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竇嬰垮臺之後唯獨這個灌夫仍然每天不間斷地上門拜訪,兩顆孤獨的心在特定的情勢下,在特定的溫度下堅定地結合了。這是患難見真情嗎?
灌夫原本姓張,他的父親是張孟,這個張孟曾經是劉邦時期武將灌嬰的門客,兩人私交甚好。於是,張孟就尋思著沽名釣譽了,把自己的姓乾脆改稱灌了。為了名聲拋棄了祖宗不止十八代,也真有他的。很快,七王之亂就發生了,灌孟和兒子灌夫作戰勇猛,總是出現在最危險的地方,最後,灌孟光榮地戰死沙場。漢代當時有一個規定,父子同時參軍,如果其中一個死了,那麼另一個人可以護送靈樞回家。
這下,灌孟死了,悲傷的灌夫本來應該帶父回家。但是灌夫和老子是一個脾氣,他慷慨激昂地表示,希望斬取吳王或者吳國將軍的頭,來替父親報仇。於是灌夫換上戎裝,召集了軍中的一些勇士,就直奔吳國大營。真是不怕死啊,氣勢洶洶。還沒到門口,一多半人已經是嚇得腿軟了。最後只有少數人願意和他一起去。他們騎馬飛奔進吳軍大營,死傷了幾十名敵軍。灌夫受了十幾處重傷,但最終他逃脫了。都說了不要那麼衝動嘛!
等到灌夫的創傷稍稍好轉,他立刻向將軍請求要再次前往。將軍認為他勇敢而有義氣,這樣一個模範典型性的人物,將軍很是怕他戰死,於是便向太尉周亞夫報告,周亞夫也堅決阻止了他。等到吳軍被攻破時,灌夫就出名了。
漢景帝覺得他是一個英勇之士,於是任命他為中郎將。到了漢武帝劉徹即位的時候,起用灌夫為準陽太守。當了太守難免酒桌上的事情也就多了,但偏偏這個灌夫的酒品又不好,喝完了酒就撇開了鬧。
並且他這個人有一個非常奇特的特點,就是嫌富愛貧,您沒看錯,我沒有寫錯字,他就是喜歡貧,討厭富貴,簡直就是一個仇富思想。意識決定行為,他的行為就是終於惹怒了權貴,灌夫屢次犯錯,劉徹忍無可忍,免去了灌夫的官職。這個灌夫呢,是竇嬰結為忘年之交的。
不怕虎一樣的敵人,就怕豬一樣的隊友,後來的事情,竇嬰萬萬沒有想到。這其中的裙帶關係說白了其實還是權力。竇嬰還是有權力的,只不過是過氣的權力,現在興有人炒期貨,就不興人家灌夫炒權力了?在灌夫看來,竇嬰只是暫時的倒臺,他必定有東山再起的一天。灌夫的判斷其實是正確的,竇嬰的確有這個實力,可重要的是有你灌夫在,什麼實力也扯淡。這一對怪異的組合終於導致了最終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