。
公元637年,13歲的武則天入宮,被李世民封五品才人,賜號「武媚」,後世訛稱武媚娘。
史書對於武則天和李世民的情史,幾乎沒有記載,僅見武則天在晚年時回憶自己為李世民馴馬一事。
李世民有馬名叫獅子驄,肥壯任性,沒有人能馴服它。武則天當時侍奉在側,對李世民說:
「我能制服它,但需要有三件東西:一是鐵鞭,二是鐵棍,三是匕首。用鐵鞭抽打它,不服,則用鐵棍敲擊它的腦袋,又不服,則用匕首割斷它的喉管。」
後人猜想李世民認為武則天性格殘忍,所以不喜歡她。
這倒不一定,李世民徵戰八方,什麼殘忍景象沒見過,更大的可能是:越是在外面殺伐決斷,內心越渴望回到家時,有一個溫柔賢淑的女子服侍。
李世民一輩子都對長孫皇后念念不忘,晚年喜歡的也是徐慧等才女,或許就是這個原因。
寂寞深宮12年,武則天在幹什麼?她應該沒有長籲短嘆虛度光陰。
唐朝后妃除了侍寢,還需要值班,聯繫到後面武則天的政治才幹,或許值班時,武則天在不自覺中,學習了李世民的政務能力。
武則天良好的詩文和書法,也很有可能是在這一時期自學成才。
當然,對她的人生影響更大的,是李世民病重期間,輪值的武則天和太子李治在一起侍奉時,建立了感情。
感業寺呆了兩年,27歲,懷著龍種的武則天被接回後宮。
公元649年,李世民駕崩。
依照慣例,沒有子女的嬪妃要一起入長安感業寺為尼。年方25歲的武則天,餘生註定要與青燈古佛為伴?
武則天應該是不甘心的,她與新即位的高宗李治一直藕斷絲連。
次年五月,為祭奠李世民周年忌日,李治入感業寺進香,不知是故意還是巧合,他與武則天相遇了。
久別再會,思念之情愈盛。
王皇后看在眼裡,動了腦筋——她沒有兒子、失寵,正愁不知怎麼對付得勢的蕭淑妃,這不,上天送了我一個姐妹(棋子)!
王皇后主動向李治請求將武則天納入宮中, 李治早有此意,一聽正中下懷,當即應允。
公元651年五月,李治的孝服期滿,是時候接武則天入宮了。
武則天挺著大肚子回到宮中,沒多久便生下兒子李弘。
4年之中,和李治成為「親密戰友」,武則天做成皇后,李治實現集權,各得其所。
武則天並非甘心認命的角色,何況她還一度面對「無望」的尼姑生涯。
皇后將她當棋子,她不能不給自己另作打算。
她一面緊緊抓住李治的心,一面收買皇后身邊人以掌握動向,另一面配合皇后對付蕭淑妃。
很快,蕭淑妃被打敗,武則天獲得李治的寵愛。不過一年,公元652年五月,武則天便被拜為二品昭儀。
在鬥敗王皇后的事情上,一直流傳著她掐死親生女兒嫁禍皇后的故事,此說如今備受質疑。
但無論如何,武則天是越來越得寵,李治一度想將武則天晉封為一品宸妃 ,由於受到宰相韓瑗和來濟的反對,最後不能成事。
這一句「反對」和「不能成事」,驗證了李治權力的受限,而這,正是武則天繼續上位的契機。
當時李治繼位不久,朝中勢力大多掌握在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元老大臣、世家大族手中。
皇后出身於太原王氏,蕭淑妃出身於蘭陵蕭氏,長孫無忌是北魏王孫,其他大臣也基本是士族子弟。
只有來自新興家族的武則天,對自己不會產生威脅,而能成為左右手。
於是,李治以「廢王立武」向大臣攤牌,也籍此機會重振皇權。
長孫無忌當然不同意。李治和武則天好話說盡,禮物送盡,也沒用。輔政大臣褚遂良也不同意,還上表勸諫,說「無面目見先帝於地下」。
李治和武則天,成了患難中的戰友。
轉機終於來了。因為長孫無忌不喜歡,中書舍人李義府被貶謫到四川,為了留京,李義府舉起」廢王立武「的旗幟,得到李治和武則天的重賞。
重賞之下,必有跟風者。尤其是元老李勣一句「此陛下家事,何必問外人」,徹底扭轉不利局勢。
公元655年,李治以「陰謀下毒」的罪名,將王皇后和蕭淑妃廢為庶人,囚於別院;她們的父母兄弟等也被削爵免官,流放嶺南。
同年11月初一,舉行了冊立武則天為皇后的儀式。
幾年間,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紛紛被貶謫,黨羽也煙消雲散。李治基本實現君主集權,結束了魏晉南北朝以來皇權不振的局面。
李治和武則天「二聖臨朝」,共同治理國家23年,相互之間也有矛盾。
公元660年十月,李治風疾發作,頭暈目眩,不能處理國家大事,於是讓武則天處理朝政。
這一年,武則天36歲。
武則天最初能「屈身忍辱,奉順上意」,得志後,「專作威福,上欲有所為,動為後所制」。
好不容易擺脫大臣的限制,如今皇后又來分權,這讓李治如何能忍?
