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是個輪迴,媽媽年輕時穿的裙子可能正是 2019 爆款,紙質產品邁進了「輪迴」。曾經最時興的送禮佳品掛曆、日曆,經歷電子化浪潮的衝擊,已經銷聲匿跡,而「改頭換臉」的文藝日曆,反而成了最受歡迎的營銷產品之一。
故宮日曆、單向歷、丁香醫生、知乎日曆、即刻日曆、老樹日曆……在辦公室轉一圈,你可能會發現至少十多款「創意日曆」。想想小時候家裡紙張超薄、用縮印字體印著詳細吉兇的日曆,很難聯繫到它們被打上「文化創意」的標籤。
把日曆賣給品牌
日曆的暢銷已毋庸置疑,2016 年被稱為「日曆元年」,市面上爆發式地出現了上百款創意日曆,其中知名度最高的《故宮日曆 2016》賣到了 30 萬冊。
▲《故宮日曆》. 圖片來自:文化- 人民網
2019 年尚未到來,《故宮日曆 2019》已穩穩居京東「藝術銷售榜」第一名,擁有 7.8 萬評價。
《故宮日曆》有故宮博物館這個最強的文創 IP 作為支持,館藏豐富文創資源取之不竭,近來審美貼近年輕人的《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等電視節目,也會把故宮文創產品推得更加火。
在「鑑賞收藏」分類中,也只有其他日曆產品的銷量才能與之相提並論。火爆程度僅此於《故宮日曆》的《單向歷》,豆瓣的《電影日曆》、即刻《今天是周五嗎日曆》、丁香醫生《健康日曆》,傳統出版社、文化機構外,越來越多的品牌推出日曆。
隨著農耕時代的過去,記錄農時、兇吉的「黃曆」是書籍這件事,漸漸被人們遺忘。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是傳統的時間結點,也有深刻的文化內容。日曆類產品天然帶著記錄反映歷史、文化的屬性,這正符合了品牌們希望表達、塑造自身的文化形象的需求。
騰訊 20 周年選擇的周邊禮品正是刷上防蛀金邊、售價翻倍的《故宮日曆 2019》典藏版,既然有文化底蘊,同時貼近年輕群體的新日曆審美。
部分創意日曆真的很「創意」,它們只負責表達創意呈現精神,不負責記錄時間。
2019 年的即刻黃曆是個典型。即刻推出的《今天是周五嗎日曆》,就是一款代表著即刻社區「精神」的周邊產品。這款日曆只會告訴你一個信息,就是「今天是不是周五」,除了周五就在等待周五,要看今天具體是幾月幾號,你必須用「放大鏡」。
這款沒有什麼用的日曆,內容正是該社區的熱門話題,不正代表即刻社區「上班一族」們的心態嗎?今天最好是周五,否則我就在等周五。
▲《今天是周五嗎日曆》
因為出版機構、印刷廠的創意日曆除了通過電商渠道賣給消費者,還大批量地賣給企業。這個時代,每個企業都希望自己「精神獨特」。
拋開解讀不一,審美各花入各眼的內在精神,日曆的確也是實用性與擺設裝飾並存的營銷產品。
手機殼尚會碰上型號不合適的情況,而日曆雖在今日「可有可無」,但不存在不能用的情況,普適性要強得多。況且春節作為國內仍然受歡迎的傳統節日,包裝好看,有意思的日曆,還是能以春節禮物的身份賣得不錯。
創意,即被碎片化的內容
電子屏幕佔領每一個角落,日曆紀錄、查看時間的原始功能已經不再重要,日曆的賣點已經變成了各式各樣的創意內容。
一個日期一張圖片一則文字內容,這是創意日曆們最普遍的樣式。故宮日曆一天介紹一件故宮藏品,單向歷告訴你今天宜自由,附送一句「自由味」雞湯。丁香醫生每一天提供一個科學闢謠。這不就是網際網路產品中最「常見」的內容形式嗎?
▲《單向歷》. 圖片來自:鳳凰
曾收穫萬千文青喜愛的 app ONE(一個),經常刷屏社交網絡的 next day,一天一圖一雞湯,形式內容與創意日曆如出一轍。
這些創意日曆為用戶精選的每天「好詞好句」,一般摘抄自經典文學作品、電影,現當代著名情詩。出版機構從現成的書籍中截取出來的素材,單向歷那樣的文創品牌則採用網友「徵集」的方式,適合片刻閱讀,適合分享曬圖,是被咀嚼過的、「微博式」的碎片化內容。
▲單向歷和 next day app 的日曆樣式
日曆如此演化,一是日曆功能的改變,人們不再需要看日曆獲取時間信息。二是,人們的閱讀、接受信息的習慣已經改變,讀一本大部頭書籍,感受一個完整的故事,變得罕有而奢侈。看似在抵抗「電子化」的紙質日曆,實際是屏幕閱讀的「紙化」。
在紙質日曆中加入 AR 掃描、掃碼聽音樂等「科技元素」,也是在順應潮流,識時加入的營銷賣點。電子化是擠壓了紙質產品的市場,不少以文化創意為賣點的產品也打著回歸紙質、抵抗電子化的口號,實際上兩者並不是「你死我活」的關係,競爭、借鑑恰恰給予了對方進步空間。
▲ 蝦米音樂日曆. 圖片來自:waaaat?
