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是德國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家,同時也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被後人譽為「樂聖」。他集古典主義之大成,開浪漫主義之先河,是古典樂派音樂與浪漫樂派音樂的橋梁,是屹立在世界音樂歷史之巔的一座豐碑。
1.人物生平
貝多芬可以說是「古典注意三傑」中人生經歷最複雜、人生道路最坎坷的一位。童年時的貝多芬並不像莫扎特那樣幸運,貝多芬l770年生于波恩,他從4歲開始就在嚴父的威逼下學習鋼琴和小提琴(要知道貝多芬的父親常年酗酒,每次父親喝完酒回家只要聽不到貝多芬彈琴就會拳腳相加),當他17歲的時候,貝多芬就肩負了家庭的重擔。
家庭的不幸及後來愛情的不如意,是貝多芬生命中揮之不去的痛苦,但最痛苦的莫過於困擾了他大半生的聽覺障礙,失去了聽覺,對一個音樂家來說,就意味著失去了一切,但貝多芬的偉大在於他重新建立了音響的王國,l827年卒於維也納。
2.貝多芬鋼琴音樂的創作特徵
從貝多芬作曲的技法上來看,從貝多芬的音樂中我們能看到他情感的真摯,且宏偉壯麗。他的創新超越了前人,但仍然保持著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主體風格,這種風格就是我們所說的嚴謹細緻的結構比例,合乎邏輯的矛盾統一。
值得一提的是,貝多芬鋼琴音樂的創作,在情感表達上,從不畏懼權勢,提高了音樂家的尊嚴。貝多芬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第一個自由音樂家,雖然也依附於貴族,享受貴族提供的薪水,但卻蔑視他們的權威,根據自己的感受和欲望創作。對個人情感的表達超過了莫扎特、海頓,對趣味的理解也變成了激情。
從貝多芬創作的主題上來看,他在鋼琴音樂中的主題有涉及人與命運、人與自然等。在貝多芬創作早期的時候,「人」代表作曲家本人蔑視權貴;而到了他創作的晚期,「人」所代表的是追求理想,代表全人類共同的理想。
3.代表作品
貝多芬共寫下了32首鋼琴奏鳴曲、22首變奏曲、5首協奏曲。跟具貝多芬創作時間的不同,我們可以將他的奏鳴曲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
(1)早期
從時間上來看,貝多芬創作的早期是從1794年到1800年,共有13首奏鳴曲。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到巴赫、海頓、莫扎特以及克列門蒂對他的影響,流露出個性風格,充滿朝氣蓬勃,充滿自信和勇往直前的無畏精神。
在早期的創作中,貝多芬採用典型的三樂章結構,這我們在他創作的三首奏鳴曲中就能看出來,這三首奏鳴曲分別是《降E大調奏鳴曲》、《f小調奏鳴曲》與《D大調奏鳴曲》。
讓人不得不提的是,《f小調奏鳴曲》中的「熱情」奏鳴曲的真正先驅:第一樂章包含一個慢板引子,如《f小調奏鳴曲》中引子部分的旋律,從中我們能充分感受到音樂中力度變化和半音進行。
當音樂進行到副部主題時,就好像是海頓和莫扎特所作的那樣擁有華麗風格,而結束部主題則重新回到主部主題的熱烈風格。展開部以發展主部主題為基礎,但是中間部分卻戲劇性地插入了來自慢板引子的段落。行板樂章是一個較為輕鬆,充滿裝飾的章節.符合古典時期的風格要求。在急板第三樂章中,第一樂章具有的戲劇性激情特徵再次出現。在對小調的處理方面,貝多芬遵循了海頓的樣板,以及18世紀的創作方式。
(2)中期
從時間上來看,貝多芬創作的中期是從1801年到1814年,在這段時間內,貝多芬共創作了14首奏鳴曲。需要注意的是,這一時期作品中,貝多芬注入了新的因素,對古典奏鳴曲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如作品27號。
同時,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的精選作品中有人們非常熟悉的《月光》、《田園》、《暴風雨》、《黎明》和《熱情》奏鳴曲,這些作品可以稱得上是貝多芬的頂峰之作。
有興趣的同學和老師可以去嘗試演奏一下以上所說的貝多芬的頂峰作品。
(3)晚期
創作的晚期,從時間上來看是從1816年到1822年,我們首先要清楚的是,貝多芬在1815年以後耳朵貝就完全聾了,他和別人只有筆上的來往。「沒有朋友,孤零零地在世界上」,由此,多芬在晚期創作的奏鳴曲作品不多,卻是貝多芬晚期風格的集中體現,這5首奏鳴曲包括作品101號、106號、109號、110號以及111號。
貝多芬的耳機使得他與朋友隔絕,使他愈來愈隱退到自我反省的境地,即便是在這樣的境地下,貝多芬始終沒有喪失對人類大同社會理想的堅定信念,從作品106號和111號中我們就能明顯聽出,在他的世界中依然有明顯的英雄主義存在。
從整體上來說,這一時期作品中的大部分也都不像早中期那樣感情激烈和充滿矛盾對比了,不再以猛衝猛打的姿態出現。貝多芬早中期的作品中充滿自豪感,相信自己有征服宇宙的力量,而晚期作品中我字愈寫愈小,擺脫了個人的痛苦,精神得到升華和超脫,從個人的小宇宙上升到人類命運的大宇宙中,上升到哲學的思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