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恩泰很怕一上來就被介紹自己的博士學位,他覺得這樣對於一個演員來說有點「跑題」,但在12月8日參加「2020上海影視四季沙龍•冬」時,有一陣他還是聊跑題了。喻恩泰因出演情景喜劇《武林外傳》中的呂秀才而為人熟知,最近他一直在記錄自己的夢,以進行某種社會學統計——研究心理變化是否會影響到夢。他發現,最開心的時候,夢也最多。
喜劇能否影響人們的生活和心情,以及對未來的嚮往?近30年前改變自己的經典喜劇《我愛我家》如何傳承下去?喻恩泰帶著疑問和思考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沙龍研討活動,他覺得如果能解答自己的疑問,就會像記夢一樣,在四十年後還能回想起來。
在這個冬天的上午,他和楊立新、王汝剛、閆學晶、方芳、張建亞、楊俊蕾、曹可凡、汪遠、俞亮鑫、趙屹鷗等影視劇創作者、文藝評論家,在編劇王麗萍的組織下聚在一起暢談「情景劇、喜劇、短劇」創作,上海作家書店裡充滿溫暖。
喜劇是寫出來的
「喜劇是寫出來的。」演員楊立新一上來就很篤定地說。好劇本是一劇之本,對於喜劇亦然。1993年情景喜劇《我愛我家》播出,新穎的表達方式和獨特的風格讓這部長達120集的電視劇風靡全國。
2016年時,一張葛優在《我愛我家》中癱坐在沙發上的劇照被人翻出,「葛優躺」的表情包在年輕人中瘋傳。這部情景喜劇重回大眾視野的同時,又仿佛突然點醒了觀眾:23年前的作品笑料、內涵放在當下仍不過時,但為何現在難尋這樣有生活味道和時代氣息的喜劇作品了?
由於缺少喜劇表演經驗,導演英達拿著《我愛我家》的劇本找楊立新出演賈志國一角時,他起初還有些猶豫。「先看劇本,覺得好看就做。」英達說。楊立新捧著劇本回了家,看了沒幾頁,就禁不住躺在床上哈哈大笑,一旁妻子不樂意了,「明天還要上班呢」。楊立新只好憋住笑,在被子裡渾身發抖。「後來我只好跑去廁所看,《我愛我家》劇本基本上都是在廁所裡看完的。這樣的劇本讀起來就好看,演起來能不好看嗎?」
「淪落」為主持人好多年的趙屹鷗,曾在1994年導演和主演100集情景喜劇《百事樂》,沒想到遇上《我愛我家》這樣的強勁對手,作品沒能火起來,但他和楊立新對於喜劇的看法不謀而合。「我不贊成按演員特質來攢劇本。」趙屹鷗曾執導過中國版的《芝麻街》,儘管作為該劇導演,但他沒有改哪怕一句詞的權限。作為一部兒童喜劇,《芝麻街》劇本在兒童心理學基礎上極盡巧思,像相聲演員「砸掛」一樣,容不得0.5秒的誤差,這也體現出一劇之本的重要性。
做滑稽劇,上海滑稽戲名家王汝剛要的是「話劇的本子、滑稽的段子、新喜劇的路子」。滑稽戲《七十二家房客》原本是幾個老演員聊出來的,演出時沒劇本,但到這代人不行了。王汝剛認為,導演、編劇可以吸納演員加入前期創作,多聽意見,但一旦成了劇本就不能再改。如果再改,又會不自覺回到老套路上,讓觀眾看了乏味。
喜劇為何不好笑了?
