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一個人之所以自卑,往往是因為小時候有過這樣的經歷

2020-12-08 上官青曼

文|上官青曼

關注我的文字,溫暖你的心靈。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在生活中許多人受著自卑的困擾,不能夠勇敢地去做自己,非常在意他人的評價,過得沒有底氣。

說實話,我就是一個從小就非常自卑的人。平時在公眾場合說話常不自在,在意別人的眼光,這一切都跟我的童年經歷息息相關。

小時候我們家裡的兄弟姐妹多,父母又是農民,一年下來都是入不敷出。對於我們姐妹而言,能夠上學已經是一種難得的奢侈。

每個學期開學的時候,別人家的孩子都歡歡喜喜,而我卻開心不起來。因為家裡太窮,所以交不起學費。

每個學期都是老師一再催促,當著全班學生的面數落我,父母才會去把學費交上。那種心酸的滋味,在我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陰影。

因為家裡窮,總是被家裡的親戚嫌棄,從來都是對我們家冷眼相待。所以,很小的時候,我就看懂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但是整個童年帶給我更深的是深深地自卑感。

不管你信不信,一個人的童年如果過得不快樂,即使成年之後也很難產生自信心。心理學:一個人之所以自卑,往往是因為有時候有過這樣的經歷,別不相信。

童年家境清貧,常常被小夥伴看不起。

貧窮,從小沒體驗過的人,根本不懂得其中滋味。

童年時期,原生家庭的貧窮真的可以影響一個人,直到今天,我都感覺做什麼都沒有自信,很想擺脫自卑的陰影。

一個人的原生家庭條件不佳,總是發現別人有的東西自己沒有,時間久了,就會滋生自卑的情緒。它會讓「我沒資格」「我不配」這樣的字眼深深紮根在孩子的心中。

貧窮對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是根深蒂固的,這樣的孩子長大後雖然有能力過上好的生活,但是那種自卑感會一直隱隱地存留於骨子裡。

童年時經常被父母斥責和貶低。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父母對孩子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

童年時如果父母能夠給予孩子足夠的鼓勵和支持,孩子就會自信陽光地成長,成年後即便遇到挫折,也能從溫暖的童年中汲取力量,但有些父母卻是做不到這一點。

父母在常常鼓勵孩子的情況下,孩子大多數性格都是活潑開朗。相反,若是父母經常說一些貶低孩子的話,就會讓孩子越來越自卑,越來越沒有自信。

父母才是孩子最親的人,自己的父母都斥看不起自己,那麼孩子自己又怎麼會相信自己呢?

心理學:一個人之所以自卑,往往是因為有時候有過這樣的經歷。因為父母經常貶低孩子,對孩子缺少讚美和,會導致孩子認為自己是一個「差勁」的人,從而變得更加自卑。

青曼寄語:克服掉內心的自卑,你的人生會更加精彩。

高爾基說:「只有樂觀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懷有自信地沉浸在生活裡,並實現自己的意志。」

在個人成長的道路上,具備自信的心態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因此,遠離自卑、擁有自信,是每個人都應該培養的一種良好品質。

自卑是一種消極情緒,需要走出來,而不是去逃避。一個人之所以自卑,多半是因為童年時有過這樣的經歷,別不承認。

自卑的人,總是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評價,不敢表達自己,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因此,在與人交往中總是吃虧的那一個。他們覺得自己事事不如人,在人前自慚形穢,從而喪失自信。

