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糧食安全,繫於種質資源

2021-01-16 光明日報

河北省灤州市灤城街道鄒家窪村村民在收穫小麥。 新華社發

工人在浙江平湖農業經濟開發區的藍城現代植物工廠查看菜苗長勢。 新華社發

貴州省從江縣加榜鄉加車村的農民在收割水稻。新華社發

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區第八農場農民使用收割機收穫水稻。新華社發

【聚焦我國糧食安全與種子問題(下篇)】

編者按:

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和用種大國,農作物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是促進農業長期穩定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中國農業科學院日前發布消息稱,我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自主選育品種面積佔比超過95%,水稻、小麥兩大口糧作物品種已實現完全自給。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已超過45%……一連串好消息背後,是關於種業發展與糧食安全的戰略考量、科研追求。

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要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加強種子庫建設」等。怎樣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如何打好種業翻身仗?我們邀請專家解讀分析,並請兩位科研工作者分享他們為種質資源保護利用而努力的故事。

本期嘉賓

中國種子協會副會長 馬淑萍

中國農業大學國家玉米改良中心主任、教授賴錦盛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 孔祥智

1.優良品種推廣率逾96%,實現「中國糧用中國種」

記者:請您簡要介紹一下中國種業的發展歷程。

馬淑萍:中國種業發展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一是「四自一輔」階段(1949~1978年),農業生產用種依靠農民群眾自繁、自選、自留、自用,輔之以政府必要的調劑;二是「四化一供」階段(1979~1999年),即品種布局區域化、種子生產專業化、種子加工機械化、種子質量標準化和以縣為單位統一供種;三是種子產業化階段(2000~2010年),以實施「種子工程」為標誌,將種業的各個環節連接起來,實現了由種子到種業的轉變;四是種業現代化階段,以2011年4月《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發布為標誌,首次明確了種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為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進行了頂層設計,開啟了現代種業發展的徵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構建起支撐種業發展的「四梁八柱」。

種業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種質資源研究有進展,深度鑑定了一批適應機械化收穫的籽粒玉米、抗旱玉米、氮高效利用玉米,優質水稻、抗赤黴病小麥、高蛋白大豆等種質資源;品種創新成果多,「十三五」時期審定了五種主要農作物品種1.6萬多個,登記了29種非主要農作物品種2.1萬個;技術創新有突破,比如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將無融合生殖技術特性成功引入雜交水稻,從而實現雜合基因型的固定。

種子企業不斷壯大。至2019年底,全國持證種子企業6300多家,比2011年減少22%,資產過億元的種子企業350多家,比2012年增加180多家,上市種子企業72家,市值近1000億元;種子企業品種審定數、新品種權申請量自2015年起均超過科研教學單位,逐步成為品種創新主體;前50強企業市場佔有率達35%,比2011年提高5個百分點;目前,全球種業前10強中,中國種企佔有兩席,分別是隆平高科、先正達集團。

自主智慧財產權品種保障有力。目前,我國農作物品種,尤其是糧食作物品種完全能自己解決。水稻、小麥、大豆、油菜、花生、棉花品種擁有100%自主智慧財產權,基本能滿足種植業生產需求。其中水稻、小麥的品種水平國際領先。玉米自主選育品種種植面積約90%,蔬菜品種自給率87%。優良品種推廣率超過96%,基本實現了「中國糧用中國種」。

孔祥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種業法律法規逐步完善。《國務院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的決定》於2013年3月1日起施行,全國人大於2015年11月修訂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並於2016年1月1日起施行;一批部門規章和地方法規相繼問世,對現代種業發展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

賴錦盛:當然,我國種業仍存在短板,比如產業集中度低、企業對科技創新投入積極性不高、企業的總體技術水平與國際種業集團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偏低,基礎研究與育種應用銜接不緊密,難以滿足未來種業發展需求;缺乏突破性重大品種的培育和推廣,對種子市場的佔有率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種業綜合國際競爭力弱,亟須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民族種子企業。

2.不再「卡脖子」,才能打贏「翻身仗」

記者: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加強種子庫建設,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這有何重大意義?從世界種業強國的情況看,打好種業翻身仗,我們應從哪些方面著手?