有總比沒有好,人們閱讀碎片總比完全不閱讀要好。相比動輒銷售幾十萬冊的「文藝日曆」,紙書的命運要悽涼得多,雖然電商帶動下,紙質書市場開始回溫,但利潤仍然偏低。實際上印刷出版日曆、年曆、記事已經成為不少印刷廠、出版社的生計。
不僅出版通俗書籍的大批出版社參與到「日曆大戰」,一貫高冷的中華書局,近年也出版了《牡丹亭日曆》《古都之美日曆》《唐詩之美日曆》等帶有濃烈「古風」的日曆。除了大學文學教程、經典古籍,我還真沒見過這出版社的其他出品。
▲淘寶
即使同樣是賣碎片化內容,品質也有高下之分。在越演越烈的文創市場,一款日曆產品能走多遠,暢銷多久,要看其對自身內容廣度和深度的挖掘。
故宮文創、中華書局、國家地理雜誌等推出日曆類產品,是把自身的「文創資源」運用起來的一種方式。故宮日曆連續數年的暢銷,與故宮博物館廣博豐富的館藏脫不開關係。
買日曆真的有生活情懷嗎?
回到消費者個人,文創日曆到底有哪些吸引力,吸引了如此多的年輕消費者,到了年末就掏錢買個一二三本?
文創產品,即文化創意產品,與一般的實用性商品相比,文創產品的基礎是其文化內涵、文化背景,重點是創意和文化元素。在意紙張產品的質量,會考慮小物件的設計創意,是近幾年開始興起的消費意識和趨勢。
老一輩消費者,我們的爸爸媽媽,雖然會購買旅行紀念品、節日禮品,但對「文創」的概念比較陌生。在日常生活中,他們不一定看重商品附加的文化內涵和創意。文創產品的「概念」在年輕人裡更受歡迎,難怪近年文創產品的發展整體上更年輕更大眾化。
文創產品的接受度提高的同時,「時間管理術」也越來越好賣,記錄、反映時間的紙質日曆,包裹上了一層儀式感。
▲ 在年輕人中流行的 chronodex 時間管理法. 圖片來自:電腦玩物
在蘋果應用上訂閱日曆,使用日程 app 當然可以極其精準地記錄時間,設置各類工作、生活提醒。但電子化記錄也不是「全能」,它們可能無法給人們「實體的」時間印象。
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生活,如何在生活中抓住時間的坐標點,這是年輕人或多或少在思考的事情。不少年輕人是懷著美好的「生活希冀」去購買這些日曆產品的,這與近年走紅的「手帳文化」根因相似。
但有了對來年生活美好的願望,並為此買了一本本日曆鼓勵、監督自己,就真的按照計劃走了嗎?年終打臉時刻已到,相信各位已經統計好 2018 的計劃有多少成了 flag。
在愛範兒內容部走一圈,我找到了十多款不同品牌不同樣式的日曆。發現在這班科技「文青」中,最受歡迎、評價最好的不是大火的故宮日曆、盯準了文青錢包的單向歷,而是丁香醫生的《健康日曆》,一日一闢謠,注重身體健康,謹防朋友圈騙局。
▲圖片來自:微文庫
曾經購買過單向歷和豆瓣電影日曆的編輯蔥蔥,對此類文藝日曆感覺失望。使用兩三個月後,原本的一日一撕、一日一電影就堅持不下去,從此擱置到年末。
每天的金句並不會讓生活變好,(日曆精選內容)大部分是我沒看過的書和電影。我覺得我跟日曆是「有名無實」的夫妻,對面是有趣可愛的靈魂,而我不懂風情。
對於蔥蔥來說,這些文創日曆就是一個蹲在桌上的「歲月靜好」裝飾品,沒有隨大流購買會有點焦慮,覺得缺少了一點什麼,但購買了使用感受也不怎麼樣。
在購買日曆的那一刻,或許我們以為能抓住時間的「實體」,而在一頁一葉撕掉時間的某一刻,我們也許覺得生活和日曆上餿掉的雞湯一樣,始終沒趕上好的時候。
年末了,你有因對時間和生活的焦慮,或是其他特別的原因去買一本日曆嗎?
題圖來源:waaa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