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義院士:克隆性嗜酸粒細胞增高伴Kimura病/腎病症候群

2020-12-12 騰訊網

中華醫學會第16次全國血液學學術會議(CSH)於9月24-27日在杭州召開,多位血液領域專家通過線上、線下與會,交流血液最新進展,同時共襄中華醫學會血液分會成立40周年。本次血液分會設有主會場和白血病、紅細胞、出凝血、實驗診斷、移植、感染、淋巴瘤、骨髓瘤、中西醫、青年論壇和護理專場,全方位、多角度學習和交流。9月2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振義院士進行了克隆性嗜酸粒細胞增多引發Kimura病和腎病症候群的主題報告,小編現將主要內容整理如下。

王振義 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終身教授

上海血液學研究所名譽所長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中國血栓與止血專業的開創者之一

「癌症誘導分化之父」

王振義院士感謝中華醫學會血液分會授予他「終身成就獎」,並表示如今的中國血液領域需要中青年醫生繼續開拓前進,持續傳承與革新中國血液事業。

首先,王院士分享了一則罕見病例:克隆性嗜酸粒細胞增多引發Kimura病和腎病症候群,引出本次主題報告的3個重點內容:

患者病例特徵

1、嗜酸粒細胞增多的原因

王振義院士表示,嗜酸粒細胞(EOS)增多的原因可能有三:反應性(繼發性)、腫瘤性(克隆性,伴有細胞、分子生物學異常,伴發於其他腫瘤)、特發性(原發性)。

嗜酸粒細胞增多症的診斷流程(基於2016年WHO嗜酸粒細胞性疾病分類)

王振義院士表示,EOS增多可能繼發性於導致EOS增多的各種惡性腫瘤,NOS慢性嗜酸細胞性白血病(CEL)與其相似,但需要指出的是,CEL除存在克隆性以外還伴有外周血和/或骨髓原始細胞增多。無細胞、分子生物學異常也無CEL特徵則為特發性嗜酸粒細胞增多症。但是,目前對於特發性嗜酸細胞增多症是否存在克隆性仍存在爭議,王振義院士表示在2017年就有研究顯示,特發性嗜酸細胞增多症存在大量基因變異。研究通過靶向測序,鑑定出59個基因中的140個變異,30例特發性嗜酸細胞增多症的患者中有16例(53.3%)至少存在一種候選突變。TCR檢測結果顯示,4例患者(13.3%)存在克隆性TCR重排。

特發性嗜酸細胞增多症的基因變異情況

基於以上以及上文中患者的分子學檢查結果,王振義院士表示,該患者屬於存在克隆性改變的原發性嗜酸粒細胞增多症。

2、Kimura病和腎病症候群與嗜酸粒細胞增多的關係,為何淋巴結廣泛受侵

Kimura病,也被稱為木村病(KD),是一種罕見的全身炎症性疾病,影響皮下組織、淋巴結和唾液腺,常為多發,常見於頭頸部或同時發生在全身多個部位。近期,一項中國研究分析了46例KD患者的實驗室結果,顯示患者均有EOS增多(中位嗜酸粒細胞百分比為21.1%)及血清IgE升高(中位值為1591 U/L),而且其中3例(6.5%)出現腎病症候群。

對其中機制探究發現,當EOS發生克隆性演變,進展為惡性嗜酸粒細胞時,它會侵犯諸多臟器、皮膚組織等,引起嗜酸性終末器官損傷。王振義院士表示,國際及國內上已有少量EOS增多影響到腎臟的病例報告,並且其病理變化特徵也與上文中的患者類似。

因此,王振義院士得出結論,上文中的患者先為EOS增多,後發生基因改變,EOS惡變,廣泛侵犯身體中的臟器、皮膚組織等,侵犯到頜下軟組織,淋巴結腫大為KD;侵犯到腎臟則為腎病症候群。

EOS惡變侵犯臟器、皮膚組織等

3、IgE明顯升高與EOS升高有無關係?

淋巴結和骨髓是IgE產生的潛在部位,惡性腫瘤也是導致IgE升高的原因之一,也有研究顯示,特發性高嗜酸粒細胞症候群也是EOS增多和高IgE症候群的主要原因之一,高嗜酸細胞血症患者的IgE水平能達到正常值的10倍-20倍。

既往有研究者分析哮喘的病理生理特徵時發現,當發生風溼性/過敏性疾病時,Th2細胞被激活,引起EOS增多,Th2細胞還可通過B細胞和肥大細胞導致IgE升高。最近的一篇研究也顯示,EOS在IL-5和IL-18的作用下變為成熟的EOS,從而引發嗜鹼細胞增多產生IgE,除此之外,成熟的EOS也可通過B細胞產生IgE。

