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衛報》1月17日報導,在塞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獲諾貝爾文學獎50年後,新公開的文件顯示,瑞典學院對於將諾貝爾文學獎授予這位他們認為「對人類處境有著無盡蔑視」的作家存在嚴重的懷疑。
1969年,瑞典學院宣布《等待戈多》作者塞繆爾·貝克特獲得了這一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並稱讚「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說和戲劇作品,使現代人從精神睏乏中得到振奮」。
貝克特
然而,頒獎50年後公開的諾貝爾獎檔案卻顯示出令人意外的情況。文件表明,瑞典學院內部在選擇這位愛爾蘭作家的問題上存在重大分歧。據《瑞典日報》報導,分歧發生於貝克特和法國作家安德烈·馬爾羅(André Malraux)之間,其他提名還包括西蒙娜·德·波伏瓦、納博科夫、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巴勃羅·聶魯達和格雷厄姆·格林。
委員會的四名成員支持貝克特,兩名成員支持馬爾羅。貝克特的主要反對者是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主席安德斯·奧斯特林(Anders sterling)。多年來,他一直反對這位劇作家。奧斯特林質疑,像貝克特這樣「明顯帶有消極或虛無主義性質」的作品,是否符合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在遺囑中提出的獎勵「在文學領域中,在理想主義方向上創作了最傑出作品的人」的意圖。
雖然奧斯特林承認,貝克特「令人沮喪的動機」背後可能隱藏著「對人性的秘密保護」,但在大多數讀者眼中,他說,它「仍然是藝術舞臺上的幽靈詩歌,其特徵是對人類處境的極度蔑視」。
《等待戈多》初版封面及貝克特籤名
但委員會中貝克特的主要支持者,卡爾·拉格納爾·吉羅(Karl Ragnar Gierow)則認為,貝克特的「黑色願景」不是仇恨和虛無主義的表達。他堅持,貝克特「描繪了我們所有人在人性遭受最嚴重侵犯的時刻所看到的人性」,並探索了人性墮落的深淵,因為即便在那裡,「人性也有康復的可能」。
早在1968年,貝克特就被諾貝爾文學獎拒之門外。但一年後,他還是獲得了這一獎項。奧斯特林並沒有為他頒獎,頒獎者為瑞典戲劇導演、作家耶羅Gierow。他在頒獎典禮上詳述了他向委員會提出的論點,即貝克特的作品「深入到了人性底層」,因為「只有在那裡,悲觀的思想和詩歌才能創造奇蹟……底片印出來後得到什麼?一個積極的、清晰的、黑色的卻被證明是白天的光,因為它在最深的陰影中反射了白日的光源。」
貝克特接受了這一獎項,但他並沒有來斯德哥爾摩領獎,也沒有發表傳統的獲獎感言。評委團關於他的獎項之間的分歧保密了半個世紀之久——不像現在,當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對於將獎項頒給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出現分歧時,前瑞典學院常任秘書長彼得·恩格隆德(Peter Englund)宣布他不出席頒獎儀式,並提出辭職。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