馬淑萍:糧食安全是關乎14億人吃飯的大事,種業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根本。加強種子庫建設,豐富物種資源,攻克「卡脖子」技術,才能將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談得上打贏種業翻身仗。打贏翻身仗,首要的就是加快補短板。至少應在以下方面著力:

加強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按計劃完成全國第三次種質資源普查收集,做到「應收盡收、應保盡保」;儘快加入《糧食和農業植物遺傳資源國際條約》,有序有效地引進種質資源;依託優勢科研院所和種子企業,搭建種質資源鑑定評價與基因挖掘平臺;推動種資源登記交流共享。

提升種業自主創新能力。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集中全國優勢科研力量聯合攻關,培育突破性新品種;建立和完善品種資源、技術成果有條件共享和權益按比例分配的開發利用機制;積極引進種質資源、核心技術、高端人才。

培育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推動企業兼併重組;鼓勵並支持有條件的種子企業建立商業化育種體系,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場化、產業化育種模式開展品種研發;出臺激勵政策,支持育種人才、資源、成果向種子企業流動,使企業逐步成為種業創新主體;支持創新型種子企業享受科技企業稅收優惠及研發後補助等政策。

優化種業發展環境。儘快修訂《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引入《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公約》(UPOV91)文本內容,建立「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保護原始創新;加強市場監管,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賴錦盛:加強種子庫建設、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對於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提升農業國際競爭力具有重大意義。打一場漂亮的種業翻身仗,要積極倡導中國種業走出去,從國家層面制定平臺性政策,為種業走出去保駕護航;要優化種業科技創新體系,不斷激發創新活力,做好種業高新技術和高端人才儲備,完善種業政策監管體系,保護創新主體權益,激發科研人員的科技創新動力及向種企流動的意願;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維護公平的種業市場秩序,培育一批創新型大型種業集團,提升國際競爭力。

孔祥智:在今天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進程中,立足國內保障國家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用種安全的要求更為迫切,對培育高產高效、綠色優質、節水節飼、宜機專用優良新品種的要求更高。

國外跨國公司的育種研發,多採取大規模團隊協作、專業化分工方式。而我國育種資源主要集中在農業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由於掌握的種質資源有限、課題組人力有限,品種組合較少。此外,我國育種人才、種質資源等科技要素向種子企業流動機制不暢,以市場為導向的技術研發體制尚未形成,極大制約了我國育種研發資源要素活力的發揮,阻礙了種業整體水平的提升。這些都是應該切實突破的瓶頸。

3.「中國特色種業創新體系」這樣建

記者:農業農村部印發的《2020年推進現代種業發展工作要點》提出,全面構建市場導向、企業主體、產學研協同的中國特色種業創新體系。應如何加快構建?

孔祥智:要加快種業科研體制和投入機制改革,科學釐定種業基礎研究和商業化育種之間的界限,有效調動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和種子企業積極性;加強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建設,把解決行業、產業和區域性重大關鍵問題作為攻關重點,整合優勢科技資源,著力創新運行機制,突出發揮協同作用;加快本土種子企業發展,不斷提高中國種業的世界競爭力、國際話語權。

馬淑萍:首先要明確創新分工。種業基礎性公益性技術攻關,應由國家級科研教學單位承擔;以育種為核心的應用技術、品種創新,應通過市場化機制,由企業承擔。其次是創新攻關模式。對以品種為核心的應用技術創新,應以種子企業為主體,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建立商業化育種模式,協同攻關;對於種業「卡脖子」技術,應以優勢科研教學單位為主,組織優勢種子企業聯合攻關。再次,要完善法律支撐。建議將《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上升為植物新品種保護法,提高法律位階、加大保護力度。此外,要強化政策支持。持續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採取激勵措施,讓科學家「富起來」;對企業研發成果,通過財政後補助方式進行激勵。最後,要改革科技成果評價體系,以成果轉化為導向,引導更多科研工作者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賴錦盛:當前,應以農作物為主要研究對象,系統部署種子科技創新攻關,涵蓋材料創製、品種培育、良種繁育及產業化應用,整合集成上中下遊力量,實施種業全產業鏈科技攻關,重點培育和轉化突破性重大新品種,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

