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病症候群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一組由多種病因引起的臨床症候群。主要表現為:大量蛋白尿、高度水腫、高脂血症、低蛋白血症,通常稱為「三高一低」。
由於腎病症候群的特殊性,在臨床上,不論是原發性腎病(慢性腎小球腎炎、原發性腎病症候群),還是繼發性腎病(狼瘡性腎炎、紫癜性腎炎、高血壓腎病、糖尿病腎病),病情一旦加重,都可能出現腎病症候群的症狀。
腎綜病人的大量蛋白尿是導致水腫、低蛋白血症的直接原因,為控制尿蛋白漏出,常規療法往往應用糖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劑衝擊治療,雖可以短時間內控制蛋白漏出,但治標不治本,病人會出現滿月臉、水牛背甚至股骨頭壞死等毒副作用,給病人帶來極大痛苦。為了補充體內蛋白、消除浮腫,常規治療通常給病人注射人血白蛋白(400-600元一支),不僅花費巨大還無法從根本上改善腎功能。
腎病症候群主要症狀有:
一、水腫:初始晨起眼瞼、面部、腳踝部可見水腫;隨著病情發展水腫波及全身,並出現胸腔積液、腹水、嚴重者雙眼不能睜開,頭頸部變粗,皮膚可呈蠟樣蒼白,加之胸、腹水的存在,呼吸困難,不能平臥只能端坐位。若有皮膚損傷,則組織內液溢出且不易停止。
二、尿中有泡沫: 患者腎小球濾過功能受損,大量白蛋白從體內漏出,導致蛋白尿,尿中出現泡沫,不容易消散,檢查顯示尿蛋白有加號,呈陽性。
三、血尿。嚴重的腎病患者會出現肉眼血尿,尿常規檢查顯示,潛血有加號,呈現陽性。
四、頭暈:少數腎病症候群患者,出現血壓增高,或者因為血壓增高,查出腎病症候群。
五、少尿:不少腎病症候群患者,尿量減少,常常小於400ml/天,甚至無尿。
六、腰痛、乏力等症狀。很多患者以為勞累導致,實質上早已患上了腎病。
腎病專家提醒:千萬不可依賴激素(強的松、甲強龍、美卓樂)和免疫抑制劑治療,此類藥物治標不治本,有很大副作用,嚴重影響生長發育,使臉和體型變胖變圓,產生禿髮、青光眼、股骨頭壞死等,並且患者只要感冒、激素減量,病情就容易復發,多次復後,病情加重,直至腎衰、尿毒症。
腎病症候群屬中醫「水腫」範疇,多因外感六淫或內傷七情,導致肺、脾、腎及三焦功能失調或受損,其標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腎,因正氣愈虛,邪氣愈盛,而溼濁諸邪,阻滯更甚,以致病情遷延難愈。歸根到底,腎病症候群的根本原因在於「脾腎虧虛,溼濁瘀阻」。
腎病症候群是腎病進展的關鍵階段,經過「循經護腎療法」的及時治療,病人有希望痊癒,恢復正常生活,但如果延誤治療,腎小球濾過率降低,出現少尿、無尿情況,進展為急性腎功能衰竭,繼續惡化,會轉變成慢性腎功能衰竭,到達尿毒症階段,不得不走上透析和換腎的道路。
「循經護腎療法」採取以下步驟治療腎病症候群
一、急則治其標,水腫期水邪泛濫,治宜利水消腫。
腎病症候群病人在水腫期水邪泛濫,全身高度浮腫,甚至出現胸水、腹水及心包積液,危急生命。此時若單純口服藥物或輸液治療,會增加腎臟的排毒負擔,無法改善浮腫。若單純應用利尿藥物,無濟於事,且小便未必通利。「循經護腎療法」專家組認為,急則治其標,此時以祛除水邪為急務,當務之急應利水消腫。
東港海曲中醫醫院的「循經護腎療法」打通經絡,改變患者體內氣血運行不暢的狀態,讓體內的水液毒素經過經絡的運行從呼吸道、皮膚、腸道排出體外,增加小便量,最大限度的減輕腎臟負擔。腎病症候群病人接受治療當天即大量出汗,治療結束後小便量明顯增加,尿液中出現不溶於水的絮狀物甚至沙洋沉澱。醫院的一位腎綜病人楊光,最多一天曾排出8000ml尿液,住院半個月體重共減輕60斤。
治療同時,配合特效方劑「鯉魚湯」,達到利水消腫補蛋白的功效。安豐文院長多年的潛心研究和改良,在傳統中藥方劑「鯉魚湯」中加入養腎護腎的特效中藥:鯉魚,補蛋白,固蛋白;添加黃芪、蘇葉等幾味中藥,起到升提氣機,宣發肺氣,通利小便之用。一副 「鯉魚湯」,利水消腫補蛋白的效果遠遠優於幾百元一針的蛋白針。
二、緩則治其本,水腫消退後多脾腎虧虛,治宜健脾益腎。
腎病症候群病人水腫消退後,針對導致腎病症候群的根源「脾腎虧虛」,需調理脾腎陰陽平衡,恢復腎臟功能。
在治療中,醫院一方面使用「循經護腎治療儀」把具有健脾益腎、益氣補腎功效的藥物送給督脈、足太陽膀胱經,通過經絡運行到腎臟及五臟六腑,減少口服藥物的用量,在儘可能降低毒副作用的情況下,修復腎小球基底膜,恢復腎臟藏精攝精之功能;另一方面採用海洋藥物和無毒副作用的中藥配伍口服,通過血液循環輸送到腎臟;還要配合針灸推拿、中藥泡腳、敲擊與腎臟相關的經絡穴位,三管齊下,增加腎病症候群患者的血流灌注,促進新陳代謝,改善腎臟濾過功能,達到從根本上治療腎病症候群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