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貝多芬音樂馬拉松真過癮!

2020-12-14 新華網客戶端

  上周六,中山公園音樂堂熱鬧非凡。為紀念「樂聖」貝多芬誕辰250周年,從10時到22時,圍繞貝多芬的作品,180多位音樂家接力呈現鋼琴獨奏單元、重奏單元、公益兒童音樂會和交響合唱單元四場音樂會以及一場講座。這場音樂馬拉松,還在各大平臺進行了免費公益直播。

  此次活動由北京交響樂團和中山公園音樂堂共同策劃。北京交響樂團藝術總監李飈表示:「今年全世界都在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但很多活動和演出因疫情取消了,而中山音樂堂和北京交響樂團一起把這個活動做起來了,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期待未來每年12月12日,我們都能舉辦一次這樣的音樂馬拉松。」

  這場音樂馬拉松的演出陣容十分強大,北京交響樂團、北京音協合唱團攜手,鋼琴家徐洪、黃亞蒙、盛原、鄒翔、張放、譚小棠、張詩樂,小提琴家勞黎、梁大南、黃濱、楊岷、謝楠,大提琴家馬雯、亞歷山大·蘇萊曼,中提琴家劉子正,女高音宋元明、女中音孫媛媛、男高音王衝、男中音周正中等藝術家鼎力加盟。

  鋼琴家盛原這次充分感受到「彈得好首先要體力好」。上午演奏貝多芬的6首鋼琴小品只是「開胃菜」,匆匆吃一口午飯,盛原幾乎是一路小跑就馬上出現在貝多芬主題快閃講座現場。晚上他又攜手小提琴家謝楠、大提琴家馬雯,與北交共同演繹貝多芬《C大調鋼琴、小提琴和大提琴三重奏協奏曲》,迎來真正的「高光時刻」。鋼琴、小提琴和大提琴的音律,在交響樂團的烘託下互相追逐,盛原彈得極為過癮,把黑色外套的扣子都解開了。

  藝術家們在舞臺上「累並享受著」,觀眾也十分過癮。四場音樂會中,大多數觀眾選擇一兩場欣賞,當然也不乏古典音樂重度痴迷者買了從早到晚的四場演出套票。一早就出現在音樂堂的劉先生直言:「每場演出都有我心愛的曲目,乾脆一天都泡在音樂堂,算是彌補上半年沒音樂會聽的遺憾。」中山公園音樂堂也為購買多場演出票的觀眾安排了自助午餐與晚餐。

  這場音樂盛宴自然也少不了小樂迷的身影。專為小朋友舉辦的午間兒童音樂會是純公益免費的。中山公園音樂堂負責人徐堅透露:「這場兒童音樂會招募觀眾的消息一發出很快就報滿了,很多觀眾每天都會打電話詢問還有沒有名額、能不能參加。」此外,活動還推出了「奔跑吧!貝多芬」系列限量主題周邊,包括設計師手繪貝多芬主題圖的衛衣、帆布包、文藝範兒口罩、胸章等,吸引了小朋友好奇的目光。

  當晚最後一場音樂會中場休息時,觀眾們欣喜地發現,音樂堂外下雪了,回到音樂堂落座,溫暖的貝多芬《C小調為鋼琴、合唱與樂隊而作的幻想曲》響起,給所有人心頭添上一份暖意。12小時的音樂馬拉松,最後在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歡樂頌」的旋律中走向尾聲,臺上臺下的每個人從「樂聖」標誌性的旋律中,汲取了希望和力量。記者 徐顥哲

