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記者在參加南昌市林業局組織的2020年度溼地生態建設成果媒體採風暨2020年度最美護林員系列宣傳活動中了解到,近年來,南昌市林業局加強越冬候鳥日常巡護監測,做到措施不松、力度不減,確保候鳥安全棲息,「常來常往」。據介紹,南昌市依託創建國際溼地城市這一平臺,加快推進溼地保護修復,大力開展小微溼地建設,高標準打造五星、天香園、象山森林公園和南磯溼地等溼地候鳥觀光體驗點。2019年,南昌市立足溼地資源優勢,率先在全省開展國際溼地城市申報創建工作,並於2020年2月成功入選「國際溼地城市」中國推薦城市名單。
江西鄱陽湖南磯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鄱陽湖主湖區的南部,處在贛江北支、中支和南支匯入鄱陽湖衝積形成的三角洲前緣,保護區總面積333平方公裡,處六縣三市交接處,主要保護對象是贛江口—鄱陽湖複合溼地生態系統以及賴之生存的野生動物資源。10月24日上午,記者隨採風團來到江西鄱陽湖南磯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記者了解到,保護區於2008年1月晉升為國家級保護區,於2020年2月被指定為國際重要溼地,同時也是長江中下遊溼地保護網絡和東亞——澳大利西亞水鳥遷飛區網絡(EAAFP)成員單位。
南磯溼地保護區管理局南山站站長萬松賢介紹溼地保護情況(王健攝影)
在鄱陽湖越冬的不同鳥類物種對棲息地水深有著特定的要求,水位過高或者無水的湖泊都不適宜棲息。今年以來,南昌市林業局創新推出「協議管湖」新舉措,聯合鄱陽湖南昌周邊部分社區,對子湖泊水位進行人工幹預,為候鳥營造適宜的棲息生態環境。南磯溼地保護區管理局南山站站長萬松賢介紹說,「鄱陽湖的子湖泊都是淺水碟型湖,如果中間深,岸邊淺,坡度很小,就不適宜候鳥覓食棲息。比如小天鵝和野鴨子通常活動在水深一點兒的地方,鸛需要潛水,藍鷸類則只有一點點水的地方,雁類需要在草洲上吃草。所以在水位合適時,鳥的種類和數量都會很多。現在一個努力的方向就是和社區合作,把子湖泊管好!」
保護區是典型的河口三角洲溼地生態系統,主要以越冬候鳥及其棲息地為主要保護對象。保護區內自然生態系統較好,保護對象相對穩定。根據2019-2020年度南磯溼地保護區越冬期鳥類同步調查與監測統計與分析,共記錄到鳥類11-12萬餘羽,屬13目26科86種,其中雀形目鳥類9科13種,佔種數的15.12%。鴴形目有4科25種、佔種數29.07%,鶴形目2科7種、佔種數的9.30%,鵜形目2科11種、佔種數的12.79%,雁行目1科17種、佔種數的19.77%,其他如鰹鳥目等種類較少,溼地鳥類群落組成呈現多樣性。保護區的旗艦物種是白鶴和東方白鸛,數量在全鄱陽湖佔據較高比例。
據了解,為確保越冬候鳥順利越冬和溼地保護工作順利推進,江西鄱陽湖南磯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管理局成立了越冬候鳥保護領導小組,制定了保護工作方案,與各管理站籤訂了鄱陽湖越冬候鳥和溼地保護工作責任狀,明確了責任人、責任範圍、工作任務和責任追究。在鄉鎮公布了舉報電話,並對危害越冬候鳥資源和破壞溼地資源的行為設立了舉報獎勵辦法公告。
南磯溼地保護區工作人員用望遠鏡觀察候鳥(王健攝影)
為及時發現和處理保護區及周邊存在的安全隱患,確保越冬候鳥在南磯溼地能夠安全地棲息過冬,管理局採取了一項新舉措即陣地前移推進越冬候鳥保護。所謂陣地前移就是管理局在偏遠湖區保護力量不足甚至空缺之地建設5個越冬候鳥檢查哨,聘請當地或周邊鄉村農閒人員加入保護隊伍;在餘干等與保護區邊界毗鄰區域,聘請當地漁民建立了巡護協作,24小時全天候多方位為越冬候鳥嚴防死守,有效的威懾了犯罪分子。
南磯溼地保護區工作人員在溼地進行巡護(萬松賢攝影)
