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陳壽(233-297),字承祚,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學,就有志於史學事業,對於《尚書》《春秋》《史記》《漢書》等史書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在蜀漢時任觀閣令史。當時,宦官黃皓專權,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280年,西晉滅東吳,結束了分裂局面。陳壽當時四十八歲,開始撰寫《三國志》。
《三國志》是記載中國三國時代的斷代史,它與《史記》、《漢書》、《後漢書》合稱前四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之一。《三國志》全書一共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
《三國志》不僅是一部史學巨著,更是一部文學巨著。陳壽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以簡練、優美的語言為我們繪製了一幅幅三國人物肖像圖。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動。
《三國志》取材精審,文辭簡約,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以簡練、優美的語言繪製了一幅幅三國人物肖像圖。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動,可讀性極高。
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據他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稱「嘉靖本」,本書24卷。
陳壽寫書的時代靠近三國,可資利用的他人成果並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沒有條件獲得大量的文獻檔案。閱讀《三國志》時,就會發現陳壽有史料不足的困難,內容顯得不夠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