阿德勒曾說,每個人都有自卑,自卑並不可怕,可怕是我們被自卑的情緒所阻擋,唯有認識自卑的真相,我們才會變得越來越自信。

克服自卑,才是是最好的成長方式。強者越強,弱者越弱,越是自信的人,越能擁有強大的人生!扔掉內心的自卑,你會遇到一個全新的自己。

相關焦點

  • 自卑的人往往成長中有三種經歷,中一個都是重傷,長大後很難治癒
    文 | 幸孕姐(高級母嬰護理師,原創不易,請勿抄襲)自信是一個人魅力的加分項,而自卑卻會給人生減分,自卑的人普遍敏感焦慮、自尊心強,活得小心翼翼,一輩子被它的陰影籠罩,而這些人普遍在小時候經歷如下幾件事。
  • 心理學家:孩子小時候有這些經歷,長大後會產生自卑和羞恥心
    記得之前我在一本雜誌上看到一篇文章介紹,一個人最不喜歡的幾種負面情緒中,排行最靠前的就是自卑和羞恥感。作為心理諮詢師,我發現自卑和羞恥感是導致抑鬱症等心理問題重要的負面感受。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指出,孩子的自信心培養與家庭教育息息相關,很多孩子長大後社交能力差、沒有自信心,都是因為從小的家庭環境影響。
  • 心理學測試:主動讓路或等別人給自己讓路,暴露一個人怎樣的性格
    然後,有學員反問這位提出奇葩問題的學員:讓個路有什麼的,誰方便誰讓不就完了,這是個事兒嗎?其他學員也都紛紛表示自己從沒想過這個問題。接著,這位學員又發話了:憑什麼我要給他讓路呢?他怎麼不給我讓呢?聽完這位學員的這個回答,大家更加迷糊了,他們實在搞不懂,這位學員兒為什麼會提出這樣一個大多數人從沒想過的奇葩問題?
  • 心理學:活得很累的人,往往有這三種特性
    當一個人從苦難中走出來後,性格堅韌,心思警敏。也就具備了可擔大任的才能。我想這就是為什麼吳承恩在寫《西遊記》的時候,給取經的師徒設定了九九八十一難的原因。沒有一個人可以什麼痛苦都不用經歷,輕而易舉便飛升成佛。經歷,是生命的意義,也是人生的主旋律。
  • 心理學:有潔癖的人,內心自卑,很不好相處
    潔癖從來不是簡單的衛生習慣問題,而是一個性格問題,是一個人對於自我的感知問題,在本專欄《活出自己的心理學大課100講》中,我經常在論述,性格就是一個人自我防禦的集合體,是他對於自己的一種保護習慣。潔癖就是一種自我保護的習慣,那今天我們就從這個角度入手,看看有潔癖的人,是不是內心自卑,是不是不好相處。面對這樣的人,如果是我們自身,我們如何自我發展,如果是我們身邊的人,我們又如何和他們相處。
  • 心理學:小時候父親太嚴厲,孩子長大後容易有這4種性格缺陷
    但是當這個嚴厲太過的時候,當這個嚴厲缺失溫暖的底色時,問題也會伴隨著出現,比如小時候父親太嚴厲,孩子長大後容易有下面這4種性格缺陷:1、容易緊張有的人特別容易緊張,遇到體型高大的男士就緊張,見到老師就緊張,見到領導就緊張,不敢和他們目光接觸,這樣的現象不知道你見過沒有,或者在你身上有沒有。
  • 你有沒有因為矮而自卑過?
    雖然有遺傳的因素在其中,畢竟我父母都不高,爺爺奶奶,公公婆婆也不高。加上我雖然小時候挺野,經常在單雙槓上翻來翻去,但我體育極差,初中體育考試拿過0分。我嘗試過很多方式,打籃球,拉筋,吃鈣片,喝牛奶,都沒用,最終在初三身高不再長了。
  • 簡單心理學:五個生活習慣,輕鬆建立自信心,做最好的自己
    世界上沒有什麼武器,比自信更有力量。相信自己是一件既簡單,又困難的事情。人之所以會自卑,往往是因為自我不夠強大,而超我又過分嚴苛造成的。我小時候也是一個個性很內向的人,加上又很容易受到老爸的體罰,所以對於表達常常帶著一種很深的恐懼感。
  • 一個人遇事有這三種表現,往往是苦命的徵兆,希望你一個也沒有
    而過得不幸的人,總是悲觀厭世,怨天尤人。可見,兩種不同的心態,將會導致兩種不同的人生命運。歸根結底,命苦的人大多是有自卑心理的人,在他的意識裡,缺乏對自己的肯定,對生活又充滿了抱怨——稍不如意,就會怨天尤人,感慨命運的不公,從來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 心理學:內心過於自卑的人,總是本能的迴避競爭情境
    除了一些正式的競爭情境,還有一些非正式競爭情境,自卑人格都會表現出逃避行為。本文將從心理學角度,深度剖析自卑人格對競爭情境逃避的心理。什麼是競爭情境?正式的競爭情境所謂的競爭情境,包含了正式的競爭情境以及非正式的競爭情境。
  • 心理學:有這4大特徵的人,是「無錢型人格」,這樣的人註定貧窮