保護區通過項目新增無人機二架、氣墊船二艘加強了巡護工作的機動能力和覆蓋能力,成立了專人操作和船舶駕駛隊伍,建立了資源管護巡護保障體系;利用無人機和氣墊船巡護,對保護區基本實行了全覆蓋,精準查找和發現問題,快捷到達現場,及時處理巡護髮現的問題,提升了原來單一靠步行巡護的效率較低的巡護手段。通過布設安裝視頻監控,進一步完善「保護區自然資源一體化監管系統」,使保護區邁向智慧化管理階段。完善的野外視頻監控系統、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使南磯溼地保護區成為「2019年鄱陽湖國際觀鳥周」觀鳥賽的舉辦地,同時也為南昌市申報國際溼地城市增添了濃重的一筆。
南昌五星白鶴保護小區(王健攝影)
12月24日下午,在南昌五星白鶴保護小區,記者了解到,2017年4月,五星白鶴保護小區由南昌市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牽頭,面向社會籌資200萬元,依託南昌市高新區五星墾殖場建設成立。目前五星白鶴保護小區是全省唯一一處專門從事野生白鶴保護、科學研究工作的機構。
白鶴保護志願者周海燕(圖右二)介紹南昌五星白鶴保護小區的情況(王健攝影)
五星白鶴保護小區的負責人周海燕告訴記者,為給白鶴創造更好的越冬覓食環境,2020年初,五星白鶴保護小區將原來的300畝藕田擴大到了1045畝。10月27日,首批7隻白鶴抵達五星白鶴保護小區,較往年提前30天左右。目前,陸續飛抵此地的白鶴已經超過2800隻,數量刷新歷史同期紀錄。
12月24日,在五星白鶴保護小區,白鶴攝影愛好者正在觀察棚內拍攝白鶴覓食(王健攝)
據悉,保護小區成立以來,2017—2018年候鳥越冬期間,監測到白鶴1400餘只(全球僅有白鶴3000餘只,約佔全球總數一半),小天鵝和其它雁鴨等不計其數。省市林業部門高度重視,對保護小區的建設發展給予了大力支持:省林業局近三年共給予小區中央財政溼地生態補償專項經費480萬元,用於解決白鶴小區土地租賃,藕田種植施肥、小區生態環境整治以及一些基礎設施建設的費用。2017年4月,保護小區以市野保協會的名義與五星墾殖場籤訂了300畝的租地合同。2018年4月,市林業局作為業務主管部門批准了「白鶴保護中心」NGO(非政府組織)的成立。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作為全國首個眾籌白鶴保護基地入選了「2017年江西省生態文明建設十件大事」,被評為全省未成年人生態道德教育先進單位。中國綠髮會授予五星白鶴保護小區「中華白鶴保護地」。2019年,全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授予白鶴保護小區為「全國野生動物保護科普教育基地」。2019年12月,五星白鶴保護小區做為「江西首屆國際觀鳥周」六個觀鳥點之一,接待了參加活動的國家林業局副局長李春良、來自美國、俄羅斯、日本等國嘉賓和北京林業大學專家、學者共100餘人。眾多專家盛讚白鶴保護小區為「全世界離白鶴最近的地方」,是南昌最佳觀鳥點之一,對五星白鶴保護小區生態保護工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評價。
通過白鶴保護小區近幾年的宣教工作,五星墾殖場的幹部群眾「愛鳥護鳥」的保護意識不斷增強。2018年4月24日,五星墾殖場農民李增明發現並和省林科院專家及時救助了白鶴「愛愛」。「愛愛」在被救護後放飛自然,20餘天后失去蹤跡,包括江西省委書記劉奇在內的江西人民,非常牽掛其的去向,在失聯7個多月、歷經219天,經多方努力終被找到。2019年1月7日,國際鶴類基金會創始人喬治·阿基博先生率領的訪問團到訪省林業局時,對救助白鶴「愛愛」的各界人士表示高度讚賞,並建議記者將白鶴「愛愛」背後的故事翻譯成英文,推送到國際英語網站,讓全球更多人士加入保護白鶴等候鳥的行列。
(中國日報江西記者站 王健)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