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圍藝術家介紹(十四) | 楊國華《尋找》:城市蝶變中殘存的記憶

2020-12-24 澎湃新聞

入圍藝術家介紹(十四) | 楊國華《尋找》:城市蝶變中殘存的記憶

2020-03-30 19: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三影堂攝影獎 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

「我走遍溫州的拆遷村,通過鏡頭,尋找那輝煌的歷史和滄桑的歲月。這些民房,主人已走。房屋格局不同,每家每戶帶不走的物件也不盡相同。那些散落在泥土裡的,是曾經的記憶。為幫他們尋找,也替自己尋找。我多年以來一直堅持立足本土影像,著眼當下,展望未知。」

——楊國華

楊國華

楊國華,生活和工作於浙江溫州,熱愛藝術,立足本土影像,以藝術的形式展示影像,讓影像與藝術縈繞生活。

作品《媽媽手中的燈籠人生》等入選第19屆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尋找》入選2019年麗水國際攝影節。

對話

楊國華×三影堂

楊:楊國華

趙:趙潔心(三影堂媒體)

趙:可以為觀眾介紹一下這組作品麼,作品名稱叫做「尋找」是在尋找什麼?

楊:從2016年「大拆大整」,到後來的「大建大美」,溫州在這些專項行動中經歷了城市轉型的蝶變,當時也有很多本地攝影人選擇了這一主題來拍攝。我的拍攝歷程相當辛苦,有時候拆毀的牆壁甚至就在我眼前倒下。我在廢墟之間徘徊、尋找,在「大拆大整、大建大美」中,我用鏡頭記錄著這個時代。

我選取了從2016年到2019年間的作品組成這個系列。題目中的「尋找」,是我在尋找一個獨特的切入點的過程中,產生的一種責任感:我想尋找這些曾經存在的房子,曾經發生在裡面的故事,曾經人們的生活方式,曾經輝煌的歷史和滄桑的歲月,把一些曾經屬於這裡的記憶保留下來。 在頻繁出入拆遷村的過程中,我漸漸被拆房屋的斷截面吸引——它們能夠直觀表現出建築的年代感,但這只是一種形式,是感知的部分,只是形象的表達,而我想挖掘出其中更深層次的意義。於是我又去拍攝廢棄房屋中遺留下來的物品,通過疊加的方法,延展作品視野,透視更深的生活,衍生出另一種風景。

趙:作為溫州人,您覺得這裡的拆遷村有什麼普遍性或者是特殊性得以吸引您嗎?

楊:拆遷意味著更新換代,城中村的拆除也是城市化過程的必然環節。溫州拆遷不管從時間之早還是力度之大,在「大拆大整」、「大建大美」行動中都很有成效。而我作為溫州人,也更想把鏡頭對準本土,在破與立中體現,在舍與得中表達。

趙:我注意到很多您拼貼進去的內部裝飾很華麗也很現代,和荒涼的橫斷面產生了巨大反差,這是您刻意追尋的麼?

楊:拆遷的房屋基本上都是城中村,而溫州在改革開放之後大家都迅速地富裕起來,當地人也有能力去追尋更好的生活條件和更高的審美滿足。有一些看上去比較「新」或「完整」的圖片,其實是房屋還沒拆完的時候我進去拍攝的,並不是我從別的地方生拼硬湊進去的,而確實是曾經裡面的真實生活。藝術是可以通過虛擬表達真實,揭露真實。房間曾經的主人留下的家具以及生活過的痕跡,都是時代的象徵。時間仿佛在這裡停留,空間在這裡延續,歷史的記憶散落於此地。

趙:您為什麼會選擇這樣的方式來表達?