相關焦點

  • 12小時四場演出接力上演 這場貝多芬音樂馬拉松真過癮!
    為紀念「樂聖」貝多芬誕辰250周年,從10時到22時,圍繞貝多芬的作品,180多位音樂家接力呈現鋼琴獨奏單元、重奏單元、公益兒童音樂會和交響合唱單元四場音樂會以及一場講座。這場音樂馬拉松,還在各大平臺進行了免費公益直播。此次活動由北京交響樂團和中山公園音樂堂共同策劃。
  • 聽這場紀念貝多芬的「浸沒式」分享會拉你...
    當天晚上,在成都大陸國際的一家中古家具體驗館內,一場浸沒式的室內樂分享會,帶著大家穿越時空,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其實這樣的場合,在交響樂誕生之初非常頻繁。」張韜說,那時候同樣是在小型空間裡,大家聆聽音樂,交流話題,分享見解,由此誕生了許多音樂作品。當晚演奏的曲目,不是大眾們經常聽到的交響曲《英雄》《命運》《田園》,取而代之的是貝多芬早期的四重奏作品。
  • 古典主義音樂代表人物——貝多芬
    貝多芬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是德國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家,同時也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被後人譽為「樂聖」。他集古典主義之大成,開浪漫主義之先河,是古典樂派音樂與浪漫樂派音樂的橋梁,是屹立在世界音樂歷史之巔的一座豐碑。
  • 明天去上海音樂廳,親手畫出貝多芬的音樂
    點擊視頻走進展覽現場 ▲一場穿插融合沉浸式科技互動、交互式視覺投影,並配合有交響樂團專門錄製的貝多芬交響樂作品的展覽,將帶領觀眾進入多維度的聲音交互藝術感官現場。展覽海報 ▲本次展覽是音樂廳四樓空間迎來的首個藝術展,為期半年。
  • 孫國忠|貝多芬與音樂中的偉大性
    關於音樂中的「偉大性」的思考和討論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音樂的諸位大師甚至更早的馬肖的創作,但最顯典型意義和最具藝術說服力的無疑是貝多芬的創作,因為身處音樂時代交匯處(「古典」至「浪漫」)的貝多芬無論在音樂中的「偉大性」體現還是在被後人建構的「經典」象徵中,都以不可替代的「範本」地位而成為這一現象考察的聚焦點。
  • 感受超越時空的音樂魅力!2020貝多芬馬拉松音樂會在京上演
    新華社北京12月15日電(記者史競男)為紀念偉大「樂聖」貝多芬誕辰250周年,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近日以一場全天候的「奔跑吧!貝多芬——2020貝多芬馬拉松音樂會」,讓海內外樂迷共享音樂盛宴。
  • 「貝多芬最後之嫡傳弟子」德· 孔特斯基及其在華的幾場音樂會
    但目前有關十九世紀來華西人音樂活動的著述卻寥若晨星。通用的國際音樂辭書,如《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牛津音樂詞典》等對這些音樂家在華的音樂會也很少提及。本文以1895、1897兩度來華巡演的波蘭鋼琴家、作曲家德·孔德斯基(Anton De Kontski, 1817-1899)為例,敘述他在上海的幾場音樂會。
  • 感受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的音樂特徵
    他的創作是歐洲音樂發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 貝多芬,德國作曲家。他既有古典樂派的特徵,又在其後期作品裡影射了浪漫派的感覺。由於人生經歷的多磨多難,使他的性格及音樂風格上都產生了不同以往作家的特點。他的音樂奔放、熱情、感情飽滿,還蘊涵著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和崇高的理想。貝多芬的每一個音符都有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在裡面,和聲力度變化也逐漸變為作曲的手段之一。
  • 今天,我們如何紀念貝多芬?丨從早上8點到午夜,16小時音樂會不曾間斷
    慢直播:用貝多芬音樂感染聽眾 這是一場娓娓道來的慢直播。比起帶貨直播裡主播聲嘶力竭的廣告詞,音樂家和樂手們並不在乎如何迅疾地挑動觀眾情緒。毋寧說,這場由嘉賓訪談、現場演奏、音視頻賞析三部分構成的馬拉松式音樂直播,要的是用貝多芬的音樂魅力隨時隨地感染聽眾。
  • 貝多芬:經歷了坎坷的身世,創造了輝煌的音樂
