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家孩子每天都會到小區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滑板車,但他玩滑板車或者平衡車的時候一直都小心翼翼,甚至可以說有點膽小,每當滑到斜坡處,都不敢下去,眼看旁邊比他小的弟弟妹妹都滑下去,他就靜靜地呆在那裡,等弟弟妹妹再次上來,他再繼續跟他們一起玩。
每到這個時候,奶奶就會在旁邊說:你這個膽小鬼,你是男孩子,怎麼能這麼膽小。但孩子聽了還是無動於衷,依然不敢下去。
雖然孩子比其他小朋友年紀稍大,看上去比他們都要膽小,但我不認為這是一個缺點,因為其他孩子從小就開始玩滑板車,在技術上自然比我們家孩子要厲害,膽子自然就大點,而且膽小,害怕這個感覺,也並不隨著年紀的增加而消失,更不會因為你是男孩就一定要勇敢。
一、下面來看看,其實膽小也有它積極的一面
1、能規避風險
很多膽大的孩子,什麼都敢嘗試,在孩子還不懂得判斷危險的時候,要是讓他碰到一些熱水,或者鋒利的東西,或是爬到一些較高的地方,那就有可能遇到危險,相對來說,比較膽小的孩子,不敢去貿然觸碰這些未知的東西,關鍵時候保證了他的安全。
2、長大的表現
很多時候家長會不斷跟孩子強調,這裡不能碰,那裡不能摸,孩子小時候可能不知道危險程度,等他長大了,或者曾經為此受過傷害,他就知道什麼東西是危險,懂得主動遠離這些地方,從另外一方面看,也證明他們長大了,懂事了。
3、勇於表達自己的情緒
相對於不敢表達自己的情緒,明明自己害怕,膽小都不敢承認,把這些不安,恐懼都埋在心裡,其實敢於主動承認自己害怕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至少他敢把自己的感受說出口,這其實已經是一個勇敢的表現,家長加以引導,定能幫助他走向勇敢。
想不到原來膽小還有這些好處,那麼膽小一方面也可以說是恐懼,具體在生活上有哪些體現。
二、膽小、恐懼的體現
1、與生俱來
寶寶在媽媽肚子裡呆了那麼久,剛剛出生,突然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隨之而來的就是莫名的恐懼,這個時候的寶寶就只會用哭來表達,而這些哭可能不是因為餓,不是因為困,只是因為害怕。
2、因為知覺而產生的恐懼
雖然他還是個寶寶,但聽覺,視覺,觸覺都已經逐漸發達,當他還不能說話,不能走路,不能自主行動的時候,因為外界的一些變化很容易就產生恐懼,例如家長帶他去遊泳,剛開始他還不能控制自己,腳碰不到地面,手抓不住媽媽,不知道自己應該幹嘛,也不知道自己該不該掙扎,他看到的,感受到的這些不安就給他帶來恐懼。
3、怕生的人和環境
孩子經常見的就是自己的家人,當他突然面對一個陌生的環境,陌生的面孔時,就會感到不安,無論是語言還是行為上就變得警惕起來,給人一種膽小的感覺。
4、經驗性恐懼
例如孩子曾經被狗狗追過,曾經被醫生的針打過,曾經在黑暗裡找不到媽媽,這些經驗只要試過一次,這份恐懼感就會留在孩子的心裡,當他們再次遇到的時候,就會變成害怕,緊張,恐懼。
5、壓力恐懼
對於稍大的孩子來說,學習和考試的壓力,加上家長的壓迫,就會給他們帶來恐懼。
三、當我們知道孩子恐懼害怕的時候,該如何幫忙孩子走出來
1、通過遊戲
前不久跟孩子剛實驗完,十分奏效,我們家孩子十分害怕烏龜,那麼我就讓他在白紙上把烏龜畫出來,畫完以後就讓他撕爛這張紙,就等於把自己害怕的東西給擊毀一樣,孩子撕得很爽,這遊戲玩多幾次之後,他對烏龜也沒有之前那麼恐懼。
這個方法也不是一次半次就奏效,可以在孩子面對過自己害怕的東西後,跟孩子做演練,試過幾次之後,就可以增加孩子信心,讓他感覺自己能戰勝這份恐懼。
2、找到安慰
當孩子遇到自己害怕的事情時,一般都會第一時間抱緊媽媽,找到一個自己信任的人能馬上獲得安全感,這個時候家長也不要推開孩子,給予他足夠的安全感,如果媽媽不在身邊,孩子遇到害怕的事情時,也可以教他們拿起一個自己喜歡的玩具,握緊它,抱著它,以此來找到安全感,這樣恐懼感就會相對減少。