楊:立足於真實的生活,找到藝術的源泉,才有更好的表達。平時我不會刻意跑到很遠的地方去創作,更留意我們身邊的人與事,因為真實就在我們身邊。對真實看得多深,理解得多透切,藝術表達才會有情感。

平日裡我們把「生活真實」理解為社會生活中實際存在的人和事,它屬於客觀事實。而「藝術真實」的主體是藝術家在人生體驗的基礎上,通過對生活真實的加工、提煉、改造等活動,以另外一種所謂的虛擬的形式揭示出生活的本質和真諦,使其更鮮活、更典型、更透切、更集中地表現藝術家對生活真實的主觀評價和情感。藝術的真實凝聚著藝術家對事物理解的觀念和真實情感,是事真、情真、理真的三位一體的高度統一形式。我用感性的角度去看待「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的存在,在廢墟前面,我用心把它讀成歷史。人生就是從這舊的廢墟出發,走向新的起點,在沉思中,展望一切的未知。

採訪、編輯:趙潔心

錄音整理:馬昕怡

圖片均來自《尋找》系列,由藝術家提供

主辦: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

友情支持:成都當代影像館

支持:浙江攝影出版社

鳴謝:法國駐華使館文化處

2020年度(第十二屆)三影堂攝影獎作品展

��

展覽早鳥票

��

攝影獎畫冊

(限量預售100本/6折/65元)

