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30 19: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三影堂攝影獎 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
「我走遍溫州的拆遷村,通過鏡頭,尋找那輝煌的歷史和滄桑的歲月。這些民房,主人已走。房屋格局不同,每家每戶帶不走的物件也不盡相同。那些散落在泥土裡的,是曾經的記憶。為幫他們尋找,也替自己尋找。我多年以來一直堅持立足本土影像,著眼當下,展望未知。」
——楊國華
楊國華
楊國華,生活和工作於浙江溫州,熱愛藝術,立足本土影像,以藝術的形式展示影像,讓影像與藝術縈繞生活。
作品《媽媽手中的燈籠人生》等入選第19屆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尋找》入選2019年麗水國際攝影節。
對話
楊國華×三影堂
楊:楊國華
趙:趙潔心(三影堂媒體)
趙:可以為觀眾介紹一下這組作品麼,作品名稱叫做「尋找」是在尋找什麼?
楊:從2016年「大拆大整」,到後來的「大建大美」,溫州在這些專項行動中經歷了城市轉型的蝶變,當時也有很多本地攝影人選擇了這一主題來拍攝。我的拍攝歷程相當辛苦,有時候拆毀的牆壁甚至就在我眼前倒下。我在廢墟之間徘徊、尋找,在「大拆大整、大建大美」中,我用鏡頭記錄著這個時代。
我選取了從2016年到2019年間的作品組成這個系列。題目中的「尋找」,是我在尋找一個獨特的切入點的過程中,產生的一種責任感:我想尋找這些曾經存在的房子,曾經發生在裡面的故事,曾經人們的生活方式,曾經輝煌的歷史和滄桑的歲月,把一些曾經屬於這裡的記憶保留下來。 在頻繁出入拆遷村的過程中,我漸漸被拆房屋的斷截面吸引——它們能夠直觀表現出建築的年代感,但這只是一種形式,是感知的部分,只是形象的表達,而我想挖掘出其中更深層次的意義。於是我又去拍攝廢棄房屋中遺留下來的物品,通過疊加的方法,延展作品視野,透視更深的生活,衍生出另一種風景。
趙:作為溫州人,您覺得這裡的拆遷村有什麼普遍性或者是特殊性得以吸引您嗎?
楊:拆遷意味著更新換代,城中村的拆除也是城市化過程的必然環節。溫州拆遷不管從時間之早還是力度之大,在「大拆大整」、「大建大美」行動中都很有成效。而我作為溫州人,也更想把鏡頭對準本土,在破與立中體現,在舍與得中表達。
趙:我注意到很多您拼貼進去的內部裝飾很華麗也很現代,和荒涼的橫斷面產生了巨大反差,這是您刻意追尋的麼?
楊:拆遷的房屋基本上都是城中村,而溫州在改革開放之後大家都迅速地富裕起來,當地人也有能力去追尋更好的生活條件和更高的審美滿足。有一些看上去比較「新」或「完整」的圖片,其實是房屋還沒拆完的時候我進去拍攝的,並不是我從別的地方生拼硬湊進去的,而確實是曾經裡面的真實生活。藝術是可以通過虛擬表達真實,揭露真實。房間曾經的主人留下的家具以及生活過的痕跡,都是時代的象徵。時間仿佛在這裡停留,空間在這裡延續,歷史的記憶散落於此地。
趙:您為什麼會選擇這樣的方式來表達?
楊:立足於真實的生活,找到藝術的源泉,才有更好的表達。平時我不會刻意跑到很遠的地方去創作,更留意我們身邊的人與事,因為真實就在我們身邊。對真實看得多深,理解得多透切,藝術表達才會有情感。
平日裡我們把「生活真實」理解為社會生活中實際存在的人和事,它屬於客觀事實。而「藝術真實」的主體是藝術家在人生體驗的基礎上,通過對生活真實的加工、提煉、改造等活動,以另外一種所謂的虛擬的形式揭示出生活的本質和真諦,使其更鮮活、更典型、更透切、更集中地表現藝術家對生活真實的主觀評價和情感。藝術的真實凝聚著藝術家對事物理解的觀念和真實情感,是事真、情真、理真的三位一體的高度統一形式。我用感性的角度去看待「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的存在,在廢墟前面,我用心把它讀成歷史。人生就是從這舊的廢墟出發,走向新的起點,在沉思中,展望一切的未知。
採訪、編輯:趙潔心
錄音整理:馬昕怡
圖片均來自《尋找》系列,由藝術家提供
主辦: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
友情支持:成都當代影像館
支持:浙江攝影出版社
鳴謝:法國駐華使館文化處
2020年度(第十二屆)三影堂攝影獎作品展
��
展覽早鳥票
��
攝影獎畫冊
(限量預售100本/6折/65元)
����
三影堂會員卡
點擊查看會員福利
掃描下方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全文購買
����
2020三影堂攝影獎入圍藝術家訪談系列
白杉《獨白》:我之所以成為我的原因
遲磊《通天術》:每個人都是一顆遙遠的星星
邸晉軍《故國》:用早期技術穿越到過去的中國
郭備華《鹽地》:人造景觀的沒落變遷
歡島《給我一分鐘》:用一分鐘交換人生
姜川《日常》:客觀本身的說服力
金晶《永恆的未來》:對世界真實樣貌的質疑
柳川隸《耀斑》:幻想迸發的那一剎那
王春帥《黑橋村》:每一個北漂年輕人的影子
王雪翰《WASD之D》:虛擬世界中的人性實驗
吳夢媛:概念化的山水與愛情
吳昭晨《漂流》:生命流動的狀態
徐楓《歲月洪荒》:來自內心深處的一次旅行
相關閱讀
入圍藝術家揭曉|2020年三影堂攝影獎
閱讀原文
原標題:《入圍藝術家介紹(十四) | 楊國華《尋找》:城市蝶變中殘存的記憶》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