EOS與IgE的關係

最後,王振義院士對上文中患者的發病過程及上述3個問題進行了總結,患者為克隆性嗜酸細胞增多,該病是逐步形成並發展的,當患者發生基因改變後,EOS進入惡性環境,侵犯身體各種臟器或組織,從而導致該患者淋巴結廣泛腫大和腎臟改變,該患者並未進行心臟等其他臟器的檢查,因此尚不清楚心臟等其他臟器的侵犯情況。而該患者出現IgE明顯升高的原因是因為EOS增多。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嗜酸性粒細胞?
    做血常規檢查時發現,化驗單上的嗜酸性粒細胞計數有點高,能不能告訴我什麼是嗜酸性粒細胞呢?嗜酸性粒細胞是白細胞的一種,它的百分比佔白細胞的0.5-5%,而絕對值是0.05-0.5×10的9次方每升。嗜酸性粒細胞的升高和降低,是不是代表我們的身體出現了某些問題呢?嗜酸性粒細胞升高,最常見的原因,可能是過敏反應和寄生蟲感染,還有一部分可能是血液性的疾病,它高得特別多,還伴有其他症狀,但不是過敏症狀。還有一些藥物的過敏反映,也會導致嗜酸性粒細胞的增高,嗜酸性粒細胞的降低,產生免疫力低下和一些藥物的應用過後,會出現嗜酸性粒細胞降低。
  • 真假嗜酸性粒細胞
    但是,仔細看中性粒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區域有重合,同時也觸發了我實驗室的多條復檢規則。不要抱有僥倖心理,推片鏡檢吧。 案例分析 真假嗜酸性粒細胞揭開面紗。。。
  • 這個嬰兒嗜酸性細胞很高,竟然是這個罕見病
    血常規常見貧血和血小板減少,白細胞數明顯增高,可達(50~200)×10^9/L,血片中嗜酸性粒細胞佔20%~90%,多數在60%以上,其中嗜酸性中幼粒及晚幼粒增多為主。原粒及早幼粒少見。骨髓穿刺除原粒細胞比例增高外,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增多並有左移。可見到較多的原粒細胞和幼稚型嗜酸性粒細胞 。
  • 各種嗜酸性皮膚病治療集錦
    嗜酸性皮膚病包括一系列病因不同的異質性疾病,其特徵是皮膚和/或黏膜嗜酸性粒細胞浸潤,伴或不伴有相關血液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皮膚表現廣泛,包括結節、斑塊、膿皰、水皰、潰瘍和蕁麻疹樣改變。此類疾病的治療挑戰較大。
  • 呼吸科醫生為啥總盯著嗜酸性粒細胞?
    嗜酸性粒細胞與多種肺部疾病相關,其中包括哮喘、嗜酸性粒細胞性肺炎、變應性支氣管肺麴黴菌病等。然而,嗜酸性粒細胞與肺部疾病之間的關係尚未完全明了,其在不同肺部疾病中的具體作用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圖1 嗜酸性粒細胞的形態學)嗜酸性粒細胞主要存在於組織中,能夠促進和抑制急性炎性反應,嗜酸性粒細胞參與對蠕蟲感染、過敏和某些腫瘤的介導或應答反應。嗜酸性粒細胞不僅是一種造血終端的炎症效應細胞,還是一種多功能免疫調控細胞。
  • 嗜酸性粒細胞性哮喘,你了解多少?
    嗜酸性粒細胞性哮喘(EA)是哮喘的一種炎症亞型,約一半哮喘患者是此亞型。其特徵是痰液、氣道和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水平較高。您對EA了解多少,通過以下5個問題,測試一下吧! 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嗜酸性粒細胞偏低是怎麼回事
    血常規檢查是我們平常到醫院後最常見的一種血液查驗,而有些人拿到檢驗單後會發現自己的嗜酸性粒細胞稍低,很多人都搞不懂這個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其實大家一般在運動後、嚴寒、飢鋨、精神刺激性的狀況下,都會造成嗜酸性粒細胞減少,有時候波動還是比較大的。
  • FDA批准美泊利單抗Nucala第三個適應症,用於高嗜酸性粒細胞症候群
    葛蘭素史克(GSK)近日宣布,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已批准抗炎藥Nucala(mepolizumab,美泊利單抗)一個新的適應症,用於治療高嗜酸性粒細胞症候群(HES)患者,具體為:HES持續≥6個月、無可識別的非血液學次要原因、年齡≥12歲的成人和兒科患者。
  • 嗜酸性粒細胞療法促進年輕化
    研究人員報告說,腹部脂肪中的某些免疫細胞在調節慢性低度炎症和衰老相關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他們的研究證明,這些免疫細胞可以用來逆轉這種過程。腹部脂肪是慢性炎症的來源該團隊證實,一種主要存在於血液循環中的免疫細胞嗜酸性粒細胞也存在於人類和小鼠的腹部脂肪中。
  • 試管嬰兒治療中發現血液檢查發現嗜酸性粒細胞偏高怎麼辦?
    嗜酸性粒細胞是白細胞中的一種,孕期一些準媽媽做血液檢查時發現,它的數值偏高就有些擔心和不解。那麼,嗜酸性粒細胞偏高怎麼回事呢? 試管嬰兒治療中發現血液檢查發現嗜酸性粒細胞偏高怎麼辦?
