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工廠、熄燈工廠、無人工廠……一場來自工廠的革命,正在中國各個角落興起。
隨著網際網路信息技術和製造業進一步融合發展,工廠變得越來越「聰明」,工人幹得越來越省力,這背後離不開它——工業網際網路。
工業網際網路究竟會是什麼模樣,還有很多可探討的空間。11月24日,「工業網際網路的創新與突破」分論壇以「數字賦能新智造」為主題,探索在新發展格局下,基於工業網際網路打通需求側與供給側,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水平,推動傳統製造向「新智造」轉變。
工業網際網路依然是一件複雜的事,但在交流碰撞中,我們對它有了新認知。
關鍵詞 高頻創新
不翻身就要翻船
在一個服裝生產車間,運送物料的小機器人在地面劃定的紅線裡,把物料準確送往流水線上的下一處。智能縫紉機早已設定好了製作工藝,只要滑鼠一點,就可以按照程序開動起來。100件小單起訂、7天交付,消費者10天左右就能把定製的衣服穿在身上……一個神秘的智能工廠,在這場論壇上被反覆提及。
「今年9月,阿里巴巴打造了全球首個新製造平臺——犀牛工廠,實現定製服裝批量化生產。在需求端,為品牌商提供銷售預測,讓按需生產可規模化實施;在供給端,通過柔性製造系統,『什麼火就造什麼』。」阿里研究院副院長安筱鵬說,這是一個高度雲端製造的工廠,試圖探索出一條新的路子。
犀牛工廠的出現,無疑為工業網際網路提供了一種方向。
新智造,這是很多傳統企業最渴望的。「我們企業有一個共識,叫做『不翻身就要翻船』,在數字經濟時代,企業如果不能轉型的話,一定會被淘汰。」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高級副總裁代晴華一語中的。
三一重工對旗下30個產業園,1.2萬臺設備進行信息互聯後,三分之一的設備直接被淘汰了。「設備少了,但效率高了。」代晴華說,工業網際網路給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今年1月至10月,企業的利潤同比增長了50%。
這看似輕鬆,實則不易。安筱鵬說,不少企業將工業網際網路視為轉型的「火車頭」,但數位化改造會佔用企業大量的資源。「企業要想有更大改變,關鍵是高效創新,更需要高頻創新。」他說,像犀牛工廠之所以能夠應對海量、碎片的用戶需求,關鍵在於構建一個快速精準的供給體系。
關鍵詞 數字賦能
化繁為簡提升效率
從製造到「智」造,需要強而有勁的科技力量支撐。
論壇現場,中國聯通副總經理何飈分享了一個5G助力 「國產大飛機」翱翔藍天的故事。「中國聯通與中國商飛的合作,就是從車間工廠開始的。我們打造了全國第一個5G全連接工廠和5G工業網際網路園區,開發了數十項5G工業應用場景,將複雜無比的系統工程化繁為簡,車間生產效率提高了15%。」何飈說。
5G只是一個引子。人工智慧、虛擬實境、區塊鏈、邊緣計算等新技術在論壇上被反覆提及,「工業網際網路+新技術」的融合應用已在製造業掀起新浪潮。
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軍旗見證了這一變化。他說,30年前富士康是傳統的電腦代工商,10年前開始探索智能製造如何實現工廠自動化、網絡化。「富士康相繼建立了8座熄燈工廠,不僅解決了人力成本高和安全隱患多等問題,更提高了企業生產效率和加工精度。」
技術的不斷革新,讓工業網際網路釋放出來的能量越來越大。一直研究「邊緣計算」技術的江蘇徐工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張啟亮,如今有了更大膽的設想。
「平臺承載的數據是有限的,邊緣計算+5G會推動端到端的計算能力,未來大部分數據都可能會在邊緣層解決掉。」他預測。到今年為止,企業邊緣計算連接的設備數量還不到15%,到2025年,這個數字有望達到80%左右,更快推動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
以最傳統的焊接工藝為例,原來的焊接有偏焊、漏焊等現象,如今通過更高端的算法訓練焊接的機器人,積累了海量的焊接數據,合格率直接上升到99.2%。更為關鍵的是,這些產品的生命周期延長了3年到5年。
一張未來工業網際網路的藍圖,在嘉賓討論中漸漸鋪陳開來。「接下去的5年至10年,更重要的是把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不同技術,快速封裝,構建起一套新的基礎設施,讓企業完成從設備連接到數字賦能的轉變。」安筱鵬說。
關鍵詞 產業協同
合作邊界伸向上下遊
一家物流企業「闖」入了這場工業網際網路論壇。
「我跳槽到傳化之前,負責華為巴西地區運營,賣同樣的產品卻總是出現虧損,主要因為當地的交付成本高,後來通過物流供應鏈的整合提升後,企業利潤大幅增長。」傳化智聯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姚巍說,很多製造企業在數位化轉型之後,遇到了一個尷尬的現象:轉型之後沒效果。究其原因,關鍵在於沒有實現產業鏈聯動,尤其是忽視了工業網際網路最底層的組成部分——物流。
他認為,工業網際網路時代,製造企業的需求發生了很多變化,但有兩個根本性需求是一直都沒變的,一個是持續降本增效,另一個是持續擴大市場。「要想實現這個目標,光靠企業自身單打獨鬥是不夠的,還需要藉助外部資源和力量。」姚巍說。
由此可見,工業網際網路並不簡單,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從出席這場專業論壇的嘉賓身份,也能看出一點苗頭——他們並非全部來自製造業或技術提供商,還有很多產業鏈上下遊相關企業。
工業網際網路為何需要這麼多「小夥伴」?阿里雲智能總裁、阿里巴巴達摩院院長張建鋒說,工業網際網路不單單是接入某項技術,而是在生產、營銷、管理環節的全方位轉型。任何一個行業、一個機構,僅僅購買先進技術並不能實現數位化轉型,需要對整個系統進行多維度、全周期、全鏈路的通盤考慮和業務融合。
「在數位化轉型過程中,企業的合作邊界從原來的工廠向上下遊端延伸,這是一種趨勢。」張建鋒認為,工業網際網路應該是多方參與、共生共贏的平臺生態。以浙江工業網際網路平臺SupET為例,平臺上有超過500家數字服務商,服務了超過3.6萬家製造企業,接入工業設備超過160萬臺,形成行業共同創新的模式。
跨企業、跨行業、跨領域的互聯互通,還需要有擔當的平臺型企業主動作為。今年9月,華為HMS生態全球註冊開發者數已達180萬,比去年增長了近一倍,成為全球第三大移動應用生態。「華為擁有大量的基礎性技術,如加速度、電磁、溫度、氣壓等傳感器,這些技術如今都是開放的,企業可以把華為的智能終端變為自己的終端,這能節省很多成本。」華為消費者業務雲服務總裁張平安說。
【來源:省大數據局網站】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