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周強院長所作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我感觸最深的,是今年疫情期間全國法院普遍採取的網上開庭等便民舉措。
周強院長介紹,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全國法院運用遠程立案、網上審判、智慧執行及時定紛止爭。智慧法院在疫情防控期間「大顯身手」,全國法院網上立案136萬件、開庭25萬次、調解59萬次,電子送達446萬次,網絡查控266萬件,司法網拍成交額639億元,執行到位金額2045億元。
這組沉甸甸的數據背後,凝聚著法院幹警的汗水,體現著法院幹警司法為民、便民利民的精神,同時也意味著全國法院近年來開展的智慧法院建設結出了碩果,在關鍵時刻起到了「招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良好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沒有因為疫情而讓法院審判執行工作陷入停滯,反而讓老百姓嘗到了足不出戶即可打官司的便捷,大大節省了當事人的時間、金錢和精力。
網上立案、跨域立案、電子送達、網絡查控、司法網拍賣等等,都是智慧法院建設的重要成果。網上立案,讓人民群眾在手機上便可以申請法院立案,不用再跑到法院立案大廳去排長隊;跨域立案,讓當事人在家門口的法院便可對於異地法院管轄的案件實現就近立案,不用再在兩地之間忙碌奔波;電子送達,讓當事人可以方便快捷地在手機上接收各類法律文書;網絡查控,讓法院幹警足不出戶就可以查詢被告和被執行人的財產線索,高效透明;司法網拍賣,可以便捷高效地拍賣被執行人的財產,讓申請執行人的權益得到保障。這些措施,都大幅提升了司法效率,給當事人減輕了訴累。
其中,人民群眾感受最深的,莫過於網上開庭的便捷。疫情期間,中國庭審公開網將無數網上開庭的案件畫面傳播到千家萬戶,令人感嘆網上開庭的便捷和安全。2019年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對外發布《中國法院的網際網路司法》白皮書,這篇長達1.6萬字的白皮書從5個方面充分展示中國法院網際網路司法的制度優勢和治理效能。白皮書介紹,各地法院廣泛運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物聯網等前沿科技,全面推進信息技術在司法中的深度應用。其中,網際網路法院的網上開庭就是一個重要內容。不過,當時主要是杭州、北京等少數幾家網際網路法院普遍採取網上開庭的方式,其他絕大多數的法院還是以現場開庭為主。而在今年1月開始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為了在確保安全的同時又保證大量案件能得到及時審判,各地法院先後採取移動微法院、雲間法庭等線上開庭模式。一時間,幾乎所有法院都在一夜之間轉型成為網際網路法院,讓曾經讓群眾覺得還很新鮮和遙遠的「網上開庭」快速走進千家萬戶。
新冠病毒能讓人們被迫呆在家中自我隔離,卻無法隔斷網際網路的傳播,無法隔斷網上開庭的安全高效,無法隔斷法院幹警沉甸甸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是智慧法院建設的重要成果,效果令人無比振奮。可以想像,今後即使疫情徹底結束了,網上開庭也仍將成為法院審理案件的重要方式,特別是對於那些異地當事人,此舉更加重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少當事人的訴累。
智慧法院,點亮了法院的智慧之光,讓法院工作插上了新時代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