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的姐姐》中出道20年卻不被大眾熟知,39歲的藝人鄭希怡,前半生星路坎坷,只能用人在囧途形容。
18歲選秀身份出道,雖然首支唱跳單曲《相對溼度》打響了知名度,但天生聲線沙啞,歌唱領域難獲突破。
後受英皇力捧,04年初嘗走紅滋味,卻因鼻子不斷噴血,只好暫停演藝事業,去醫院做鼻息肉手術養病。
2006年復出表演空中飛人,被搭檔意外扯下褲子,成全港笑柄。2012年在閨蜜應採兒生日宴上,她從3樓墜下,肺部被樹枝穿透, ICU昏迷急救兩天後,撿回一條命。
星途不順,連遭厄運,生死邊緣徘徊過的鄭希怡,對名利早已看淡。她在《乘風破浪的姐姐》上淡定平和地說:「我已經接受了自己是一個不紅的人。」
費斯汀格法則說:「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另外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
自我接納是所有人一生的功課,然而,接納自己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接納自己為什麼那麼難?
社會心理學認為,自我是由關於自己的信念和認識構成,這些信念和認識大部分都是在後來的成長過程中獲得。
比如幼年時主要養育者如何看待我們。
比如在社會比較中,我的表現如何。
比如理想自我是什麼樣的,和現實自我有多大差距。
日本設計大師山本耀司曾說:「自己」這個東西往往是看不見的,你要撞上一些別的什麼東西,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
我們就是通過養育者、社會比較、他人反饋、自我意識等各種「反彈」建構了對自我的認識。
有個網友星星在後臺留言說,「老師,我真的太痛苦了。工作上犯點錯心裡浮現的第一句話就是:什麼都做不好。看到比自己有錢、有能力的朋友,就痛苦地覺得沒有一點比得上人家。我也知道要接納自我,但怎麼就做不到?」
幼年時從主要養育者那裡獲得的反饋,是我們建立自我概念第一步也是最重要、影響最大的途徑。
「什麼都做不好,沒有一點比得上別人」,星星腦子裡不自主跳出的話語都是小時候父母經常加諸於她身上的。嚴苛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即使成年後也活在「內在父母」的監控下。因為他們已經將父母的指責批評內化成自我的核心信念。
阿德勒曾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幼年時沒有得到無條件的愛與接納,長大後自然很難做到接納自己。
難以接納自我的另外兩個重要原因是社會比較和自我落差。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 Festinger )認為,社會比較是獲取自我概念的途徑之一。我們無法脫離與他人的比較行為。而且,我們更喜歡向上比較。
芒果臺主持人吳昕在《我家那閨女》中崩潰流淚:我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但加入快樂大本營以後,我過去所有的優越感都沒有了。
吳昕,大連外國語學院法語系畢業。06年參加湖南衛視《閃亮新主播》大賽,力壓15萬人,以亞軍身份加入快樂大本營。
但進入一個更高級的圈子,接觸到更多優秀的人以後,她的社會比較和理想自我都升級了,於是陷入長達10年的自我否定期。
當人們的財富、地位或業績增長時,他們會提高對自己成就的評價標準。當人們攀爬成功階梯時,通常會向上看,而不是向下看,我們將自己與做得更好的人進行比較。(Cruder,1977;Suls&Tesch,1978;Wheeler&others,1982)
在社會比較中落後,現實自我達不到理想自我的要求,自我攻擊、否定、焦慮、憤怒、抑鬱等負面情緒和行為就應運而生。就像過往的吳昕,深陷無法接納自我的深淵,不斷掙扎,十分痛苦。
什麼才是真正的接納自我?
心理學認為,自我接納包括接受自我和他人以及自己所處的現實環境,是指個體對自我及其一切特徵採取一種積極的態度,簡言之就是能欣然接受現實自我的一種態度。
不能接納自己的不足和弱點,或否認發生在自己身上不夠好的事情。這種不接納導致外在各種較勁折騰,而一旦發現境況改變不了,又轉向另一個極端,認為情況就是如此,從此放棄自我完善,這是很多人的心路歷程。
真正的自我接納既懂得一切都在變化之中,又明白能力邊界以外的事情無須強求。
2011年拍攝《搜索》時,出道十年的國民女神高圓圓,十分尷尬地創下了NG30多次的紀錄。
希望擺脫花瓶標籤的高圓圓,曾以為是沒有遇到充滿生命力和矛盾感的角色導致自己無法出彩,但後來她終於明白自己對角色的駕馭能力是有限的。
「我是期待自己能成為一個好演員,但我後來認識到在演戲方面我的確過於平庸。」在《我,39歲》的記錄片中,高圓圓談及事業、愛情和衰老時,說的最多的一個詞是「接受」。
接納就是這樣,既不自我放棄,也不盲目較勁。
如何做到自我接納?
卡羅爾·德韋克在《終身成長》裡提到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簡單點說,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事情經常一成不變,非黑即白。而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為一切都在變化之中。
生理心理學已經證實,人的大腦是可塑的,即使是已經建立連接的神經元之間,路徑也可以「修剪」。
用成長型思維看待自我和外界事物。接受一切,但知道這個一切在時空上都是暫時的。
當我們不再把自我貼上永遠的標籤,就能把自己從消極思維裡解放出來。不在負面情緒裡消耗,自然有足夠的能量和穩定的心態去改變現狀。
真正接納的那一刻,改變自然就發生了。這就是接納的力量。
我們談到自我接納需要具備成長型思維方式,用變化的眼光看待自我和周圍的一切。這裡,我也給大家開出幾個小藥方。
1、接受事實
從物理學來看,時間是一維性的,在時間軸上發生的所有事都不可逆。
比如意外得病,孩子沒考上好學校,公司被裁員,父母生病等等。
生活中如果事情已經發生,那就成為事實。但事實不是最終的結果。與其不接納事實,反覆較勁,讓自己陷入無休止的內耗和大量的負面情緒,還不如先接受事實,再謀求轉化。
2、避免誇大性思維
哈佛大學積極心理學教授本沙哈爾在《幸福課》上說,歸納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事物,但問題是我們往往過於誇大了。
比如,工作中犯了點小錯,就覺得自己毫無能力。孩子偶爾考得不好,就覺得孩子不是讀書的料。或者跟愛人鬧了點彆扭就覺得關係要破裂。
誇大性思維在生活中會帶來很多負面情緒,尤其不利於客觀的看待、接納自我與事實。
3、理解暫時和永遠
世界一直處於變化之中,包括我們自己。接納意味著接受情況暫時就是這樣,但不代表永遠如此。因為所有的一切都是暫時的,但變化是永遠的。
理解這一點,接納才能轉化為行動上的改變。
鄭希怡說:「最好的年齡就是現在,因為我更了解自己,也比以前更有智慧,更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真正接納自我的人能夠展示出樂觀、堅定、灑脫的氣場,也許這就是我們被鄭希怡「颯」到的理由。無論她是否能在《乘風破浪的姐姐》裡成功組團出道,相信以她自我接納的態度,必能淡定接受各種結果。
自洽的人生最靠近幸福。願每一個你都能乘風破浪,接納自我,活出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