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運輸重型設備等的大型拖車,這些拖車有一個明顯的特徵,就是車輪多。物理學告訴我們,此結構是為了分散車體與地面之間的壓力。可是,有多個車輪的飛機就相當罕見了。
二期時期,將科技、創造力玩到飛起的德國人就發明了一款多輪運輸機——阿拉多Ar 232運輸機。1939年末,阿拉多公司為德國軍方設計了這款新型運輸機。該公司在此前從未開發過大型飛機,也正因為如此,公司的設計們才不會被固有觀念束縛,設計出更具實用性的飛機。
譬如,採用高機翼下懸掛盒裝機身、高安裝雙尾、後部油箱可自動封口、尾部有貨物裝載坡道等。這些設計特點在現代運輸機的身上都能找到。Ar 232的先進性還不止這些。除了與其他飛機一樣採用三點式起落架以外,還在機腹下安裝了整排小直徑機輪,2列11組共22個機輪,使之具備了在前線路況複雜的地點起降的能力。
▇阿拉多Ar 232運輸機,機腹下的固定機輪十分顯眼。
此外,設計師對主翼後緣的襟翼整合了自己的"旅行襟翼"設計,Ar 232可以僅滑行200米左右即可起飛。
完成度如此之高的設計讓人難以相信是一家新公司的首次設計,1941年初,Ar 232就完成兩架原型機。6月,首飛成功。然而,接下來的事並不如阿拉多公司預想的那樣順利。Ar 232的原型機搭載了BMW公司生產的最新大馬力發動機"BMW801",1臺可以輸出1600馬力,Ar 232也以搭載2臺的形式進行了設計。但是,BMW801的生產不順利,數量未達到計劃標準,而且完成的發動機優先供給戰鬥機,有了剩餘才分給其他機種。德軍命令,Ar 232完成原型機後,使用其他的發動機。
▇只有兩個發動的Ar 232A。
阿拉多公司被要求更換了1200馬力的BMW Bramo323。因為要搭載4臺,設計師不得不對機體重新設計。由於發動機數量的增多,主翼左右各延長了1.5米,除了翼展多出了3米,機體的重心位置也發生了前移,對此,機體向後方延長了1米。
在設計發生更改後,此前的雙發機稱為Ar 232A,新的四發機則稱為Ar 232B。
▇更改成四發的Ar 232B。
更改設計的Ar 232B於1942年6月首飛,沒想到之後又遇到了新的磨難,此次是原材料出現了問題。作為飛機生產的鋁材是重要的戰略物資,德軍認為沒有必要將此重要物資用於運輸機,要求阿拉多公司開發出部分機體為木製的改進型。
不僅如此,就連飛機生產本身也優先讓給了戰鬥機和轟炸機,作為運輸機的Ar 232的生產被無限期往後排。
▇時運不濟的Ar 232。
結果,Ar 232的A型和B型共計只完成了約20架,而且都沒有送到前線,只在德國國內使用。雖然Ar 232有如此先進的性能,卻在整個戰爭期間幾乎都沒有派上用場。
像Ar 232這樣的例子在戰爭期間並不少見,儘管性能優異,但由於出現的時機不好以及周圍環境的不利,最後只能無疾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