����

三影堂會員卡

點擊查看會員福利

掃描下方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全文購買

����

2020三影堂攝影獎入圍藝術家訪談系列

白杉《獨白》:我之所以成為我的原因

遲磊《通天術》:每個人都是一顆遙遠的星星

邸晉軍《故國》:用早期技術穿越到過去的中國

郭備華《鹽地》:人造景觀的沒落變遷

歡島《給我一分鐘》:用一分鐘交換人生

姜川《日常》:客觀本身的說服力

金晶《永恆的未來》:對世界真實樣貌的質疑

柳川隸《耀斑》:幻想迸發的那一剎那

王春帥《黑橋村》:每一個北漂年輕人的影子

王雪翰《WASD之D》:虛擬世界中的人性實驗

吳夢媛:概念化的山水與愛情

吳昭晨《漂流》:生命流動的狀態

徐楓《歲月洪荒》:來自內心深處的一次旅行

相關閱讀

入圍藝術家揭曉|2020年三影堂攝影獎

閱讀原文

原標題:《入圍藝術家介紹(十四) | 楊國華《尋找》:城市蝶變中殘存的記憶》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2020年第八屆華宇青年獎入圍藝術家名單公布
    2020年10月16日,第八屆華宇青年獎入圍藝術家新聞發布會於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舉辦。本次華宇青年獎共收到32位藝術行業內專業人士的提名,共計92位藝術家進入初評評審環節。
  • 在影像中尋找:一周城市生活_城市漫步_澎湃新聞-The Paper
    論壇由攝影史論學者、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顧錚主持,參與嘉賓圍繞「影像、城市、歷史」三大主題發表了各自的見解。影像是記憶的重要載體,這可能也是前赴後繼的攝影師們記錄和表現地域生活的使命感來源之一。詳情請關注洛杉磯華語影視聯盟微信公眾號特別介紹沒有圍牆的公園|城市漫步「沿蘇州河而行」小組參展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新展《公·園》
  • 廣島,讓人深刻記憶的城市
    廣島,讓人深刻記憶的城市·海外藝術家 李劍華 在和平年代人們不願言戰爭。對於畫家、導演或小說家們而言,一直成為爭議與思考、探索的話題。位於紀念館公園正中央「原子弾死難者慰靈碑」十分醒目,上面刻下了在爆炸中死亡的全部人名。不願回首,又不得不提及當年日本執政者錯誤地發動了戰爭,將無辜的百姓捲入戰爭的災難中,成為了戰爭的犧牲品,廣島也因「原暴」、成為了「戰爭城市」的代名詞。或許在世人眼裡,廣島這座城市變得非常特殊。
  • 曾晨| 第八屆『明天雕塑獎』入圍藝術家
    2018 第三屆全球vr大會,藝術指導,上海金橋 RENDERING++,策展,上海 WOW & PENSEE,策展,中歐商學院 YES OR NO青年藝術100 2018,群展 ,北京嘉德中心 城市的風景
  • IIIF研究員楊國華教授當選世界貿易組織「多方臨時上訴仲裁安排...
    IIIF研究員、清華大學法學院楊國華教授受國家提名,並獲得各參加方的支持,成功當選仲裁員。其他仲裁員分別來自巴西、加拿大、智利、哥倫比亞、歐盟、墨西哥、紐西蘭、新加坡和瑞士。未來,該庫中的仲裁員將負責審理參加方之間的世貿組織爭端解決二審案件。
  • 在新年朗誦會中尋找共同的文化記憶
    在全場共同誦讀年度詩歌《相信未來》的熱潮中,由江蘇有線、南京市文學之都促進會主辦,樊登讀書參與打造的新年朗讀會「經典的力量 尋找我們共同的記憶」,1月1日凌晨在南京保利大劇院金色音樂廳圓滿落幕。近5個小時的活動中,李敬澤、葉兆言、蘇童、徐則臣、秦朔、歐陽江河、舒婷、王家新等文學名家齊聚一堂,張紀中、李路、張凱麗等演藝嘉賓跨界亮相,共同為新的一年送上祝福。
  • 實幹9+3,城市在蝶變⑤:做足城市「面子」,更不忘城市「裡子」!日照...
    編者按:4月3日上午,日照市重點工作攻堅動員大會召開,全市上下要堅持在大局下謀劃、在大勢中推進、在大事上作為,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只爭朝夕的精氣神,聚力抓好「9+3」攻堅行動,奮力趟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 揚州作家小說《記憶偏離》入圍華語科幻大獎
    資料圖片揚州網訊 (記者 楚楚)「你大腦中的記憶時常會欺騙你。」5月13日,揚州作家吳楚以「記憶」為核心創作的長篇科幻小說《記憶偏離》入圍2020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該部作品還被科幻評論家三豐、李兆欣稱為「民生科幻」。
  • 《尋找我的女朋友》第二十四關怎麼過 通關流程分享
    導 讀   在尋找我的女朋友裡,24關卡我們可憐的女朋友被遮擋住了,正常情況下我們無法看見她的身影。
  • 「十四五」新詞典:城市如何「更新」?
    「十四五」新詞典:城市如何「更新」?「十四五」時期,攤大餅式的城市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亟須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更新之路,實現經濟、社會、生態、人文等效益融合共贏,打造更具韌性的幸福城市、活力城市、平安城市。「十四五」時期,我國城市化道路怎麼走?關鍵是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作為城市發展的基礎目標。