664年,李治起了廢后之心,他命上官儀起草廢后詔書,這個當口,他的左右侍從竟然第一時間「奔告」武則天。
在詔書完成、生效之前,武則天趕到李治面前自訴,使其「羞縮不忍,復待之如初」。
從此以後,每當李治理政,武則天便「垂簾於後,政無大小皆與聞之。
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李治稱天皇,武則天稱天后。
這期間,太子李弘病逝,二子李賢被立為太子,之後因謀逆罪被廢為庶人,三子李顯被立為太子。
公元683年,李治駕崩,臨終遺詔:太子李顯於柩前即位,軍國大事有不能裁決者,由天后(武則天)決定。
要求兒子聽媽媽的話。
這樣一來,就形成宰相、皇帝、太后的三角權力結構,可以相互制衡。李治還是很高明的。
四天以後,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尊武則天為皇太后,武則天時59歲(虛歲60)。
66歲稱帝,81歲退位,而前後算下來,武則天治國長達45年。
公元690年,66歲的武則天正式稱帝。在稱帝之前,武則天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自專朝政。
說起來,這也不能怪她。
就說這李顯繼位,才幾個月,就要任命韋皇后的父親韋玄貞為侍中,大臣勸諫,李顯生氣地來了一句:
」朕即使把天下都給韋玄貞,又有何不可?還在乎一個侍中嗎?」
這哪像皇帝說出的話?
武則天以此為藉口,將李顯廢黜為廬陵王,轉而立第四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
此期間,武則天一面廣開言路,一面大開告密之門,朝廷內外形成了十分恐怖的政治氣氛。尤其隨著唐朝宗室被大肆殺戮,武則天謀奪李唐社稷的企圖引起諸王不安。
起兵對抗者有之,被鎮壓下去。
身處權力中心,離最高位總差那麼一步,終於,武則天想到了「天意」。
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命人鑿白石為文曰:「聖母臨人,永昌帝業。」號稱在洛水中發現,獻給武則天。
這不就意味著她是天選之人嗎?
公元690年九月,武則天改唐為周,上尊號曰聖神皇帝,還將皇帝兒子李旦改為皇嗣,改姓武。
晚年,武則天開始耽於享樂,大修宮殿、佛寺。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宰相發動政變,武則天被逼退位。二月,唐朝復闢,復稱神都為東都。
也就在這一年十一月,武則天病逝,享年81歲。次年五月,與高宗合葬乾陵。 (兩人的故事似乎都發生在五月)
武則天能稱帝,有四大原因。
一是努力和能力,武則天的治國總體被後世認可。
二是文化環境,當時儒釋道三教並立,不像後世儒家獨大。道教被李唐拿來做文章,武則天以佛教為尊,佛教經典裡面便有女君主的故事。
三則民族思想,唐朝的源頭是鮮卑人,草原人以打獵和畜牧為生,男女一樣能幹,沒有鄙視女子的傳統,反而對女子獨立自主發出熱烈的讚美。
四則靠時勢推動,如果不是李治需要打擊舊臣,武則天可能只是一屆寵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