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想一個問題:選擇安安穩穩地在老家生活,真的很羞恥嗎?前段時間,隨著《三十而已》裡王漫妮回老家的橋段,這個問題又再一次引發了我的思考。
電視劇裡,離開上海回老家的王漫妮,不適應朝九晚五的穩定工作,不適應人情冷暖的社交關係,也不想過那種穩定且一眼看到頭的生活。
所以,沒過多久,王漫妮就又拎著行李箱回了上海,決定再拼一拼,闖一闖。
這樣的結局似乎已經成了現代都市劇裡的規定情節,在大部分的故事設定裡,年輕人就應該敢闖敢拼,不安現狀,就要背井離鄉為夢想捨棄一切,就要留在大城市成就一番事業,才算不虛度人生。
這些鼓勵與憧憬都沒有錯,問題就在於故事營造了一種 " 年輕人只要奮鬥早晚都會成功,走入大城市就會過上理想生活 " 的假象,卻忽略了每年激情澎湃來北上廣的人和沒有成績黯然離開的人,其實不相上下。
有多少人一腔熱血為了夢想來大城市奮鬥,就有多少人認清現實敗興而歸,有多少人愛上大城市的繁華和喧囂,就有多少人想回歸輕鬆和安逸。
我有一個朋友,北漂七年,已經厭倦了在大城市的生活,她說她很清楚地感覺到自己對這個城市沒了熱情,過得不差但也沒有多好,工作體面但很多時候都很想念家鄉的飯菜。
她說年輕的時候喜歡大城市的一切,燈火通明的馬路上,幻想著無限可能的未來,要事業、要金錢、要活得灑脫自由,好像這一切都只有大城市才能滿足,於是義無反顧地來了。
這些年逐漸積累了不少生活經驗,租了不錯的房子,開會時和客戶高談闊論,休息時也能吃人均幾百的餐廳,但卻越來越覺得,努力到現在,想要的只是守在家人身邊,吃爸媽做的飯,遇見一個知冷知熱的人。
朋友笑著說她並不為曾經的決定後悔,只是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想法和追求。人生就是這樣,有時候只需要一瞬間,嚮往山川湖海的人,就會突然眷戀於廚房與愛。
但儘管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她卻在面對去和留的選擇時,背上了 " 偶像包袱 " ,她害怕別人說三道四,害怕成為別人口中落荒而逃的人,只好逼自己繼續留在大城市。
生活中最可怕的偏見,就是我們主觀地把對平淡的嚮往,當成 " 失敗 " 的退縮。可你想過嗎,憑什麼只有在大城市才叫為夢想奮鬥?小城市裡千千萬萬的人,難道都是沒有夢想的鹹魚嗎?當然不是。
大學畢業的時候舍友毅然決然地考了當地的中學老師,從初試到複試,層層考核,煎熬痛苦了很久,才入職工作。
那之後她每天備課講課,帶學生、管行政,因為年輕有幹勁,學校的領導很賞識,她不停地參加各種教學比賽不停地拿獎,從平行班教到了重點班,只用了短短幾年時間。
偶爾聊天也總聽她提起工作的事情,我能明顯感覺到她對那份工作的熱愛和激情。
小城市裡考公務員的人,雖然朝九晚五,可他們也是在為自己的生活努力,大城市裡熬夜到凌晨三點的人,也不乏有摸魚混日子的時刻。
成功的標準不是看他在哪座城市,是什麼行業,是不是收入不菲,而是這個人能否在自己的工作裡擁有成就感,能否在當下的生活中感受到幸福,能否擁有從頭來過的勇氣和站起來走下去的決心。
留在大城市,會有人深夜流淚咽下所有不為人知的苦楚;生活在家鄉,也有人一日三餐柴米油鹽,看著夕陽西下幸福地發呆。
北漂幾年回到家鄉重新開始不丟人,留在老家做一份穩定安逸的工作也不丟人,奮鬥幾年仍沒有起色不丟人,野心勃勃地想要更好的未來也不丟人。
在任何一種生活裡,都有可能藏著一個人努力拼搏的勇氣和摔倒再站起來的倔強。
人生的價值從來不在別人的評價裡,因為只要樂觀積極地活著,每一種人生,都有意義,都值得被讚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