3、角色扮演
當孩子去打完疫苗後,都會十分害怕醫生,加上家長有時會恐嚇孩子說,要是你不聽話,就帶你去打針之類的話,誤導孩子覺得醫生就是壞人。
想要減輕孩子這方面的恐懼,就可以跟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遊戲,重溫看病,打針的場景,讓孩子飾演醫生,媽媽當病人打針,等熟練了這個場景後,家長也要讓他知道,醫生並不是壞人,是幫助你趕緊好起來的人,當醫生自己生病的時候,也會被其他人打針,通過這樣的遊戲,讓孩子正確看待這個職業,正視這份恐懼。
4、共情
家長覺得孩子膽小的時候,不要一味取笑他的表現。你可以對孩子這份恐懼表示理解,也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也有害怕的東西,也可以被孩子取笑。家長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面對某些害怕事情時,會怎麼做,怎麼讓自己減少這份恐懼感,把這些經驗分享給孩子。
可以教孩子用深呼吸的方法,讓他想一些美好的事情,更可以讓他唱唱歌,跳跳舞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來緩解,當你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的害怕時,才能更好幫助他走向勇敢。
5、利用繪本
如果聽到窗外打雷,下暴雨等自然現象,就會有受驚,害怕,家長可以通過繪本的形式,給孩子強化這方面的知識,告訴孩子這只是自然現象,並不是什麼妖魔鬼怪,讓他客觀知道這個事情的時候,就不再害怕。
6、給孩子創造環境
當你發現孩子是因為接觸新事物,新環境的機會少而形成的膽小,怕事的性格,那可能是因為少接觸,平時可以多帶他出外,熟悉一下外界,見見陌生的人,鼓勵他多跟其他人交朋友,豐富他的社交環境,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沒那麼怕事。
要是孩子對於擁擠的人潮,吵雜的環境表現出非常緊張,害怕,甚至出現情緒失控時,家長也不要硬逼著他去適應,可以帶他到安靜,熟悉的地方,讓他有足夠的安全感,之後在逐漸過度,慢慢嘗試。
四、在幫助孩子走出恐懼的時候,家長需要注意些什麼
1、判斷自己是否有這樣的行為
很多時候,孩子的恐懼,害怕是源於父母,受了你們的影響,當家長對打雷表現出緊張,害怕的時候,孩子自然會跟著害怕,當家長不敢跟別人打招呼的時候,孩子自然不會大方跟別人示好,當家長平時不願意嘗試新事物的時候,孩子看到新奇的東西首先也會抱有緊張,懷疑的態度,要是覺得孩子膽小,先檢查一下是否你自己也有類似的表現,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
2、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當孩子膽小,怕事的時候,家長不要給孩子貼上這樣的標籤並反覆跟孩子強調,這些標籤,這些話都會像刀一樣,刺在孩子心裡,打擊他的自信,就算日後遇到一些事情,他也會打從心裡覺得別人都認為自己是一個膽小的人,我不敢去做,那就乾脆不做好了,這些不良標籤會讓孩子自我暗示,覺得自己就是這麼一個人,從而讓他內心更加懦弱,退縮,逐漸影響他人格發展。
3、重複訓練,幫忙克服
對於以上幫助孩子走出恐懼的方法,並不是說一兩次就奏效,多個方法可以聯合一起使用,並多次嘗試才能幫助孩子克服他心中的恐懼,這個過程家長的鼓勵和陪伴都非常重要。
其實膽小也並不是一件丟人的事情,現在就算我已經成年,就算已經生過孩子,還依然有很多害怕的事情,有些害怕就不一定非要讓它從我們心裡拔出,有些恐懼反而讓我們提高警惕,我們盡力幫助孩子走向勇敢,很多事情隨著年紀的改變,他就會有不一樣的認知和看法,可能這份恐懼害怕就會隨之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