    「無錢型人格」不是一種心理疾病,而是在金錢這個維度上,對性格的劃分,因為臨床的心理學研究發現,有一些人身體健康,智力正常,但就是難以賺到錢。  那麼我們把這樣的人稱之為「無錢型人格」,有下面這4大特徵的人,是「無錢型人格」,這樣的人註定貧窮:1、喜歡貶低金錢和有錢人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人會看不起金錢,貶低金錢和有錢人,這一點要從進化心理學、文化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  我們是一個農耕民族,重農抑商在古代是一項政策,所以千百年以來,我們是看不起商人的,而有錢人往往就是那些商人。
  • 你有沒有因為矮自卑過?細數因為身高太矮,帶給我們抹不去的痛!
    更要命的是 小時候o的不嚴重 去做手術 只有一條腿矯正成功了 但仍然彎 真的很彎。視頻如下。 我18歲了 最近幾天鼓起勇氣 拍下自己走路的樣子。說實話 我之前根本不知道我走路是什麼樣子的 因為我不敢面對。看完了視頻 瞬間更更更自卑自卑到無底洞吧。感覺自己為什麼要活在這世界上。上天為什麼這麼不公平 我只是想像個正常人一樣啊 。
  • 心理學:自卑是失敗者的通行證,從小被否定的人一生都不會愛自己
    自戀的人會愛上自己的倒影,自卑者亦如是 自卑是一面哈哈鏡,無論怎麼照,裡面的人都是扭曲的。 自卑是人性一個最大的弱點,也是一種不能自我救助和軟弱的複雜情感。 心理學分析,自卑的人在人際交往時,總是會表現出一副畏首畏尾的樣子,內心缺乏一種自信。
  • 心理學:孩子的這幾個表現越明顯,暗示他內心越自卑,父母要警惕
    自卑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心理狀態,有些家長會覺得孩子小小年紀怎麼會懂得什麼是自卑。其實不然,有時候因為某些原因或者經歷挫折,自卑的種子就會在孩子的心中悄悄的發了芽。
  • 內向自卑的人,天生就有這幾個優勢,往往能「一鳴驚人」
    在很多人看來,內向的人往往身懷著自卑這種特性,甚至他們總是獨來獨往,生活過得枯燥而沒有滋味。無論還是誰,都比較喜歡陽光開朗的人。他們足夠外向,又能和人打成一片,特別容易交朋友,也討人喜歡。內向,雖然和「自卑」牽扯上了關係。但是,只要這個人足夠謹慎,做人不得罪人,也不與人為敵。那麼,這樣的內向和自卑,又能有什麼危害呢?內向的人,本就是步步為營的強者。只要他們能守住一方天地,終究能有大的作為。
  • 親身經歷:運用心理學,我擺脫了因身材矮小的自卑感而重獲自信
    就這樣不知不覺地過了十來年,孩子也漸漸長大了,我也慢慢地變成了中年人。 由於這十來年,幾乎沒怎麼去想身高的問題,所以,我早已把「自己身材矮小」這件事情幾乎忘得一乾二淨了。由於都已經忘記很多年了,當然也就更不可能再因為身高而困惑而自卑了。要不是幾年前發生的一件事情,恐怕我後半生再也想不起來,我曾經因為身高而自卑這件事情。
  • 心理學:有這3個特徵的人防禦性強,內心虛弱,活得累,發展受限
    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就需要心理學,歡迎來到付費專欄《自我發展心理學50講》第20節。作者:相先生,心理諮詢師,百度金芒計劃籤約作者。以下是本節摘要:摘要:1、性格就是一個人的防禦,好比一個城市的護欄,指示牌,以及各自禁止等,放到個人身上,就是他從小形成的一種用來保護自己的方式。
  • 心理學與靈修學神秘碰撞,竟被2000年前的耶穌基督一語道破
    因為你們怎樣判斷別人,自己也將怎樣受判斷,你們用怎樣的尺度衡量別人,自己也要以同樣的尺度被衡量。為什麼只看見你兄弟眼中的木屑,卻看不見自己眼中的大梁呢?你眼中有大梁,又怎能對你的兄弟說,讓我去除你眼中的木屑呢?
  • 「人格心理學」童年經歷對你的人生有影響嗎?
    在心理學尤其是精神分析學派,經常強調一個詞,叫做童年早期經驗。就是在人很小的時候的經歷。精神分析心理學家認為,在人童年的時候的一些經歷,雖然你可能記得不清甚至忘記了,但是它們仍然在你的潛意識裡發揮作用,影響甚至決定你的一生。
  • 心理學:越是喜歡拖延的人,內心越是自卑,也越難相處
    歡迎來到付費專欄《活出自己的心理學大課100講》第10節。本專欄的100節陸續更新,詳情請查看專欄簡介。作者:相先生,心理諮詢師,籤約作者。以下是本節摘要:摘要:1、拖延就是一種暗自反抗,這裡的反抗對象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件事,對於這個人,或者這件事,我表面上不能反對你,我不得不做,但是我心不甘、情不願,於是在自身潛意識的指引下,就以拖延的形式表達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