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導語
「銀之匙」的含義是,生在農村的孩子,父母會贈予他一把銀質的勺子,希望孩子在今後的生活中能夠衣食無憂。在主角八軒就讀的蝦夷農高食堂門口就掛著這樣一把勺子,而它是校長對所有學員的祝福。
農業高中對於我們來說是非常遙遠的一件事物,《銀之匙》裡講述了很多我們平常接觸不到的,有關農業、畜牧的事情。他們的故事看起來與我們沒有任何關係,但若是拋開農業的專業性知識,就會發現大家的青春原來都一樣。
02叛逆不是青春的標配
在中學的生物課本裡,有關青春期的描述是,可能會伴隨著成長而出現逆反心理。但是我一直感到很困惑,因為我感覺自己從來就沒有叛逆過。看完《銀之匙》後,我才明白了,叛逆都是發生在不經意間,逆反心理也不是必然會出現的東西。
主角八軒是一個來自大城市的學生,在蝦夷農高裡就像是一個「異類」。身邊的同學都是出身畜牧業家庭,在農業高中學習也是為了更好地繼承家裡的農場和土地。而八軒最初來到蝦夷農高,只是為了逃避父母給他安排的未來,逃避那個只看重學習成績的家庭。一開始我把這個認為是叛逆,青春裡作出的任性而自私的選擇。僅僅是因為對父母的安排而感到不滿,就獨自去往了一個離家很遠的學校,學習身邊的人都意想不到的農業知識,這不正是「逆反心理」嗎?
可是隨著故事的發展,對於「叛逆」我又有了新的理解。
在八軒的家庭裡,他有一位很嚴格的父親,要求他考最好的高中,去最好的大學;有一位很愛他的母親,總是擔心著他:還有一位很優秀的哥哥,他考上了最好的高中,也去往了最好的大學。在哥哥帶來的壓力之下,八軒有些喘不過氣來。他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沒有優異的成績,也有沒有令人羨慕的特長,可是父親的要求卻從來沒有改變過。每一次考試過後都要遭受一頓批評,父親想像裡的樣子,八軒可能永遠都做不到。
於是他選擇了走自己的路。父母為自己的規劃人生或許能夠少走很多彎路,過得更加輕鬆,但這樣的人生算不算精彩呢?在八軒原本的生活環境中,他即便用盡全身力氣,也得不到父親的認可,他的生活壓抑且不快樂。
來到蝦夷農高后,父親的壓力依然施加在八軒的身上,這是他第一次違逆父母,作出自己的選擇。由於蝦夷農高距離家裡實在太遠,父親也放不下所謂的面子來勸說遠在蝦夷的八軒,所以八軒在這裡安定了下來。脫離父母后的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做自己的快樂,在文化與農業的學習生活裡,忙碌而充實,一改從前的頹廢與懦弱。
在兩種情況的對比之下,我不再認為八軒的行為是「叛逆」。我們不可能永遠生活在父母的庇護之下,他只是提前走了出來。父母認為好的其實也並不一定適合孩子,近乎過分的壓力或許只能夠壓垮他們,予以適當的自由更有利於成長。
逆反心理是青春期裡很常見的一種心理現象,可當我們能夠作出正確的選擇以後,那些與父母的意見不合就不能再被稱為「叛逆」。
03有正確的追求,終會獲得理解與支持
現代農業已經逐漸社會化、商品化,從事農業的工作者也擁有了重要的社會地位。八軒選擇農業高中,最開始家裡人堅定地投出了反對票。正如前文所說,八軒是來自大城市的孩子,從小與農業就沒有任何關聯,他所在的家庭亦是如此。
沒有家人的支持,八軒依然堅持在蝦夷農高學習,因為這並不是什麼丟人的事情。而真正得到認可,是在他用自己養的豬,親手做成了培根開始。蝦夷農高所教授的知識,都偏向於實用型,製作培根、製作奶酪,原材料都能夠在學校裡找到,製作的場地也有齊全的設備。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八軒從一個什麼都不會的人,逐漸成為了養殖、種植和製作農副產品的好手。
培根的原材料「豬肉飯」是八軒和同學們一起養殖的小豬,從出生到成為培根,他見證了「豬肉飯」的一生。當培根郵寄到家裡後,母親發來簡訊說,培根非常好吃,連父親也稱讚了。從這裡開始,父母已經接受了他在農業高中學習的事實。
能夠獲得認可,是一件非常值得高興的事。八軒能夠活出自己的精彩,想必他的父母也會為之高興吧。
04結語
《銀之匙》裡的青春很平淡,也很精彩。八軒敢於邁出屬於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步,我認為這是一個正確的選擇,而不是所謂的「逆反心理」。叛逆不是青春的標配,有正確的追求就會獲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