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如何用一封普通書信,送出重要情報,使日軍掃蕩次次落空?

2020-12-22 妙讀歷史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紙質的書信和信封差不多都快被人給遺忘了,而寄信必備的郵票也越來越成為一種藝術品,被賦予了越來越多的紀念意義,漸漸失去了原來的價值。

僅僅在十幾、二十年前,郵票仍然是每家每戶的必備物品,誰還不給外地親戚寫個信什麼的,不貼郵票就等著郵電局給你退回來吧。除此之外,郵票在戰爭期間,還起到過許多意想不到的作用,充當著神秘的間諜角色。

郵票最早被使用於諜報工作,是在一次大戰之際。到了二戰,郵票更是成為非常成熟的諜戰手段。二戰初期,德國人企圖偽造郵票的方式,來刺激或者激化周邊國家的矛盾,從而達到坐收漁翁之利的效果。

德國人通過將英王喬治五世登基加冕周年慶的紀念郵票,換成當時蘇聯最高領導人史達林的頭像,藉機暗諷英國正向蘇聯靠攏,藉機分化瓦解同盟國的勢力。

盟國自然不會坐以待斃,英國人決定發起「反郵票戰」。當時,德國經常把希特勒的頭像印在郵票上,英國人便故意偽造了一批德國郵票,用納粹二號人物,黨衛軍首腦希姆萊的頭像,替換掉希特勒的頭像,從而造成德國內亂的假象。

除了英國以外,美國人也來湊這份熱鬧。他們惡搞希特勒,將郵票上希特勒的頭像,全部改印為骷髏頭像,暗示德國納粹即將走向滅亡之路。一張小小的郵票成為諜報戰中「心理戰」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在情報史上具有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中國戰場上,郵票也是被敵我雙方經常利用的諜報工具之一。當時的信息傳遞以人工為主,需要寫在紙上交給自己人,這樣非常容易暴露。而郵票可以貼在信上,公開往來於各地,是非常理想的信息載體。

1939年,廣西南寧的中國軍隊準備反擊日軍,加強了保密工作。中國反情報特工偶然地發現,有一個中年男人每天都向淪陷區廣州寄信,頻率遠遠超出了正常的家信。

中方立馬對其進行調查,但是信件中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不過,當地是中國軍隊的集結地,擔負著重要的軍事使命,應該是日本間諜重點關注的地方。反情報部門出於慎重,認為事情並不簡單,進一步擴大的調查範圍。

他們很快發現,那些信上貼的郵票似乎存在問題。郵票本身是從郵局裡買的,沒有任何異常,但作為寄信的資費,一些信上貼的郵票明顯超出了實際需要。

比如按照寄信和收信地址,只要貼面值兩分錢的郵票就夠了,可實際卻貼了四分錢郵票。而且這種「高消費」不在少數,不像是貼錯了,應該是有意而為之。

在取得與軍方的聯繫後,反情報部門終於確定問題就在郵票上。郵票的面值正是我軍的軍力部署,不同面值的郵票,分別對應著不同兵種的數量。很快反情報部門採取行動,抓住那名中年人,並一舉破獲以日本特務松木弘一為首的間諜小組。

敵後抗日戰場的郵票戰同樣激烈,華北日軍出動大批日偽間諜,收集我方的情報,同時策反一些軍政人員。很快,日偽特務發現一個當地一個老人,經常收到在指揮部當參謀的兒子的信。

於是,特務們想方設法引誘當地的郵遞員,要他抄錄郵戳地址。就這樣,日偽諜報組織很快摸清了這個八路軍指揮部的轉移路線和規律。42年的5月,日偽軍根據從郵戳上得到的情報,以及無線電定位,突襲八路軍的這個指揮部,給八路軍造成了一定的損失。

雖然敵人很狡猾,但是我方情報人員的手段更高明。新四軍曾經利用郵票的齒孔傳遞情報,將城中日偽軍的活動信息傳遞給根據地。比如一個日軍中隊出城掃蕩,郵票左沿的齒孔便會少一個。如果是一個大隊出城,郵票上沿的齒孔就少一個,以此類推。

