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定製劇,每個月可能收到近百個項目。總數不少,喜劇卻是稀罕物,百個之中僅佔七席,且還有一個與其說是喜劇,不如劃歸為「古代沙雕劇」更為合適——湖南衛視在電視劇市場中常被視為整體風格最為輕鬆的平臺,可湖南廣電旗下芒果TV影視劇中心文學總監朱麗美給出的數據,卻讓人「樂」不起來。
作為平臺方代表,朱麗美認為:「真正的喜劇要有悲涼的底色在,但現在的喜劇更多為了搞笑而搞笑,很淺,很薄。電視劇市場的這塊缺失,源自年輕創作者們對於社會感知等各方面稍微弱了,他們更多成長於網絡,習慣於『宅』,很少走出房間感受真實的社會生活。」
▲沙龍現場
12月8日,2020「上海影視四季沙龍·冬」在上海作家書店舉行。導演、編劇、演員、平臺、評論界等各方代表齊聚,為螢屏上真喜劇的缺失把脈。無論演員楊立新提出「喜劇是寫出來,也是演出來的」,還是滑稽界領軍人王汝剛借老藝術家袁雪芬的軼事表明「人人身上都有喜劇的因子」,與會者都認為,在生活尤其需要多點歡聲笑語的當下,螢屏喜劇可謂觀眾的 「剛需」,而喜劇最大的 「包袱」依然、永遠從真切的生活體察中來。
喜劇同樣苛求一劇之本
創作者需時刻攜帶一顆細小敏感的心
1993年,國內首部情景喜劇《我愛我家》播出,新穎的表達方式和獨特的風格令這部長達120集的電視劇迅速風靡全國。自首播已過去了27年,但它不僅是80後、90後的少時記憶,也成為今天00後的快樂源泉。
《我愛我家》
平凡的老賈家憑何成為這麼多人共同的回憶?楊立新很篤定:「喜劇首先是寫出來的。」那會兒,英達揣著劇本找到他,「先看看,覺得好看咱就一起弄」。當晚,演員躺在床上讀劇本,沒看幾頁就樂不可支,一旁妻子推推他,「明天還上班」。不得已,他憋著笑,抖個不停;再不濟,躲進廁所看完了全劇本。「文字都如此鮮活生動,演起來能不好看嗎?」
《我愛我家》大獲成功後,情景喜劇一度成了創作的顯流,可楊立新發現,一些劇本「跑偏」了,人物無特殊性格,戲劇無衝突結構,大段的笑料都「押」在讓演員出門就摔跟頭之類簡單嬉鬧的場景裡。他推辭了這些劇本,「讓喜劇創作更蓬勃,首先需要文學界、作家們多多在生活中發現喜劇。」
楊立新 喻恩泰
演員的話還有另一半,「喜劇也是演出來的」。它並不完全與搞笑畫等號,寫時需要智慧,演來同樣要保持理性。喻恩泰抱持相似觀點,《武林外傳》裡的秀才一角兒讓他被大江南北的觀眾熟知,但隨著時間推移,「我越來越意識到,我以前一直把演員分為喜劇或正劇演員,後來發現,演員就是演員。」無論喜劇或悲劇,都是在講述一件事;而演員,無關標籤,也都是在表演中體察人的情感、呈現人性本質。喻恩泰拿做菜打比方,「酸甜苦辣鹹,有人加香,現在還講究複合味。我們做戲也如此,有很多複雜的情感,臺詞之後還有潛臺詞,喜劇之中看得到悲劇的意味。」關鍵在於,創作者是否擁有一顆足夠細小、敏感的心,能捕捉生活中一閃而逝的明媚因子。
《武林外傳》
方言仍是塑造喜劇的有效手段
「笑的經典」代表一種生活的真實
王汝剛、張建亞、趙屹鷗、曹可凡……沙龍上,幾位上海的創作者不約而同提到了海派喜劇的過去與現在。
王汝剛的印象裡,《七十二家房客》是滑稽界老前輩們集體「聊」出來的作品,首演時沒有劇本。但這樣的模式,到這代人行不通了。
王汝剛 張建亞
張建亞的電影《三毛從軍記》是上海電影喜劇一脈的代表作品之一。28年前創作時,正趕上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熱播,劇中語言之精巧一時風頭無兩。張建亞決定另闢蹊徑,把默片時代卓別林的感覺融入三毛的故事。「但現在,如果僅僅動用手段已經不行了,我們面對的觀眾見多識廣。」演過話劇、配過音、當過主持人的趙屹鷗坦言,相比以北京話為基礎的北方方言,包括滬語在內的吳語方言在喜劇的疆域有些式微了。
《三毛從軍記》
《編輯部的故事》
如果說喜劇創作的難度是1.0,那麼帶著濃烈地域色彩的海派喜劇創作難度更上層樓。有沒有破解之道?與會者從海派經典裡求索答案。
曹可凡提到了桑弧。他執導的《太太萬歲》沒有一流演員坐鎮,但劇本極為精巧,講女性虛榮,講社會的欺騙,所有的喜劇結構層層嵌套,作品名動一時。它與《假鳳虛凰》以及稍後的《哀樂中年》一樣,都是海派喜劇紮根於市井生活、展開市民喜怒哀樂的範本。
趙屹鷗 曹可凡
《股瘋》也是沙龍上屢被提及的作品。雖說影片裡都是些讓人糟心的事,傾家蕩產,夫妻離心,隔岸觀火等,但電影能始終傳遞諧謔的氣氛,這其中劇作細節奏效,演員表演準確,更重要的在於方言對白與表演的嚴絲合縫。王汝剛迄今記得片中臺詞,他復刻出來,上海話、寧波話、紹興話、蘇北話、蘇州話……就是一股子市井生活的濃鬱氣息,夾雜著市民心性的活色生香。
他還回憶起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的往事,一次在北京開會,她老人家冷不丁在電梯裡冒出一句越劇念白「全聚德」,逗樂了四下。原來,一群人擠在電梯裡,像是烤鴨被送進了烤爐。經典的作品也好,老藝術家的一時妙言也罷,方言的滲透,其實代表著一種生活的真實。
《太太萬歲》
《股瘋》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導楊俊蕾借契科夫筆下的形象為喜劇創作找靈感。文學巨匠塑造的,是名喜劇寫作者。他生活中聽到一個難得的笑話時會迅速把袖口翻出來,用鉛筆把故事、靈感記在身上。學者說,她自己也會時刻記錄生活中喜出望外的東西,這些因無法預測而突然分享的內容其實帶有很大的力量,「好故事價值千金,一個讓人捧腹大笑的故事其實是無價之寶。」
楊俊蕾 王麗萍
轉載自文匯報,作者王彥
原標題為「在喜劇成為『剛需』的當下,它最大的『包袱』仍從生活體察中來」
劇照來源豆瓣
- End -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上海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