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月經羞恥」,「互助衛生巾」只是一小步|新京報專欄

2020-12-22 新京報評論

讓女性「自信地談論月經」,讓「她問題」得到重視,需要打破禁忌思維,為正常話題祛魅。

▲上海大學生在校內安裝衛生巾互助盒,拒絕「月經羞恥」 ,多校學生加入活動。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

文 | 白晶晶

「應急用,拿一片放一片,共同維護,放回品牌不限。」今天,新京報一篇關於「高校衛生巾互助盒」的報導引發熱議。

據了解,華東政法大學一女大學生受到活動發起人梁鈺的啟發,在校園教學樓廁所內放置衛生巾互助盒供女性應急使用,並放在顯眼位置。該學生表示,這是為了反對「月經羞恥」。

當然,衛生巾互助盒行動也伴隨著不少爭議,但活動推動人梁鈺坦承——「看見才是改變的開始,月經羞恥會隨著一次次的討論逐漸脫敏。」

都2020年了,把「月經」二字說出口還那麼羞恥嗎?很遺憾,答案仍是肯定的。

月經,本是再正常不過的生理現象。對全世界接近一半人口的女性而言,月經伴隨其人生走過大半旅程。進入工業化社會以後,按平均數計算,12歲月經初潮直至50歲為止,女性一生經期在400-500次左右,累計長達7年左右。

在人生2500多天的時光裡,要使用約一萬片衛生巾的女性,卻屢屢遭遇「月經羞恥」的尷尬——學生時代,體育課突然遇上生理期,女生不敢向男老師請假,羞於說出「來了例假」;課間小心翼翼從包裡摸出衛生巾,藏在袖子裡才敢奔向廁所;上班後,也要時刻注意APP裡記錄的生理周期,生怕發生褲子弄髒的失態……

對月經這個詞本身的禁忌,環繞於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買衛生巾時,商家會特意用黑色塑膠袋包裝;用大姨媽、生理期、例假、親戚、那個、倒黴了……一系列稱呼,代替說不出口的月經二字;面對公開鏡頭,女性談論月經,似乎也成為不體面的表現。

今年以來,圍繞「月經」這一「她問題」,已有數次話題引發輿論熱議。年初,女性抗疫人員馳援武漢,有愛心博主為援鄂女性醫護人員捐贈經期用品;年中,散裝衛生巾引發「經期貧困」的話題討論。直至今日,衛生巾互助盒行動,又一次將「月經羞恥」問題推上輿論關注焦點。

讓女性群體「自信地談論月經」,讓「她問題」得到重視,需要打破禁忌思維,為正常話題祛魅。

不容否認,對月經話題的遮掩,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很深。對女性而言,「月經不可說」被視為理所當然。而人們未能「脫敏」的原因,很大程度來自「性教育」的缺失。汙名化及調侃女性生理現象,某種程度上,可以視為談「性」色變衍生出的副產品。

對月經的遮掩,也並非哪個國家、地方獨有的現象,世界各國普遍存在。國外也會用Aunt Flo(大姨媽)、Shark week(艱難的一周)、Girl time(女孩時間)、Monthly visitor(每月來客)等來代替經期。在2019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月經革命》裡,在被問到「什麼是月經」時,村子裡的印度男性,有的搖搖頭說不知道月經,有的給出了讓人覺得匪夷所思的答案:月經是一種病,大部分得病的是女人……

惡搞女生是「千萬不能惹每月流血還不死的生物」;以為月經如廣告中一樣是藍色的,每次只來一天,每包衛生巾只有一片……這些現象都說明了很多問題。在韓劇《有點敏感也無妨》中,男主管以為月經能憋住,責罵因月經而要求上廁所的女員工,箇中的無知,也在加劇月經「髒」的偏見,讓女性破除「月經羞恥」這件事變得難上加難。