為什麼近年來很多喜劇不好笑了?演過賈志國後,楊立新接到過很多「喜劇」,但在他眼裡又稱不上喜劇。「他們以為找喜劇演員來演就是喜劇了,但靠演員齜牙咧嘴、掉花盆砸腦袋等手段做不出真正喜劇。」
無論是悲劇還是喜劇,觀眾要看的是好看的劇。即便是被公認為悲劇的《雷雨》,在演出中也會有觀眾笑場,因為角色周衝身上是有喜劇元素的。「我們要大膽地去發現生活中的喜劇,和作品中的喜劇人物、細節。」楊立新的話還有後半段,「喜劇也是演出來的」。他很反對找幾個相聲演員就可以湊一臺喜劇的做法。
「許多生活中有趣的故事,細細想來,總會有那麼一種蒼涼在。」主持人曹可凡對「喜劇的內核是蒼涼」這句話深有感受。語言學家周有光曾跟他講過一個故事。有次,周有光在田頭勞動,突然看到天邊烏雲一樣變黑,近看時,才發現幾萬隻烏鴉飛到他們頭頂,領頭突然有隻烏鴉叫了一聲,接著幾萬隻烏鴉同時糞如雨下。每個人都特別惱火,只有周有光哈哈大笑,他覺得這是一齣喜劇。「他講時快樂得不得了,但回頭想想挺蒼涼,這就是喜劇的反差。」沒了這種內核,再高明的笑料也只是「撓胳肢窩」,讓人笑不出來。
「每個人頭腦中都有喜劇這根筋,有的發揮好一點,有的發揮差一點。」王汝剛記得越劇名家袁雪芬的一樁軼事。袁雪芬從不說笑話,但有次在北京開會時,她在電梯裡冷不丁講了一句「全聚德」。原來,一群人圍在電梯裡,像是烤鴨進了烤爐。這一句,讓王汝剛笑得要命。喜劇來自生活,此話當真不假。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導楊俊蕾給文藝理論專業出的考卷上,喜劇是三道必考題之一,她發現以往學生會「踩」亞里斯多德、康德、莎士比亞三個點,但現在變成了笑果、德雲社和開心麻花。
「中國的喜劇是悅納四海的,以一種喜悅、笑聲、包容來吸引觀眾。」在她看來,當下社交中,如飯桌上的段子、生活中的喜出望外等都帶有很大的喜劇價值和力量。「一個好的故事價值千金,一個讓人捧腹大笑的故事是無價之寶。」
平臺需要情景喜劇嗎?
從《編輯部的故事》《我愛我家》到後來的《都市男女》《武林外傳》,很多人都懷念以前的情景喜劇,但漸漸,這類作品難見螢屏,東北喜劇則異軍突起,《鄉村愛情故事》《劉老根》等長演不衰。情景喜劇在當下還有市場嗎?平臺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喜劇?
從電視劇、相聲演到春晚舞臺,方芳已經是一位資深喜劇人,但也有一種中年女演員無戲可演的煩惱。「演員不應該分喜劇演員和正劇演員,但難就難在觀眾的認定。喜劇演多了去演正劇,還沒開口觀眾就樂了。好演員應該像水,你得在一出場的剎那,想辦法用演技說服觀眾。」今年「後浪」成為年度熱詞,方芳想做一部有關「前浪」的喜劇,「人生要到70歲才開始,我現在正含苞待放」。
對於這樣的創作,湖南衛視旗下芒果TV文學總監朱麗美張開雙臂歡迎。今年,湖南衛視推出季風劇場,走精品短劇路線,目前收到的300多個項目投稿中,情景劇只有2部,喜劇只有8部,其中還有兩部是平臺自己買的IP。「我們找了一圈編劇,很多人都拒絕了,覺得喜劇太難寫了。」在常規劇目中,每月收到的將近100個項目投稿中,喜劇數量只有個位數,情景劇則數量為0,最終得以推進的2個項目中,有一個還是古代搞笑甜寵類型的,難以看作完整的喜劇。「我們對喜劇的定義要有悲涼的底色在,但現在的項目更多為了搞笑而搞笑,很淺,很薄。」
湖南衛視拋出的這組數據也顯示,中國電視劇市場在喜劇和情景劇類型方面存在缺失。朱麗美分析,這源於當下年輕編劇對社會感知的弱化。他們更多成長於網絡,很少走出自己的房間,感受真實的社會生活。「如果要做真正好的喜劇,必須要有社會體驗,也要有更多像這樣和前輩藝術家交流的機會。」
請來這麼多能「聊」的人,王麗萍一直很怕時間太長,但大家有太多東西想交流,最終沙龍從上午9點多一直持續到下午1點。
喻恩泰走出書店,站在巨鹿路上輕鬆地看著馬路對面,在若干年後的某天,他應該會回想起這個漫長而充實的冬日上午。
上海影視四季沙龍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指導、編劇王麗萍發起並主持,是上海既有的影視節展大型活動以外,通過創新形式和工作方法形成的在全國乃至東亞地區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文化互動交流品牌,進一步提高了「上海題材、上海團隊、上海出品」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沙龍自2014年春天起,已成功舉辦了13場主題活動,鄭曉龍、高滿堂、王宛平、劉江、毛衛寧、閻建鋼、侯鴻亮、張譯、張戈、康洪雷、江海洋、劉家成、束煥、陳龍、何晴、李瀟、高璇、任寶茹、王力扶、陳彤、薩日娜、嚴曉頻、陳潔、馬尚龍、夏曉昀、唐堯、吳楠、胡智鋒、石川、李星文等影視名家都曾受邀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