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瑩櫻
蓋中國之大,讀報人之多,說我一人之故事,以小見大,以抒讀者之情懷;夫民生之要,老百姓之聲,敘我一人之經歷,以寡見眾,以訴芸芸眾生之衷腸。創刊伊始,縱橫四十年崢嶸歲月,擔當為人民。情之所鍾,前後三十載讀報情緣,不曾改初心。
三十餘年前,孩提之我,時常聽聞《中國法制報》之名。待年歲漸長,好奇心日盛,剛夠得著小區報欄,便仰觀欄中之《法制日報》,然識字不多,一知半解。上學後,我在校圖書館讀《法制日報》,增長知識,拓寬眼界。一畢業,我便到圖書館工作,看《法制日報》自是近水樓臺,每日皆見幾位老者一早即來館中爭閱《法制日報》,奈何只此一份,只得排隊等候。如今,我在網絡觀《法制日報》,方寸之間,別有洞天,時事新聞,盡在掌中。一世鍾情,心之所向,皆因報紙之引人入勝耳。
憶往昔,日報創刊;算而今,蔚然大觀。政法工作顯擔當,法治建設響遠音。我觀《法制日報》,可知法治之要義、時政之風雲、文化之精粹、人民之心聲。這是法治願景,是社會畫卷,是百姓民生。
我初讀《法制日報》,主要興趣點在於其精彩文辭。我素愛文學,若能做那遊弋於青燈下、文海中的小書蠹,倒是一樁美事。至於法治新聞、政法動態,則一目十行。後因升學考試,始關注要聞、評論等欄目,分明感受到報紙之博觀、之深邃,方覺自己格局甚小。考試過後,仍細細閱讀,不想錯過任何版面。《法制日報》是人民的報紙,接人民之地氣,共人民之脈搏,想人民之所想,為人民之所為,這便是創刊之初心。初心可鑑,矢志不渝。倘若吾輩「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只要自己「安好便是晴天」,心中沒有「法治」與「人民」,即便博古通今、滿腹經綸,也只是立地書櫥、井底腐儒。文章之千古與天地不老,報業之不朽與山河亙古,乃在於心存人民。
且說一件小事,姑妄聽之,可作笑談。一日,我與友共乘公交。途中,見友拿出手機看娛樂八卦,我亦取手機觀《法制日報》。友見之,笑問:「此中可有黃金屋?此中可有顏如玉?」我知其調侃,答道:「此中自有法與情,此中自有真善美,此中自有人民意,此中自有初心見。」友將手機示我曰:「我也早已下載《法制日報》手機客戶端!」
一晃多年,我已換了職業,現從事司法行政工作,每日必讀《法制日報》。見日報有徵文,便躍躍欲試,投稿充數,不想竟被錄用,不勝榮幸。2017年10月17日,黨的十九大召開在即,拙作《難忘那個桃花綻放的日子》登於《法制日報》「喜迎十九大專刊」。
2018年12月,我的另一小文獲法制日報社、中華全國法制新聞協會主辦的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全國法治書畫攝影展暨「法治文化與法治中國」論壇徵文三等獎。文章雖短,但記載了我與司法行政之故事;文章雖陋,卻見證了我與《法制日報》之情緣。
四十年荏苒,三十載匆匆。《法制日報》始終為人民,人民讀者一直銘初心。存萬鈞心力震動寰宇,承一種精神駐留天地!
(作者為上海市金山區司法局亭林司法所四級主任科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