這樣一來,新四軍每次都能準確掌握日軍的掃蕩兵力,並做好相應的準備。雖然日偽特務對此也有過懷疑,但苦無實證,郵票受損是很常見的事,當時紙張的質量又差,日本人對此也無可奈何,摸不著一點頭緒。

【參考文獻:《黨史縱覽》】

相關焦點

  • 新四軍名將發明一件冷兵器,9分鐘砍倒300日軍,如今卻已失傳
    就是這個嗓子略帶沙啞的男人,卻體現了男人的血性,表現出了整部劇想要傳達的「亮劍」精神。當時日軍對晉中地區進行了掃蕩,李雲龍的部隊也在戰鬥中損失慘重。騎兵連在最後對決中,沒有子彈的情況下,用刺刀與鬼子戰鬥到最後一刻,無一人投降,全部壯烈犧牲。
  • 新四軍「雪楓刀」,劈碎2個疊加銅板!抗戰騎兵,讓日軍聞風喪膽
    到抗戰時期,侵華日軍騎兵用軍馬的平均身高已經達到了1.60米,日本兵普遍身高矮小,但日軍軍馬無論是體型,耐力還是速度都讓人印象深刻,以至於得到了「大洋馬」的綽號。 這種獨立作戰的騎兵團多次奔赴敵後突襲,牽制了日軍大量兵力,日軍為了消滅這種善戰的騎兵隊,將精銳的騎兵第4旅團調往北方冀南一帶參與掃蕩。
  • 新四軍女戰士,被摸進來日軍一把抓住,女戰士立即大喊:有鬼子!
    1941年7月20日,日軍一萬七千多人,從江蘇東臺、興化兩地,兵分三路,向新四軍軍部所在地江蘇鹽城襲來。負責保衛新四軍軍部的,是新四軍第三師七旅。旅長彭明治將軍獲悉情報後,仔細研究了敵情,發現西、南、北三個方向,都有敵人襲來,必須馬上轉移,但新四軍軍部機關非戰鬥人員很多,轉移需要時間,怎麼辦?情況危急,彭旅長立即下令,七旅的19團,迅速出城向東,掃清轉移路線上的障礙。21團幫助新四軍軍部機關整理物品,銷毀文件,20團前出阻擊,遲緩日軍的進攻速度。
  • 抗日時期臥底日軍司令部 多次冒險送出重要情報
    就這樣,夏文遠正式開始了他潛伏日軍的情報人員生涯,為我國在日本後方刺探機密。當時李宗仁提出給予夏文遠報酬,夏文遠一口拒絕,然後就跟誰使團回東北了。通過夏文遠的情報,我方也慢慢了解到,日本距離全面侵華已經不遠。果不其然,到了1937年7月7日夜也就是七七事變,日本以一名士兵失蹤為藉口開始正式全面侵華。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上海南京相繼淪陷了,夏文遠也來到了上海活動,在此期間,由於夏文遠越來越受日軍信任,令到他認識了一大批日本高級軍官,隨之所掌握的情報也越來越多。
  • 為何八路團長和日軍小隊長的兩封書信,如此感動網友?
    第一封,是去信——日軍第十九大隊:你部隊與我軍作戰中,有兩名士兵戰死,一名負重傷。我們想把死者進行埋葬,但情況不許可,只好將屍體送回,頗為遺憾,請你們妥為安葬。對於重傷員,我們已儘可能地施以治療,但是我們目前醫療條件有限,恐難以見效。為了盡力挽救其生命,請貴軍設法挽救之。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一封未送出的雞毛信(圖)
    11月13日,在薊州區黨史研究室負責人的帶領下,我們來到黃崖關村盧玉蘭大娘的故居,採訪了11位盧大娘的後人和知情者,聽他們講「一封未送出的雞毛信」背後的故事。  生於革命家庭  9歲時為黨送情報  盧玉蘭1929年10月生於河北省興隆縣茅山跑馬場鄉石門臺村一個革命家庭。父親出身貧寒,本分務農。
  • 粟裕「侮辱」日寇,招來報復性「掃蕩」,日本兵求饒:不要殺我