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堅持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並舉,推進科研與生產、品種與市場的有機深度融合,提升我國種業國際競爭力。要營造良好制度環境和政策環境,促進創新要素有效整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引導種業科技資源、科研院校成果和人才向種業企業有序雙向流動,實現科研院所、高校與種業企業資源共享共用。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 張勝、李慧、顏維琦、嚴聖禾、王斯敏)

相關焦點

  • 透視小種子背後的大戰略——一國糧食安全,繫於種質資源
    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已超過45%……一連串好消息背後,是關於種業發展與糧食安全的戰略考量、科研追求。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要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加強種子庫建設」等。怎樣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如何打好種業翻身仗?我們邀請專家解讀分析,並請兩位科研工作者分享他們為種質資源保護利用而努力的故事。
  • 種子「諾亞方舟」四川省種質資源中心庫開建
    12月31日,「四川省種質資源中心庫」項目在邛崍國家天府現代種業園開工建設。四川省種質資源中心庫涵蓋農林牧漁草等領域,收集保存、研究利用與科普展示「三位一體」。規劃設計保存農作物(含林草)種子資源52.4萬份,保存畜禽基因資源105萬劑,保存水產基因資源26萬劑,整個項目預計2023年建成投用。
  • 「央廣網·視聽四川」保護優良農業種質資源 四川開建種子「諾亞...
    種質資源是生物體親代傳遞給子代的遺傳物質,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重要農產品供給的戰略性資源,被喻為農業的「晶片」。不久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納入今年八大重點任務之一。楊武雲介紹,庫內的溫度和相對溼度越低,種子的安全貯藏期越長,比如長期儲存種子冷庫,庫內溫度要在-18℃以下,庫內相對溼度應低於50%,種子理論上可以保存50年。C有何作用提升保存數量和水平,促進良種選育實現新突破「農業每次質的飛躍,都是種子變革主導,沒有現代種業的支撐就沒有農業的現代化。」
  • 截至10月底河北省級保存農作物種質資源達6.7萬份
    截至2020年10月底,省級收集保存農作物種質資源總量由2019年的6萬份增加到6.7萬份,果樹苗圃活體種質資源總量由2019年的2300份增加到2487份。育成農作物、畜禽、水產優良新品種(品系)總數由2019年的805個增加到842個。
  • 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堅持科技創新 保障糧食安全
    12月18日,在2020海南自貿港與熱帶農業峰會現場,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發表主旨演講,為「科技創新與糧食安全」提出真知灼見。「水稻、玉米和小麥是中國三大主要糧食作物。水稻、小麥已實現自給自足,玉米自給率超過了95%。農業科技進步在我國糧食產業中的貢獻率突破60%,全國農作物耕種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0%,主要農作物實現良種全覆蓋。」謝華安說。
  • 東營區開展第三次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
    近日,東營區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工作會議召開,安排部署全區種質資源普查的各項工作,確保11月底前全面完成任務。根據《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30年)》,農業農村部在全國分批次開展第三次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2020年山東省全面啟動此項工作。5月11日,東營市下發《東營市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實施方案》,明確了各縣、區具體的工作任務和各有關單位種任務分工,此次會議傳達了《東營區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實施方案》。
  • 作物學領域80名學者共探「糧食安全與綠色發展」
    80位學者聚焦「糧食安全與綠色發展」主題,圍繞「作物基因挖掘與分子育種」「作物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綠色豐產高效栽培與鄉村振興」「作物信息與智慧農業」四個主題開展學術探討與交流。 共研「作物基因挖掘與分子育種」作物基因挖掘與分子育種分會場報告在武漢歐亞會展國際酒店的歐亞AB廳舉行。
  • 酒泉:保護種質資源 打造現代農業「新內核」
    在此之前,今年10月座落在肅州區總寨工業園區的酒泉藍翔園藝種苗有限公司種質資源庫也順利通過國家認定,成為我省唯一一個國家級一二年生草本花卉種質資源庫。目前,這裡存有2400多個花卉及觀賞植物品種,種子材料廣泛用於科研、教學、育種研究利用及國際交換等多個方面。
  • 閃電評論|立志打贏種業「翻身仗」,穩住糧食安全「壓艙石」