  • 廣味國漫展廣州開幕 「回家食飯」探尋城市記憶
    由廣州國際金融中心、廣州IFC國金天地攜手廣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廣東省動漫藝術家協會、漫友文化聯合打造的首屆廣味國漫展——「回家食飯」,傳統飲食文化與國漫相融合,讓這座城市地標更有溫度。 9月24日,作為本次活動的重要一環,《「食」的動漫範》藝術沙龍在廣州IFC[M空間]如期舉辦,著名策展人周鮚及藍雯軒團隊與「動漫IP朕說」,從1800年前的餐桌談起,在國漫的帶領下,共同探討飲食文化中那些動人心魄的記憶。
  • 承德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
    (第33號)承德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名額379名。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六次會議以來實有代表375名,截至2021年1月14日出缺12名,其中因工作調動調出我市5名:雙灤區代表團周敏,隆化縣代表團安國富,平泉市代表團王爽,解放軍代表團閆雲飛、趙鵬;本人辭去代表職務7名:雙橋區代表團李青,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代表團楊國華,灤平縣代表團趙繼成、姚歆鑫,寬城滿族自治縣代表團張品川、董曉東,興隆縣代表團馬德軍。
  • 青海本土電影《光之子》入圍FIRST三項大獎
    6月29日,FIRST公布2020競賽入圍片單。青海本土導演卡先加執導的紀錄電影《光之子》入圍評委會大獎、最佳紀錄片、一種立場三項大獎。《光之子》是一部通過刻畫人物細膩的內心世界,講述來自藏地高原的一位從小因父母離異而缺失父愛的小女孩梅朵,獨自踏上一段尋找父親和歸宿的如夢般的心之旅。
  • 城市中的「木構復興」之旅:在木構中觸摸世代的記憶
    展覽通過展示傳統木構在建築與藝術中的表達和復興,讓人看到木作在當代生活中的力量以及其背後的文化意義。策展人李翔寧告訴澎湃新聞,不同於鋼筋,木材可摸可感,能夠和人的身體產生聯繫,承載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記憶。參展建築師王灝則表示,木構就像文字一樣,讓人感覺古老又熟悉,木構文化會成為中國未來建築文化非常重要的一個趨勢。
  • 2020中國天才計劃入圍影片展映
    入圍作品 方亮《往河流裡愛》經過了緊張的初審和覆審,12部入圍作品將在12月11-15日的線下展覽中呈現。通過虛擬角色的詮釋以及不同民族的舞蹈、具有科幻感的場景藝術家在虛擬空間中呈現了「現實」與「心理」的碰撞,表達人類出在無數種未來中的模樣。陸揚陸揚是一位出生以及工作於上海的多媒體藝術家。他的作品受動漫、電子遊戲和科幻的亞文化影響,其輸出形式涵蓋 3D 動畫、視頻遊戲設備、VR 和程序操作等。
  • 五城蝶變|一圖速覽溫江5年!如何織密這張網?(答題送文創書籤)
    五城蝶變|一圖速覽溫江5年!如何織密這張網?圖@張志強2015年大事件溫江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在「十三五規劃」編制中,初步確立了「五個之城」建設支撐目標。
  • 葡萄牙藝術家亞歷山大·法圖:在一座座城市,划過牆的表面
    這位葡萄牙藝術家長期關注當代城市社會與現代都市的複雜性,並思考著如何進行藝術表達。在此次北京的個展中,他將視角投向北京這座城市的街景與尋常人物,在長時間的前期準備後進行了為期三周的創作,共帶來70幅牆面浮雕。他認為,每一個地方的文化、歷史積澱和牆都是不一樣的,而藝術家通過在不同的地方進行創作,試圖尋找不同環境中人的生存的相同和不同。
  • 黨媒看普陀「十三五」發展,給出關鍵詞:蝶變
    「十三五」收尾了,「十四五」要來了,新的徵程開始了,每個區都有它的跑道,這個節骨眼上,每個區都在全力奔跑。往回看,是為了往前看。辭舊迎新之際,上觀區情頻道再次推出「品區·年度詞」系列,今年品的是五年。今天,送給普陀的關鍵詞新鮮出爐,那就是:蝶變。
  • 2019研究型展覽:策展方案入圍展
    如果說去年的入圍方案在內容和方法上的巨大差異反映出當代藝術策展中的活躍思想和動能,今年則更趨於多元化和國際化。入圍結果公布後,七組策展人/團隊對原有方案進行了調整和深化,最終呈現出一場高度凝練、多樣態的,兼具研究性與視覺性的方案展示。
  • 「海上繁花攝影繪畫展」:去弄堂深處尋找記憶中的石庫門
    石庫門中的家長裡短、弄堂裡的吆喝叫賣,是上海這座海派城市的獨特生活風景。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石庫門也在逐漸減少。如今,石庫門裡弄的生活習俗已經成為上海最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此次「海上繁花·石庫門風情攝影、繪畫展」的參展藝術家有四位:壽幼森、樂建成、胡瑜、蔡震。一位是曾經行駛在馬路上的出租司機,一位是中學美術教師。另兩位女士,一位是設計公司室內設計師,一位曾經是企業財會。不同的經歷對石庫門的視點也不同,穿梭在各馬路和弄堂裡捕捉到的焦點也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