但隨著時代的進步,一點一滴的改變正在發生。2015年,倫敦馬拉松比賽上英國女孩基蘭·甘地任由經血流淌,打破了某種禁忌。火遍全網的「洪荒少女」傅園慧,在接受採訪時曾說道「昨天來例假了,今天有點乏力。」她大方談論月經的舉動,打破了體育不談月經的禁忌。

在這一次的「高校衛生巾互助盒」活動中,我們也驚喜地看到了這樣一條互助留言:「這是我首次購買衛生巾,我是一名男性,女性的兒子、丈夫和父親,請自由使用。」

正視女性處境、爭取女性平等和權利,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看見「她問題」、打破所謂的禁忌、為「月經羞恥」脫敏、幫助貧困地區女性擺脫「經期貧困」……這都是解決的開端。

□白晶晶(媒體人)

編輯:思凝 校對:盧茜

相關焦點

  • 杭州一小學女廁現月經提示牌,打破「月經羞恥」再成輿論焦點
    今年9月開始,杭州一小學在五六年級女廁內貼了這樣幾張粉色提示牌。不僅如此,校醫務室裡還備有全棉衛生巾、一次性內褲、紅糖薑茶、暖寶寶、熱水袋等物品,從細節上給孩子們更多地溫暖。學校的暖心舉動很快引起了媒體和社會的關注。該小學老師介紹道,女孩子一般在五六年級會月經初潮,擔心孩子們遇到這種情況不知如何處置,這樣能讓孩子迅速找到人幫助。
  • 樹立正確觀念,拒絕「月經羞恥」
    事實上,但凡關注過近兩年國內有關性教育的話題就知道,在當今,不再為月經感到羞恥,早就應該是社會的共識了。今年10月,由華東政法大學女大學生發起的衛生巾互助盒行動就引發了各大高校的紛紛效仿。第一個衛生巾互助盒在暨南大學的衛生間落地,盒子上面寫著應急使用,用一片放一片。行動的初心就是讓來生理期的女性應急,也是對月經羞恥的反抗。
  • 討論「衛生巾互助盒」時到底在說什麼
    但在一片歡呼支持的聲音中,一些雜音和奇怪舉動也摻雜進來:某高校有男生在衛生間掛上一包紙,配上「衛生紙互助盒」「手當其衝,兄弟互助」的文字,以回擊衛生巾互助盒;澎湃新聞報導此事的微博下熱評第二「建議評論裡不來月經的各位大哥們,不要裝。」和熱評第四「懂哥又來指點了?你說沒必要就沒必要?」均有1萬多人點讚支持……我不禁疑惑,當我們談論「衛生巾互助盒」的時候,到底在說些什麼?
  • 【脫口秀】「散裝衛生巾」衝上熱搜,月經貧困問題不能忽視!「衛生...
    有網友曝光,有些人在購買一些超低價的衛生巾,滿滿一大包100片,價格卻只要21.99元。而在此之前,很多人根本沒有想過衛生巾還能散著賣。  這類衛生巾在市面上的流通,讓很多人正視了一個邊緣問題——月經貧困。
  • 拒絕黑色塑膠袋,瑰蝠標誌讓我們對月經羞恥勇敢說「不」
    為什麼不用透明袋子呢,因為長久以來公眾的思想被固化了,仿佛衛生巾就代表著排洩物,不是什麼乾淨的東西,甚至是上不了臺面的東西,怕被人看見了,從而就有了羞恥感,於是很多女性拿著黑色塑膠袋去購買衛生巾,有時候商家也自備黑色袋子以供女性使用。 月經羞恥是一個傳承了上千年的世俗觀念,源自於歷史進程中對女性經期汙名化的固化。
  • 每次來例假要用30片衛生巾,是否失常?一文教你從衛生巾看月經量
    通常情況下,我國女性月經初潮大多在12-15歲左右,之後的每個月它都會準時報到,直到孕期短暫停止。這種情況會一直持續到45-55歲階段,當女性進入絕經期之後,隨著卵巢衰老、功能喪失,大姨媽也會徹底和自己告別!之所以女性每個月會有大姨媽出現,其實是受到了下丘腦、垂體、卵巢等三大組織作用後的結果。