    在音樂表現上,他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貝多芬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闢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為「樂聖」。一、不幸的童年貝多芬的祖父與父親都是宮廷歌手。
  • 貝多芬在耳聾之後,繼續創作音樂,他的一生是悲慘的,也是驕傲的
    12歲的貝多芬經老師聶費的推薦,到瓦爾特斯坦伯爵的宮廷樂隊充任管風琴師助手,這是貝多芬「音樂僕役」生涯的開始。特立獨行的貝多芬厭惡宮廷樂隊的管束,不通人情世故的他經常得罪人。貝多芬在17歲的時候,他去拜訪音樂大師莫扎特。
  • 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科技+音樂多維度全新展現音樂家經典與心路
    陳靜 攝中新網上海9月28日電 (記者 陳靜)「貝多芬的色彩」「貝多芬的影像」和「貝多芬的獨白」「貝多芬的耳朵」……,記者28日獲悉,「真情無界——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聲音交互藝術體驗大展」正在上海展出。主辦方營造聽覺、視覺、觸覺的多維度音樂空間以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
  • 貝多芬的音樂境界有多高?為何被稱為樂聖?
    貝多芬是德國著名的音樂家,也被稱為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一生創作過300多部作品,包括鋼琴奏鳴曲、鋼琴協奏曲、交響曲、小提琴奏鳴曲、歌劇、彌撒等,其中以交響曲最為突出,因此他又被稱為交響樂之王。貝多芬年幼時就顯露出很高的音樂才能,他4歲開始彈鋼琴,6歲作曲,在年幼時就受到了很多音樂大師的讚賞,被贊稱為音樂神童。
  • 關於音樂大師貝多芬和羅西尼的故事,兩代音樂家跨時代的相逢
    這兩位偉大的音樂家,神交已久,一個是世俗的,常規的古典主義音樂大師,一位是將交響樂從古典帶到浪漫主義時代的開拓者,他們的相逢又怎樣的故事呢羅西尼在維也納,被譽為義大利音樂之王,儘管他只想見到貝多芬。考慮道羅西尼帶領歌劇超越基魯比尼進入一種有時是極好的戲劇性滲透的藝術。羅西尼的音樂是世俗的,在社會上很受歡迎。
  • 庫客音樂赴美IPO,貝多芬成大IP,古典音樂生意怎麼做?
    之後,庫客音樂開始做起了「上市夢」。2017年11月,庫客音樂從新三板摘牌,選擇了更靠近國際資本的香港市場。然而,2018年6月到2019年1月,庫客音樂兩次衝擊港交所未果,這才把上市的目光瞄準到美股市場。這一次,庫客音樂的「上市夢「能圓嗎?
  • 貝多芬誕辰250年︱貝多芬的維也納:黃金時代的音樂之都
    儘管如今維也納被冠以「音樂之都」的美名,但這座城市並非一直傲立於音樂世界的中心。縱觀維也納歷史,有兩段時期可堪稱其藝術的黃金時代:約1780-1830年的維也納樂派時期與19、20世紀之交的「世紀末的維也納」。
  • 馬拉松音樂會 · 亮點搶先看 | 音樂學者強強對話,聚焦貝多芬的...
    作為2020上海市民文化節美育系列活動之一,此次馬拉松音樂會通過「嘉賓訪談+現場演奏+音視頻賞析」的形式,從音樂家、學者、樂評人、策劃人、樂迷等多重視角,全方位展現貝多芬的音樂力量及人文精神,呈現古典音樂在中國的普及發展。
  • 中山公園音樂堂舉辦貝多芬馬拉松音樂會
    貝多芬57年不算長的一生中,為世人留下了9部交響曲、32首鋼琴奏鳴曲、5首鋼琴協奏曲、10首小提琴奏鳴曲、5首大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這僅是其浩瀚曲庫的一部分。
  • 紀念貝多芬誕辰二百五十周年——在「音樂考古」中還原大師和經典
    但在學術研究領域以及主流唱片公司和樂團的文字中,「命運」的標題已經不再出現,這是「音樂考古」的貢獻之一。而與有意識滌除對經典作品過度闡釋的「去標題化」並行的,是在「音樂考古」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指揮家、演奏家對貝多芬筆下音符的更多尊重,對總譜的忠實。奧地利傑出的音樂學家弗朗茨·恩德勒指出:「直到古斯塔夫·馬勒,人們在演出貝多芬的交響曲時首先想到的是改變貝多芬總譜上的原有配器。
  • 上海四重奏奏響貝多芬名曲
    今晚報訊(記者高麗)昨晚,「上海四重奏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暨致敬抗疫一線工作者」音樂會在天津茱莉亞學院音樂廳舉行。這也是享譽海內外的室內樂團體——上海四重奏受聘為天津茱莉亞駐院教師後在此舉辦的首場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