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這種弒夫的行為稱為性食同類,多發生在昆蟲綱的生物身上,包括螳螂、蜘蛛和搖蚊!昆蟲這類生物的行為和習性更多的是一種簡單的條件反射,完全沒有複雜的自主意識,它們更像是大自然設計好的一種「機械」生物,按照既定的行為方式生存,因此這種殘忍的行為發生在昆蟲身上也不足為奇。
雄性螳螂將交配這件事做到了極致
性食同類從字面意思上看肯定與交配有關,這種雌性吃掉雄性的特殊習性常會發生在交配前、交配中和交配後,而至於為何雌性會殘忍的選擇吃掉自己的丈夫,這其實跟自然界的生存成本、競爭有關。
在地球上,任何雄性生物的一生中最主要的終極目的是啥?無非就是吃飽肚子讓自己活下去,並且在交配期能夠找到「心儀」的對象,將自己的基因更快、更好、更多的延續下去,為了達到以上的目的,雄性就必須在短時間的交配期內與更多的雌性交配,並且要保證自己每一次的辛勤耕耘能獲得更多的結果。
雌性呢?它們首先也要保障自己吃飽,畢竟活著才能談情說愛;除此之外,它們在交配期會選擇各方面更具優勢的雄性交配,這樣才能保證自己的後代擁有更好的成活率,也就是保障自己後代的品質。這一點,其實我們人類的擇偶也是一樣的,尤其是女性,大家仔細品品。
螳螂這種生物就將傳遞後代這件事做到了極致,雌性螳螂吃夫的行為其實跟自然生存成本、競爭、飢餓程度以及體型有關。
自然生存成本、競爭
本來高高興興的一場交配行為,最後卻被被雌性吃掉,喪失生命,這對雄性來說真的很殘忍,在我們看來有點得不償失,但是在交配過程中或交配後被吃掉的雄性卻獲得了更多繁衍後代的優勢,因為雌性在吃掉雄性以後,會短時間內額外獲得大量的營養,這樣會讓自己的後代有更高的繁殖機率和成活率,從而可以讓自己的基因穩定的流傳下去。
這其實也是一種繁衍策略,研究人員發現,吃掉雄性螳螂的雌性其繁衍的後代要比沒有吃掉的雌性多20%;還有紅背蜘蛛,甘願被雌性蜘蛛吃掉的雄性會比那些中途逃跑的雄性多兩倍的交配時間,後代出生的數量也是後者的兩倍有餘。而且有些雄性生物在死後會將自己斷裂的「東西」,留在雌性的體內,以堵塞通道的方式來阻止雌性再與其他雄性交配,以保證自己的後代能夠順利的降生。
所以說,性食同類是降低生存成本、繁殖壓力和競爭的一種手段。當然並不是所有的雄性螳螂都甘願在每一次的交配中被雌性吃掉,畢竟這種犧牲自己提高後代成活率的方式只能使用一次,它們的策略是儘量先與更多的雌性進行交配,儘量再最後一次被吃掉,這樣的策略就是前期廣撒網,最後再來一次加強。
所以說,雄性螳螂在每次靠近雌性的時候,都會非常的小心翼翼從後面靠近雌性,以免被發現,等距離差不多時,雄性會一躍而上從背部抓住雌性,迅速交配,然後再雌性沒有來得及反應時,就撒丫子走人。去繼續尋歡,以獲得更多的交配機會。
雌性的飢餓程度
雌性的飢餓程度決定了雄性每次靠近雌性交配時的危險程度和它逃脫的成功率。研究人員,在實驗室對螳螂的性食同類做過研究,那種被餓了5-11天極度飢餓的雌性會在雄性靠近時,直接補上去將雄性吃掉,根本沒有心思交配。那種被餓了3-5天處於中度飢餓的雌性,會在交配中或者交配後試圖吃掉雄性,但雄性也會想方設法地逃離,能不能逃脫,就看自己的反應快慢了,一旦被雌性的大鉗子抓住,雄性是沒有任何機會可以逃脫的。而那種剛剛被餵飽的雌性,完全沒有表現出想要吃雄性的欲望。
以上是在實驗室的情況,一般在大自然的螳螂都會處在中度飢餓的狀態,所以雄性螳螂還是有機會交配和逃跑的。但他逃一次、兩次、第三次就很可能被吃掉,上文也說了,雄性只是為了先更多的撒網,最後一次它也知道自己的結局。
最後一個問題,為何雌性能夠吃掉雄性呢?
雌雄螳螂的體型跟我們一般認識的不一樣,雌性往往比雄性更加強壯,體型體能大一半左右,論兇猛程度雄性不及雌性,這是雌性能夠輕鬆吃掉雄性的最根本的原因。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體型差異呢?
生物的演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雌性能不能吃掉雄性主要是看體型,如果雄性的體型更大,雌性就吃不了它們,但可以吃那些體型較小的螳螂,這樣體型較小的螳螂的後代就會更對,經過這樣無數次的自然育種,在螳螂後代中,雄性的體型就會慢慢的變小,稱為現在的樣子。
總結
不是雄性不跑,它們每一次都想跑,它們都不想在這一次的交配中被吃掉,而是想把自己留在最後,這樣繁殖的後代就會更多,往往它們跑不了的原因是雌性真的太過於兇猛,一旦被抓住,根本沒有雄性掙扎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