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截至10月15日零時,2020年中國電影票房超越北美同期票房,首次成為全球第一大票倉。
《流浪地球》《紅海行動》《奪冠》……近年,中國電影誕生了不少叫好又叫座的優秀影片,也成功「出海」和海外觀眾見面。在本土化敘事、突出中國特色的同時,應該怎麼更好地走向國際?
11月12日,2020年「金熊貓」國際傳播高峰論壇電影論壇上,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喇培康、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製片人梁靜、編劇束煥等行業人士分享了「出海」經驗。
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喇培康
喇培康:必須有個精彩的能讓外國人接受的中國故事,同時還要有足夠的商業元素
喇培康認為,中國電影出海,必須有一個精彩的、能夠讓外國人接受的中國故事,同時還應該具備足夠的商業元素。
作為《建軍大業》《流浪地球》的出品人,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喇培康介紹,當下海外票房最高的華語電影依然是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其次是張藝謀導演的《英雄》,海外票房接近2億美金。當然,近幾年的《流浪地球》《狼圖騰》在海外票房也相當可觀。
「根據這些在海外市場取得重大成功的影片,我們發現一些規律,就是中國電影要在海外市場取得巨大的成功要具備三個條件。」喇培康說,第一中國電影必須要講一個精彩的、能夠讓外國人接受的中國故事,那些片子都具備這樣的共識;第二,這些影片足夠具有商業元素,這些影片的特效技術、場面呈現等都做得非常壯觀,敘事、拍攝手法等也都是在當時國際上最先進的,用設備、特技拍出來的;第三,要有品牌影響力。具備這些條件的影片在海外市場一定可以獲得成功。
電影製片人、演員梁靜
梁靜:一部成功的電影是能夠讓人共情的
國內電影院復工後,《八佰》《金剛川》兩部戰爭題材電影取得了不錯的票房,《八佰》也已經在海外上映。該片製片人梁靜說,中國電影已經在世界舞臺上越來越發出光亮,我們如何站在世界舞臺上講好中國故事?這是中國電影人的責任。在梁靜看來,一部成功的電影是能讓人共情的,好的故事好的人物是無國界的。「其實所有的戰爭片,都在呼喚世界和平,所以這種含義只要一出來,就會打破所有觀眾的國界。」
編劇束煥
束煥:要堅持國際化表達
著名編劇束煥則表示,中國故事要堅持國際化表達,這其中有兩條路徑:一是堅持類型化的表達,二是遵循國際的表達方式。「譬如好萊塢的『三段式結構』,相對來說它很僵化,但是它管用,是一個工業化體系能夠達到的有效傳播。要麼我們用對方的規則來徵服對方,或者參考寶萊塢,始終堅持類型化的表達。」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
饒曙光:中國電影既要堅持以我為主,又要能讓人產生共鳴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著名學者饒曙光表示,中國電影既要堅持以我為主,也要注意表達方式,「所謂的共情就是我們在講述的時候要讓別人願意聽,讓別人能夠產生這種共鳴。我們過去可能有點偏頗,太強調以我為主,就會造成別人在接受上的障礙」。在他看來,我們要用真正好的故事細節,然後用審美、用表達來吸引和感染觀眾。
紅星新聞記者 邱峻峰 編輯 李學莉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