  • 378所高校廁所裡的衛生巾革命|她們的冒險
    看客看客inSight"女孩從不應該為月經羞恥,要知道每一次月經,都是月亮對潮汐和你的牽引"。隨著第一個衛生巾互助盒在高校落地,越來越多的學校自發響應。一場高校廁所裡的衛生巾革命,正在席捲全國。譚海彪攝在新聞社的內部選題會上,他報的互助盒選題反響激烈。採訪部共3男11女,社長是女生,高中在上海讀女校——一個似乎已經實現月經自由的環境。從個體的生命經驗出發,她質疑,月經羞恥是否真的存在?唐慶葉沒有讓步。在討論由誰操作時,大家一致認為「你報的題你做唄」,沒什麼性別之防男女之分。
  • 衛生巾互助盒在華農「出圈」!發起人是一名大二女生…
    文中,何卓君公布其與團隊中的24名來自不同學院的志願者們一同在華農圖書館內安置了6個衛生巾互助盒,供女生應急時之用。 「之所以想要加入衛生巾互助盒計劃,一方面是覺得它能切實地幫助到女生,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呼籲大家打破『月經羞恥』。」在談起活動發起的初衷時,何卓君說:「而後續,我們更希望能夠實現『取一放一』,因為這才是姐妹互助。」
  • 詛咒、羞辱與汙名,女性有可能告別月經嗎?
    英語之中「curse」這個單詞既是「詛咒」,也代表月經,而這正是「夏娃的詛咒」(curse of eve)的簡寫。月經對於女性的束縛,同樣像是一種詛咒,從人類文明的早期蔓延到現代社會。現代醫學的進步,承載月經的工具更迭,仿佛給了女性更多選擇權利;甚至,女性也許可以在未來某一天,告別月經。
  • 月經提示牌進小學,性教育就要這樣坦蕩
    在中國的社會語境中,與「性」相關的話題是人們羞於談起的,不論是在家庭中父母「你是從垃圾桶撿的」「充話費送的」的回答,還是學校中老師對性知識匆匆帶過的生物課,都體現出我們尚且缺乏一個坦蕩而科學的語境去告訴孩子們關於生長成熟這一自然過程的知識。五六年級來月經的女孩常見,但能平靜對待並坦然說出「我來月經了」的卻極為少見。
  • 從衛生巾到棉條,中國女性的月經自由實現了嗎?
    1、女性衛生用品發展史 其實,當我們回顧女性如何真正普遍用上一次性衛生巾,發現這是一段很不容易的歷史。 大多數出生在80年代之前的中國女性,最早接觸的並不是一次性衛生巾,而是一種叫做月經帶的東西。月經帶其實就是一個布條加上窄窄的長帶子,女性在布條上放些棉絮、碎紙等吸水材料,然後利用長帶子系在腰間就直接在經期使用了。
  • 「散裝衛生巾」引發熱議,4000萬女人,沒有衛生巾自由……
    他們不知道一次生理期需要用多少包衛生巾,有男生給女朋友買了一包12片裝衛生巾,以為能用一年。他們以為一次月經只來兩天,他們甚至以為月經像尿一樣,可以憋一憋。當時的我並不明白這意味著什麼,我以為自己餘生每一天都要和這個東西作伴了,哭著拒絕,而我媽什麼也沒說,只是粗暴地讓我穿上了。「來那個必須穿」,她一臉神秘,讓我不準再說這件事。農村每逢初一十五都需要去廟裡拜,我媽有時候趕上生理期就會讓我替她去,因為「來那個不乾淨」。
  • 在測評了2毛錢一片的散裝衛生巾後,我對月經貧困有了新的認識
