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是金融市場的晴雨表,能夠感知場內外資金的動向,是投資者觀測市場大盤的風向標。在股市中,更是有「牛市來臨,券商先行」的口訣。而在以比特幣為首的數字貨幣市場中,平臺幣扮演著「晴雨表」
一、2020數字貨幣市場的行情。
這兩月行業有兩件事情:一是比特幣終於超過一萬美元,二是平臺幣全線暴漲。
依據觀察到的市場現象,我們要做的,就是根據這輪平臺幣上漲的規律特點,淺析下平臺幣上漲的背後邏輯。
二、平臺幣成功的原因。
1、國內優質投資項目少。
國產三傑「公信寶、量子、小螞蟻」為何被冠名三傑是有原因的,早期的國產公鏈裡,100個裡99個是資金盤,垃圾項目。18年後好項目多了點,但是從知名度看,就比原鏈拿的出手。國產項目裡公有鏈的選擇少,於是平臺幣成為受市場熱捧。
2、容錯率小。
相對短線,期貨,打新股,投資平臺幣是容錯率最低的,你即可以長期定投,也可以玩短線。無論牛市熊市,平臺幣都是利潤點,即使被套也不怕,平臺幣的「強勢」是當前共識。
3、國內單機版炒幣模式。
國內炒幣者多數是聚集在國內的交易所,如火幣,OK,ZB,比特兒,比特時代等,這些交易所都是老牌交易所,時間久,資歷老,抗壓能力強(抗黑客)。其他的是些概念交易所,如幣看,Fcoin,抹茶。幣安除了創始人是中國人,運營、管理、團隊都是國外的,看你怎麼歸類了。
94之後,中國國內炒幣數量驟減,全球加密貨幣玩家比例由第一下降到幾個點,份額被美日韓瓜分並佔領,雖然權重降低,但還是有一定的份額。這種市場局面。給交易所帶來了一個天大的好處——控盤更容易,玩單機版。以下幾點為表象。
(1)上下暴力插針。
精準爆倉大單後,再刷量平掉。
(2)平臺APP異常。
通過製造APP卡頓,登錄異常、斷網拔線、無法交易等方式造成你無法在行情第一時間登錄處理單機而被爆倉。
這點很頻繁吧,一有行情,你手上總有款APP無法登錄或者交易異常,維權之聲從未停息。
(3)虛假盤出貨。
一些小交易所,買單賣單都是機器人刷的數據,並沒有實際的虛擬幣做支撐。
(4)惡意回滾。
交易所找個理由或藉口惡意回滾交易數據,造成原本盈利的單子被爆倉。即使你做對了行情,但是交易所做的單虧損了,就會通過回滾來爆你。
(5)黑客攻擊。
一些小交易所跑路了,來個一紙公告「被黑客攻擊」屢試不爽。即使是大型交易所,通過甩鍋給「黑客」,短時間拉升某幣種,造成市場大幅波動,在多個平臺做空做多,導致普通投資者倉位被爆而獲利。
以上的市場現象,交易所都用過吧。無論真假交易所都是最大受益者,而交易所有錢後,就有錢來回購二級市場的平臺幣。
(6)行業利潤
在當前,整個區塊鏈行業中,實事求是來講,加密資產交易所仍然是唯一明確、清晰的盈利模式和風口。在交易所這一賽道上,據說一度曾經湧現過近2萬個大大小小的「玩家」。毫不意外的是,經過激烈的競爭後,整個行業的格局基本固定,當前全球前十交易所基本上掌握了行業90%以上的交易量和利潤。
==================
三、新聞學的應用。
這節分析平臺幣熱度如何轉化為拉盤。
1、「馬太效應」。
2、「回聲室效應」
1、「馬太效應」
定義: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 與「二八定律」類似。
幣圈影響:
(1)平臺幣的吸血效應。
買平臺幣的邏輯跟買比特幣的邏輯一樣,都是因為幣種強,有前景,抗壓。就算現在跌,過段時間還是漲起來。對於不願意退出市場的存量資金,入分流去平臺幣板塊。
(2)熊市的必然選擇。
市場行情好,牛市行情,人們會把注意力分散到眾多概念板塊:物聯網、體育、社交通信、分叉幣等等。市場行情不好,熊市行情,人們的注意力會集中在:比特幣,少數主流幣,平臺幣這幾個點上。牛市偏向投機產品,熊市偏向穩定收益的理財產品。
於是乎,平臺幣的關注,成為資訊媒體,自媒體、公眾號、散戶等市場群體的共同選擇。
定義:指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一些意見相近的聲音不斷重複,並以誇張或其他扭曲形式重複,這樣會讓處於該環境的大多數人認為,這些扭曲的故事就是事實的全部。
(簡化版:信息或者想法在一個封閉的小圈子裡得到加強。)
影響:
(1)減少成本。
人習慣選擇熟悉或者相似的人,事,物,這是人體的生物機能,你只能適應,不能改變。
數字貨幣市場的信息由三方參與並互為影響:資訊媒體/平臺;分析師/公眾號;普通投資者。
資訊媒體審核文章都有「審核成本」,分析師有「寫作成本」。普通投資者閱讀信息有「閱讀時間成本」。平臺幣集穩定性、投機性,可以衍生出很多話題,文章。選擇平臺幣題材,有助於減少信息成本。
(2)話語權爭奪。
作為行情分析師,收入跟流量掛鈎。會關注市場多數人的看法,需求點。寫多數人想知道的,想看的。同時,市場上同類型的文章多,就意味者數據更多,工作花費的時間更少。
趨勢:
這種現象,最容易發展為「群體極化」現象。
群體極化的定義:亦稱「冒險轉移」,指在群體決策中往往表現出一種極端化傾向,即或轉向冒險一極,或轉向保守一極。 群體決策可能使個人更加冒險,也可能使個人更加保守。
「隨大流」是我們生活中的常態,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而在幣圈,針對市場熱點,突發新聞,同類型的文章、觀點、決策越來越趨同。我們的獨立操作,也會受資訊的影響。我們個人的「獨立決策」正在被「群體決策」所侵蝕,除去每個人的登錄密碼、帳號不同外,買幣種跟買幣的策略越發趨同。
================
四、文章結尾。
「注意力經濟」:目前的社會是一個信息量巨大的社會,朋友圈,微博,熱門電影。在這種背景下,不缺的是信息,稀缺的是人們的注意力。
在傳統經濟中,由稀有資源主導,如土地,礦產,資本等。
而在金融市場,是由「注意力」主導。為何說在數字貨幣市場做運營,炒熱點是一個項目成功的關鍵點,甚至某一時期超過項目質量本身,就是在於此。市場的項目有上千種,只有造成醒目,轟動,難以忘記的效果,把別人的目光吸引過來,引起別人的注意,才能吸引到投機者、投資者、廣告商,項目方等等。
在項目的熱度由弱到強的過程中,關注媒體,公眾號,散戶情緒等多方注意力聚焦一個項目的熱度「從低到高」的過程,就是我們「入場——出貨」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