    1941年7月20日,日寇南部襄吉指揮日軍第十二旅團各路日偽軍共計17000餘人,以「斬首行動」直撲鹽城的新四軍總部,妄圖畢其功於一役徹底打掉鹽阜軍分區的新四軍指揮首腦。 針對新四軍總部岌岌可危的處境,粟裕採用「轉蘑菇大法」將日寇耍得團團轉。
  • 車橋戰役大捷,日軍誇粟裕了不起,沒成想卻遭到了上級的批評
    但這種拆東牆補西牆的做法,卻讓日軍在蘇中一帶的防線捉襟見肘,防區內的成熟兵源越來越少,只能將平日裡充作炮灰的偽軍推到第一線強壯聲勢,但為了不讓我軍察覺到他們的底細,清鄉大掃蕩的軍事行動也愈加頻繁。而面對日軍的瘋狂掃蕩,駐防江南作戰的新四軍大部都嚴謹遵守全線被動防禦的方案,只有時任新四軍師長的粟裕大將在作戰會議上鬥膽直陳,力排眾議的明確指出被動挨打戰法的不可取,直言:日軍現在的精銳兵力都已經南下搶修公路,已經沒有再支撐大規模「掃蕩」的兵力,我們應該適時捕捉戰機,將被動防禦推進到戰略主攻的軍事層面上去。
  • 一輛滿洲產自行車緣何成為新四軍紀念館的鎮館之寶
    地下黨組織在亂墳崗開會,母親會讓她站崗放哨;遇到需要傳遞的情報,大人一時分不開身,李恆甫又成了小交通員……一天母親告訴她,漣東三區有一支新四軍的部隊在招兵。就這樣,15歲的李恆甫成了一名新四軍女戰士。在新四軍三師八旅敵工訓練班受訓後,李恆甫進入小鬼情報隊,擔任隊長。
  • 70多年前,為新四軍送去1萬兩黃金的青年,後來怎麼樣了?
    但是上級想要交給葉文津一個更為重要的任務,建立地下情報網,這是一個十分危險的工作,非常人可以勝任,萬一暴露,等待葉文津的就是萬丈深淵,但是為了抗日救亡,葉文津毫不猶豫地接下了這個任務。葉文津假意從原來的報社辭職,來到上海發展,化名為葉德銘,為《新中國報》做記者,這家報社與各方勢力糾纏不清,葉文津憑著自己八面玲瓏的社交手段,討得了不少日本要員的歡心,被他們奉為座上賓,言語之間,便為組織套取了無數重要的情報。
  • 看看這四位日軍名將怎麼死的?
    抗戰前期,在正面戰場上,國民政府組織了數十次大型會戰,但還是沒能阻擋得了日軍的進攻步伐,基本上都以喪師失地而告終。在敵後戰場,我八路軍、新四軍在裝備、兵力等戰爭資源極其匱乏的情況下,神出鬼沒地打擊日寇,不但頑強地生存了下來,而且還逐步得到了發展壯大。
  • 老兵憶策反日本兵:日語版"四面楚歌"引日軍暴動
    70多年過去了,已年逾九旬,全慶光依然能流利地用日語講解當年向日軍喊話時的情景。林副部長告訴我,學會日語,可以策反日軍、審訊日本戰俘、搜集日軍情報,更有效地打擊敵人。我一想,有道理,就同意了。  開班那天,村外走來20多個身穿灰色新四軍軍服的日本人。訓練班負責人陸誠科長解釋,他們以前是侵華日軍士兵,現在是我們「在華日人反戰同盟延安支部」的日本朋友,也是培訓班的日語老師,幫助我們反抗日軍侵略。
  • 鐵血女英雄:曾用步槍殺鬼子,用柴刀除叛徒,最後被日軍殘忍殺害
    當時主力部隊都出去作戰了,朱凡用撿起架子上的柴刀將這名偽軍抓獲,並移交給了新四軍。她的機智勇敢,得到了戰友們的讚許。1941年7月,日偽軍糾集起3萬多人用碉堡、籬笆將蘇、常、太地區的遊擊區進行隔離封鎖後,又派兵進入根據地進行掃蕩。朱凡原本可以和大部隊一起離開的,但她想到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基地剛剛有了效果,捨不得就此放棄,於是主動請求留下來堅持戰鬥。
