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24名將,囊括了三國時期的大部分名將,只要上了榜的,都是名將,只是名次不同而已。一般來說,名次在前面的,再差也比後面的武將厲害。但是卻有這麼一個異類,此人在24名將之中排第22(倒數第3),但是他的手下敗將卻排在了他的前面,準確點是排在第15,這是怎麼一回事呢?依據演義中相關內容,分析如下。
顏良戰敗徐晃
曹操和袁紹一個向北,一個向南,各自徵戰,最後北方只留下他們兩方,成為東漢末年北方最大的諸侯。北方只能有一個主人,兩人都想逐鹿中原,矛盾不可避免,於公元200年爆發了官渡之戰。他們兩人在官渡之戰前,便摩擦不斷,如白馬之戰和延津之戰都是官渡之戰的前戲。
白馬之戰,袁紹派出手下大將顏良,帶領十萬大軍討伐曹操,攻打黎陽。東郡太守劉延自我感覺不是顏良十萬大軍的對手,於是向曹操求援,曹操帶領十五萬大軍,前去迎戰顏良。雙方在白馬坡相遇,展開大戰。
曹操看到顏良十萬大軍,旌旗招展,感到駭然,他轉身對原呂布八健將之一的宋憲說道:「我聽說你當年在呂布手下很厲害啊,去大戰顏良去吧。」宋憲只能聽命,持槍上馬,迎戰顏良,出乎意料的是,不到三個回合,宋憲被顏良斬於馬下。宋憲被殺之後,他的好朋友魏續坐不住了,想要為其報仇,拍馬出戰,結果還不如宋憲,只是一個回合,便丟了小命。
曹操看到宋憲和魏續兩個健將先後喪命,慌了,只能鼓起勇氣詢問道:「誰還敢去戰顏良?」猛將徐晃應聲而出,拿著大斧上去了,大戰顏良。出乎曹營眾將意料,曾大戰許褚五十回合不敗的徐晃上去之後,僅僅二十回合,便敗回本陣。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續上馬持矛,徑出陣前,大罵顏良。良更不打話,交馬一合,照頭一刀,劈魏續於馬下。操曰:「今誰敢當之?」徐晃應聲而出,與顏良戰二十合,敗歸本陣。
從徐晃20回合敗給顏良來看,徐晃武功不如顏良,和顏良差距還很大。但是,三國24名將排名有點亂,顏良排名倒數第3,但是被他打敗的徐晃卻排在第15,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三國24名將排名不合理?
其一,徐晃是曹魏五子良將之一,成就很大,而顏良卻早早死於關羽之手。
徐晃原是楊奉手下,曾和曹操手下大將許褚有一場大戰,兩人五十回合不分勝負。許褚是能戰平典韋、馬超的超一流武將,徐晃與之戰平,說明他的武功也接近超一流武將。尤其是徐晃活得比顏良久,一直活到公元227年,官拜右將軍。他雖然是五子良將之中的最後一位,也非常厲害了。
而顏良雖然是袁紹手下第一大將,河北四庭柱之首,但是他「英年早逝」,在白馬坡之戰中被關羽秒殺,其榮譽和生命戛然而止。
其二,三國24名將排名只是作為參考,不能死搬硬套。
說實話,排名一般只是一個參考,三國24名將排名也不例外。呂布,掌中方天畫戟,胯下赤兔馬,在虎牢關抗衡劉關張三英,又在濮陽城外力敵許褚夏侯惇等曹營六將,憑藉無敵的武力,位居天下第一寶座。
但是在呂布之後的武將排名卻不一定合理,如第二名趙雲,到第八名許褚都是三國超一流武將,武功差不多,其中也有不少人戰成平手,如許褚和典韋、許褚和馬超、馬超和張飛、關羽和黃忠。可是他們名次卻不一樣,你能說他們誰比誰更厲害一些嗎?自然是不能的,這四對都是平手,武功也差不多。
排第15的徐晃和排第22的顏良相差也只相差7個名次,相差不大,武功也差不多。這個排名只能作為一個參考,在實際戰鬥中,誰更厲害,誰也說不準。或許這次戰鬥顏良20回合戰敗徐晃,下一場戰鬥徐晃超常發揮,也用20回合擊敗顏良也是有可能的。
其三,徐晃20回合敗給顏良,是有原因的。
在徐晃出戰顏良前,顏良已經先後殺死宋憲和魏續兩員健將了,正是士氣正盛的時候,神擋殺神,佛擋殺佛。
此時的顏良氣勢十足,如果來的是許褚、馬超等前十的超一流武將,他也無所畏懼,即使來的是天下第一高手呂布,他也能堅持幾十回合。徐晃看到不次於自己的兩員戰將先後戰死,心中膽寒,在氣勢上被顏良壓倒了,動手自然處於下風了。
結語
三國24名將排名確實有點亂,只能作為一個參考,如前10名除了呂布遙遙領先之外,剩下的9人武功都差不多,同理,後10名武功也相差不大。但是三國24名將排名並非不合理,是非常合理的,它是在綜合考慮24名將的戰績、武力之下得出的排名。
因此,顏良排名倒數第3,而不如他的徐晃由於後期成就,卻排第15,也就能夠解釋通了。
(本文以三國演義為主。)
前往「魁哥說三國」公號,觀看更多三國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