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北,有兩隻雞最為出名。排名第一的,是誕生於十三年前春節聯歡晚會上黑土大爺家的下蛋公雞,公雞中的戰鬥機。緊隨其後的,就要數誕生於大約三百年前的東北燒雞了。
在東北,但凡是個熟食店就賣燒雞,東北人吃燒雞,可以不分時間不分場合,逢年過節是餐桌必備,平日裡也是隨時買上一隻,正餐可以吃,當零食也可以吃,吃雞如呼吸一般自然。
此時的哈爾濱木蘭縣零下十幾度,一條老街上還是人來人往車水馬龍,也許對於雲南人來說,零下十幾度的室外已經不適宜人類生存了,但對於東北人來說不過是小兒科罷了。
距離飯點還有一段時間,街上一家不到五十平米的小熟食店已經排起了長隊。
排隊時逝去的時光是值得的,因為他們離開的時候,可以帶走一隻已經傳承了四代人的老式燒雞一飽口福。兩百年前的1820年,人類發現了南極洲,而哈爾濱木蘭縣的一個小商販,發現了一方燒雞配方。從此,他們家世世代代都在小鎮上賣燒雞為生,直至今日。
與此同時,在祖國版圖的另一個角落,昆明還是一副不願入冬的樣子。一條僻靜的小巷子裡一陣香味飄出,是那傳承了200年,延綿了3800公裡的燒雞香味。
在附近上班的人,旁邊小區的居民都是衝著他們的燒雞來的,也有的人是專門開著車過來的。這裡的店主,就是木蘭縣古街老式燒雞的第四代傳人。
燒雞色澤金黃,隔著櫥窗看著就令人垂涎欲滴。在東北,基本上都會選用老母雞進行烹製,在昆明他們選用了兩種雞,一種是鮮嫩的西雙版納茶花雞,一種是肥美的三黃雞。雞雖然不同,但是配方是不變的,自從南極洲被發現以來,他們家的配方就沒有變過。
兩百年的秘密,就都藏在這個小袋子裡。
這是他們的傳家之寶,絕不外傳,除非想辦法成為他們家的一份子。具體方式可以參考電視劇《回家的誘惑》,但是出於道德因素不建議採用。
袋子裡是二十四味中藥材,具體是什麼不得而知。六口大鍋,每口鍋裡兩袋料包,就是全部的調料了,沒有任何的添加劑,所以保留了雞肉本身的肉香。每天賣的雞肉、豬肉等,都是頭天晚上就開始滷,要經歷整整一夜才能達到合格的味道。
東北燒雞的靈魂在於燻。家庭版燻制一般用白糖和茶葉,他們則是增加了一種特殊的木屑,這讓雞肉也有了一種特殊的香味。
滷製了一整夜的雞放進燻箱裡,大概十分鐘,就賦予了它一股特殊的煙燻味和金黃的色澤,現在,它已經是一隻完整的東北燒雞了。
吃燒雞,是有規矩的,其中第一大原則,也是唯一的一個原則,就是千萬不能用刀砍,一定要用手撕。
用手撕出來的雞肉,吃起來通常更香。在東北,人們都是整隻雞買回家,食量大的人,看著電視,喝著小酒,把一隻雞撕得乾乾淨淨,或者是家人朋友一起,你撕大腿我撕翅膀,七手八腳分而食之。比較內斂的昆明人,店員會幫你撕好打包。在分工日益細化的未來,一定會湧現出一批在熟食店幫客人手撕燒雞的專業人才,其中經驗豐富資歷深厚的人,會被人們尊稱作「老撕雞」。
燒雞皮香肉嫩,就連雞胸肉也一點都不覺得柴。連皮帶肉一起吃,表皮的油香,雞肉非常鮮嫩,肉汁也很好地鎖在了肉裡,口感非常好。煙燻味不是特別濃烈,卻讓燒雞有了另一番風味,吃過之後香味在口中很久都不會散去,唇齒留香。
此外還有豬頭肉、豬耳朵、豬牙床、豬蹄、豬心,雞腳、雞翅、雞肝、雞胗等豬和雞的各種零部件,也是用同樣的配方烹製的。
這家燒雞從哈爾濱到昆明,距離百年老店已經溢出了100年,傳承並非易事,是一份需要堅持,並且不只是一代人在堅持的事業。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堅持,有了這樣堅持的人,一份燒雞配方傳承了下來,五千年中華文化也傳承了下來。
老滇燒雞熟食坊,昆明市北京路898號,永樂巷12號(金洲灣小區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