    糧食安全是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種子是農業的「晶片」,對於保障糧食安全極其重要。要認真落實新發展理念、著眼新發展格局,著力在「一粒種子」上下更大功夫、做更大文章,建強種子庫、攻關新技術、保障品種權,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現代種業體系,不斷提高農業良種化水平,確保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建強種子庫,打造「植物安全帶」,保護物種多樣性。
  • 武漢櫻花種質資源庫入選「國家隊」
    湖北日報訊(記者汪訓前、通訊員趙輝)近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了第二批33個國家花卉種質資源庫名單,武漢市園林科學研究院國家櫻花種質資源庫入選。這是目前國家種質資源庫中,唯一入選「國家隊」的櫻花種質資源庫。
  • 守住國家糧食安全生命線(政策解讀)
    穩面積、穩產量,把糧食安全抓在手裡近年來,我國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區域布局趨於合理,糧食生產連年豐收。但是,部分地區出現耕地「非糧化」傾向,如一些地方把農業結構調整簡單理解為壓減糧食生產,一些經營主體違規在永久基本農田上種樹挖塘,一些工商資本大規模流轉耕地改種非糧作物等。
  • 帶你探秘國家茶樹種質資源圃,認識龍井家族的奇珍異樹
    這裡藏著擁有3000多份茶樹資源的國家種質杭州茶樹圃。茶園中,除了大家熟知的龍井群體種、龍井43、中茶108等龍井茶當家品種外,還有許多長得各有千秋的龍井寶寶,它們的名字你沒聽過,模樣你更沒見過。讓我們跟隨中茶所茶樹種質資源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陳亮博士,一起探秘龍井家族的奇珍異樹。
  • 農業農村部:牢牢守住國家糧食安全的生命線
    隨著我國人口數量增長、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和資源環境承載力趨緊,糧食產需仍將維持緊平衡態勢;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糧食等大宗農產品貿易鏈、供應鏈受到衝擊,國際農產品市場供給不確定性增加。必須堅持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為「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以穩定國內糧食生產來應對國際形勢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將有限的耕地資源優先用於糧食生產,採取有力措施防止耕地「非糧化」,著力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牢牢守住國家糧食安全的生命線。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強總理提出明確要求。
  • 全球瀕臨50年來最嚴重糧食危機 供應鏈不穩挑戰世界糧食安全
    那麼,當前全球糧食生產和供應狀況如何?糧食安全面臨哪些風險挑戰?國際社會應如何保障全球糧食供應鏈穩定,維護糧食安全?2015年,聯合國制定了17個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其中第2個目標就是要實現一個沒有飢餓、糧食不安全和營養不良的世界。但面對目前嚴峻的形勢,實現這一可持續發展目標挑戰重重。最新版《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坦言,「五年前,全球承諾到2030年要消除飢餓、糧食不安全以及各種形式的營養不良。五年後的今天,我們的進展仍然落後於既定日程」。
  • 付宇調研糧食安全工作
    付宇調研糧食安全工作 2021-01-02 19: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兩會人物」袁昌選:聚焦油茶產業發展 保障國家食用油料安全
    袁昌選說,糧油事關國計民生,糧油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是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當前,我國食用植物油年消費量達 3800萬噸,因受耕地所限,需要大量進口才能滿足國民需求。油茶作為我國特有的木本油料樹種,推動油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大幅度提高茶油產量,能有效緩解油料供需矛盾和進口壓力,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 特別節目——走進糧食安全
    端牢中國飯碗 共築全球糧安2020世界糧食日暨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984特邀株洲市商務和糧食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楊夏鳴走進直播間,共同探討糧食安全問題。我們注重將綠色理念引進糧食工作,開展「四綠」活動,即:「綠色基地、綠色倉儲、綠色加工、綠色消費」,得到了國家局和省局的充分肯定。2、面對疫情,今年我們在糧食物資供應方面制定了很多有效的措施,接下來在全面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防範化解突發糧食事件,就加強糧食應急保障體系建設我們會怎樣開展工作?來守住糧食安全防線。
  • 見證「十三五」|人均年糧食量超470公斤,23年後再回應:糧食安全無憂
    全球經濟與秩序不穩定因素不斷增加,糧食安全問題再次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中國人口佔世界的近1/5,糧食產量約佔世界的1/4。國際社會曾一度對中國糧食安全表示擔憂或質疑。今年我國糧食生產又經歷了疫情、洪災、颱風、降雪以及草地貪夜蛾等重重考驗,國內也出現了糧食安全的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