  • 與日軍戰鬥有多危險?春節時也會遭到敵人瘋狂掃蕩,結局極為慘烈
    [飲彈殉國的戰將李永安]  獲得如此重要的情報,讓日軍興奮不已。隨即,日軍開始著手進行襲擊計劃。  日軍進一步了解到這一詳情後,沒有急於動手,主要是靠考慮到這個鎮子太大,如果兵力不足,或者第三軍分區警惕性過高,明目張胆的進行掃蕩,是無法取得預期的效果的。  侵華日軍決不是酒囊飯袋,更不是抗日神劇所描繪的那樣,不經打。侵華日軍不用說也是一支經過嚴格訓練的軍隊,不然,無法解釋抗戰開始後,國土會丟失的如此之快。
  • 新四軍遭到國軍圍剿,此司令略施一計,重創國軍,敵軍長慘遭撤職
    抗戰勝利後,國軍和八路軍都十分繁忙,搶著去接收日軍受降,這時,雖然戰鬥的號角還未吹響,但私底下的較量已經展開,蔣介石已經在著手準備對八路軍武裝力量動手,尤其是在長江一線的新四軍,被蔣介石視為眼中釘肉中刺,非要將其消滅不可。
  • 策應平型關大捷,斬首日軍指揮部,八路軍的騎兵隊還有哪些傳奇?
    此戰,紅軍戰士擊潰了19團向寧夏固原運送物資的兩個連,繳獲了大量武器,最重要的是,紅軍得到了這兩個連的100匹軍馬。這些馬匹都是訓練有素的軍馬,紅軍指揮部決定,用這100匹馬為基礎,組建自己的騎兵偵察連。在連長的人選上,中央選擇了紅一軍團的老兵——時任偵察連長的劉雲彪。這位老紅軍曾參加過五次反圍剿戰鬥和長徵,戰鬥經驗豐富。
  • 此人是中國人,13歲卻加入日軍,用日本名棄中國名,戰後竟成英雄
    鈴木三郎原名叫做陳敏學,出生於廣東深圳,在他十歲那年,他就和一些同齡孩子一同被日軍抓走,之後在日軍的逼迫下被迫學習日語。而在13歲的時候,陳敏學就加入了日軍,還獲得了鈴木三郎這個假名字,之後他用日本名字說日語,戰後卻成為了大英雄。
  • 從幾千人遊擊隊到30萬大軍,新四軍抗戰10場經典戰鬥
    白天,四面八方的喊殺聲、槍聲、地雷爆炸聲,讓日軍惶恐不已;夜晚,若干支精幹的小分隊,乘黑暗襲,擾得日軍終夜不得安寧。葉挺親自率部隊前往雲嶺以北的汀潭,利用有利地形,據險設伏,節節抵抗。新四軍乘勝追擊,於9日晨收復友軍棄守的涇縣縣城,並繼續與友軍合擊竄聚西峰山的日軍。最後,日軍分頭向南陵、宣城逃竄。
  • 與我兩百位將帥交鋒不敗的「莽子將軍」,出川後與新四軍配合抗日
    但是,毛主席得到的情報是錯誤的。情報裡說,尾隨之敵只有兩個旅四個團,實際上敵軍的參戰部隊共有四個旅九個團。所以,苦戰良久,局面一直打不開。毛主席覺察出情報有誤,當機立斷,主動撤出戰鬥,西渡赤水河,向古藺以南地區前進,拉開了其軍事神來之作——四渡赤水的序幕。山城之戰,我軍是主動撤出戰鬥的,而且雙方互有殺傷,只能算是平局。但這一戰,向來為眾多軍迷津津樂道。
  • 13歲加入日軍的中國人,戰後成為國民英雄
    鈴木三郎出生於廣東省深圳市,原名陳敏學,10歲那年,他和一批同齡的孩子被日軍俘虜,被迫學習日語。13歲時,陳敏學被迫參軍,並被改名鈴木三郎。說日語用日本名,但戰後他卻成了英雄。鑑於陳敏學出色的語言天賦,13歲就已經熟練掌握日語的他被迫正式加入日本軍隊並被分配到日本司令部從事翻譯工作,他看著日軍殘害自己的同胞卻無能為力,苦於日本兵的殘酷,陳敏學一直唯唯諾諾更沒有機會離開日本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