    這只是一家店,一個月的銷量。而100片衛生巾足夠一位女性用幾個月,對於困頓的女性來說,甚至是一年。所以,我們真的無法估計,使用這種衛生巾的女性到底有多少。散裝衛生巾,好用嗎?無法用上衛生巾的她們月經貧困,指的是受到觀念和經濟因素的影響,女性在經期不能獲得經期所需的衛生產品,從而導致的繼續貧困的情況。在印度,只有36%的來月經的女性有條件使用衛生巾,也就是說,僅在印度一個國家,就有2.3億女性經歷著月經貧困,她們只能用舊衣物、樹葉、草木灰甚至牛糞來處理月經。
  • 消除月經羞恥,高校男生體驗「生理痛」,女生:讓他們多喝熱水
    相信不少女生在第一次經歷自己的生理期時,總是會感覺難堪和羞恥,認為這是一件難以啟齒的事情。連從書包裡拿出衛生巾也是一件小心翼翼的事情,生怕同班的男生發現被嘲笑,隨著學生的生理知識普及越來越規範化,女生來月經已經不是什麼私密的禁忌了,這本是一件很正常的身體生理髮育過程,月經不是病,羞恥才是。河南鄭州的一所高校特為此開展了一項活動,讓男同學們通過體驗儀來感受女生的生理期疼痛。
  • 衛生巾簡史:女性月經健康是如何一步步得到重視的?|每日罐頭
    今天聊聊每個女性都離不開的「衛生巾」。罐頭質檢員:文小寧前兩天看到「散裝衛生巾」上了熱搜,三無衛生巾、女性在衛生巾上的花銷、女性性健康的問題得到了很多討論。劣質衛生巾的確會增加性病風險,但在人類幾千年的進化史上,衛生巾/衛生棉條(tampon)的槽點可遠遠不只是「散裝」這麼簡單。
  • 「月經杯」徹底火了,丟掉你的衛生巾和棉條,例假期蹦迪都不會漏喲!
    月經期間我們最親密的就是衛生巾了,衛生巾雖然用起來方便,但是它的弊端還是很多的,擔心來月經之後會用衛生巾會側漏啊,要經常換衛生巾呀,或者半夜起來上廁所去換呀,又擔心它抹到床單上呀怎麼樣的。最近火了一款比衛生巾還要方便的私密用品——月經杯。
  • 「老師,我需要一個衛生巾」
    「老師,我需要一個衛生巾,我來月經了。」今年9月末的一天,一個六年級的女生獨自走進了杭州時代小學校醫室,找到章校醫。章校醫拿出提前為女生們備好的衛生巾,叮囑道,「這幾天要多喝熱水,不要用冷水、不要劇烈活動。」
  • 大山裡的衛生巾禁忌
    也有女孩會去買衛生巾,用得很節省,一片用一整天是常態,「墊在屁股下面就是一塊錢啊。」一片小小的衛生巾,似乎隔絕出了兩個世界。今年早些時候,「衛生巾貧困」的話題曾衝上熱搜,起因是有網友發帖說,發現淘寶上有那種散裝衛生巾售賣,平均每片兩毛錢,購買的人還很多。
  • 14歲的女孩第一次來月經,竟被老師說「髒」,爸爸,月經到底是什麼...
    然後在圈裡畫了一棵樹,樹上畫了一個蘋果。 媽媽的肚子裡有一棵蘋果樹,上面結著有紅彤彤的蘋果。 這個蘋果越長越大,一個月過去了,蘋果變得沉甸甸的,它就從這棵樹上「啪嗒」一聲,掉了下來。
  • 「月經杯」火了,快丟掉你的衛生巾和棉條,例假蹦迪也不會漏喲!
    而例假期需要頻繁的換衛生巾,還很容易沾褲子上。如果有一種東西,可以讓女性在例假期的時候,完全不需要擔心側漏的情況,也不用經常去洗手間換衛生巾,那該多好!其實,這種東西早就有了,可以幫助女性舒適的度過例假期,它就是——月經杯。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看看:「月經杯」火了,快丟掉你的衛生巾和棉條,例假蹦迪都不會漏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