  • Nature子刊發現嗜酸性粒細胞激活米色脂肪燃燒能量!
    2020年6月20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項研究顯示,一種叫做嗜酸性粒細胞的免疫細胞可能是激活"米色脂肪"過程中的重要部分。如果未來的研究證實了這一假設,這些細胞可能會成為未來抗肥胖治療的目標。
  • 浙大二院李雯、沈華浩、陳志華教授團隊發現嗜酸性粒細胞新...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張冰清 通訊員 方序提起急性肺損傷(ALI)或者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很多人看到名字並不熟悉。ALI/ARDS是一類死亡率很高的臨床症候群,主要因為肺部無法控制的炎症所致。
  • 10歲女孩腹痛、嗜酸細胞很高折騰半年,直到遇見第5個醫生
    血常規嗜酸細胞高原因比較多,例如:過敏性疾病:哮喘,過敏性鼻炎,特應性皮炎;藥物超敏反應等傳染性疾病:寄生蟲感染;真菌、病毒等腫瘤性疾病:急性或慢性嗜酸性粒細胞白血病;淋巴瘤等免疫性疾病:例如,DOCK8缺陷,高IgE症候群,Omenn症候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特發性疾病
  •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淋巴結|外傷史|陽性|細胞|增高|診斷|陰性|...
    4.肝腫大:1/3患兒可有肝臟>50px,谷丙及穀草多為一    過性增高,肝功損傷多提示病情嚴重。5.½患兒脾大,質脆易出血, B超確定佔100% , 觸診佔50%,   發生自發性脾破裂的比例為0.5%。多數患兒發病前有外  傷史, 但有時極輕微的外傷亦可誘發,如翻身、咳嗽、  嘔吐、排便等。
  • 96歲王振義未來科學大獎獲獎感言:為什麼不獎勵年紀輕的人
    9月6日上午,2020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88歲的張亭棟和96歲的王振義摘得「生命科學獎」,表彰他們發現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維甲酸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作用。他們二人對治癒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
  • 張旻教授團隊研究發現,嗜酸性粒細胞是監測新冠肺炎患者病情變化的...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張旻教授團隊在診治新冠肺炎的過程中,發現「小身材」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EOS)有著大能量,與新冠肺炎的診斷與病情轉歸密切相關,且可以作為病情監測的良好指標(Allergy.6月20日在線版)。
  • 形態「立奇功」噬血細胞症候群一例
    ,HPS)是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淋巴、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失控性激活、增生且伴有噬血現象,並分泌大量炎性因子導致機體處於炎症狀態的一組臨床症候群,因此又稱為噬血細胞性淋巴組織細胞增多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
  • 白細胞與中性粒細胞升高就是細菌感染?
    比如:一般來說,WBC 計數不高或降低,淋巴細胞計數或百分比增高,提示病毒感染;WBC 計數和中性粒細胞計數或百分比增高,提示細菌感染。 臨床上,血常規中外周血白細胞(WBC)計數與中性粒細胞百分比是傳統的判斷是否為細菌感染的篩查工具之一,WBC 計數也常被用來作為評估發熱患兒發生嚴重疾病風險的標準之一。
  • 日照食療康復腎病症候群的「鯉魚湯」
    由於腎病症候群的特殊性,在臨床上,不論是原發性腎病(慢性腎小球腎炎、原發性腎病症候群),還是繼發性腎病(狼瘡性腎炎、紫癜性腎炎、高血壓腎病、糖尿病腎病),病情一旦加重,都可能出現腎病症候群的症狀。
  • 賽諾菲/再生元Dupixent治療嗜酸性食管炎III期臨床獲得...
    共同主要終點是:治療第24周吞咽困難症狀問卷(DSQ,一種由患者報告的吞咽困難測量工具)相對基線的變化、食管上皮內嗜酸性粒細胞計數峰值≤6個嗜酸性粒細胞/高倍視野(eos/hpf,食管炎症測量工具)的患者比例。A部分患者中,基線DSQ評分為34分,嗜酸性粒細胞平均基線峰值水平為89 eos/hp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