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縱相新聞
2019年12月31日好像並不遙遠:無論是英國倫敦街頭等待跨年煙火的人群,還是在紐約時代廣場歡呼倒數的遊客,可能沒有人那時預料到他們正在期待的2020年,世界將從此永久地改變。
(圖說:疫情下空空蕩蕩的紐約街頭。圖/City Journal)
籃球偶像科比和女兒意外去世、伊朗革命衛隊高級將領蘇萊曼尼被刺殺,隨後新冠疫情引發的全球大流行,迅速地凍結了日常高速運轉的世界……美國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黑命攸關」抗議浪潮,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硝煙再起,衣索比亞再現武裝衝突,貝魯特發生大爆炸,伊朗被「圍剿」……重大歷史事件一再發生,讓每個身處其中的人都不禁感嘆生命的脆弱與渺小。
2020仿佛打上了「庚子年詛咒」的烙印,我們不知道,未來的人類將如何回憶這一年?
新冠疫情:病毒跨越階層,卻暴露出更深層的不平等
2020年,是被新冠疫情重新定義的一年。
截至發稿前,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新冠疫情信息中心統計,全球累計新冠確診病例已超7679萬例,新冠病毒已奪走超過169萬人的生命。可直到現在,病毒最早是從哪裡出現的,仍沒有科學權威的說法。
從中國武漢、義大利倫巴第、美國紐約到巴西的亞馬孫雨林,席捲全球的疫情成為本世紀迄今為止人類遇到最嚴重的全球性危機。疫情無國界,也無分貴賤,從印度貧民窟的流浪漢到美國總統,都無法逃脫狡猾病毒的侵襲。
大多數國家選擇封鎖國境、實行旅行限制、保持社交距離。無數城市「停擺」,經濟活動陷入停滯。抗議的星星之火在全球各地燃起,有人出於疫情下艱難求生的本能,有人尋求抵抗封鎖的自由,也有人為疫情暴露出的不平等而疾呼。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各國的公共衛生體系乃至執政體系受到了嚴峻考驗。作為世界經濟第一強國、醫療資源一騎絕塵的美國,截至12月21日,累計確診超1784萬例,累計病亡超37萬例,兩項數字均為全球最高,抗疫表現令人大跌眼鏡。
何以化解?唯有疫苗。
一場疫苗研發競賽亦在爭分奪秒地展開。據不完全統計,全球範圍內共有59種疫苗正在進行人類臨床試驗,16種已經處於最終測試階段。其中,美國、俄羅斯、英國、中國的疫苗研發生產處在第一方陣,眼下一些國家的高危人群與易感人群已經開始注射疫苗。
儘管各國為疫苗研發投入了大量資金與科研力量,但在產量、審批與分配上的種種問題,使得全球免疫任重而道遠。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18日表示,全球疫苗合作夥伴關係「新冠疫苗獲取機制」(COVAX)已確保將獲得近20億劑現有和候選疫苗供全球使用,到2021年底之前,所有其他參與國都能夠獲得足夠覆蓋其20%人口的疫苗,但他也表示,「儘管新冠大流行有望結束,但我們絕不能放鬆警惕。」
在疫情之下,人類正在度過一場前所未有的「寒冬」,但抵抗病毒的鬥爭從未停止:疫苗競賽、有效藥研發、大規模推行防疫措施、經濟刺激計劃與全球協作……全球性的苦難,必須由全人類攜手承擔。
全球經濟:從「熔斷」到大水漫灌,是走出陰影還是後患無窮?
2020年的全球經濟或許可以分為「上、下半場」。
在「上半場」,股市熔斷潮率先席捲了全球。3月9日,美國股市上演歷史第二次熔斷。但這僅僅只是一個開始。此後10天裡,美股經歷了多達4次熔斷。二季度,全球72個指數跌入了技術性熊市。股市只是全球經濟的縮影。除中國外,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主要經濟體均遭遇了史無前例的大幅度萎縮。
(圖/新華社)
與此同時,各國也在積極自救。以美聯儲為首的機構紛紛祭出「強刺激」來為經濟保駕護航。「無限QE」,這個在經濟領域罕見的政策如今正成為當下的「主流」。今年三季度,美國股市如「過山車」般再度經歷史上最大增幅。
12月17日,美股三大股指均創下歷史新高。從熔斷潮到歷史新高,僅僅只過了8個月。但全球經濟真的能夠走向復甦嗎?
與股市水漲船高所背離的是,包括美國、歐盟、日韓等主要經濟體的民眾收入差距大幅拉大,「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似乎並沒有流入民眾或是小微企業中。工薪階層收入銳減,工作機會減少的同時,物價飆升、房價飆升正困擾著各大經濟體。
疫情常態化的背景下,不搞「大水漫灌」的中國也給出了自己獨特的經濟復甦方案。2020年,中國成為全球唯一一個保持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隨著疫情反彈,經濟開放和疫情防控如何平衡?股市的泡沫是否會被戳破?通貨膨脹是否會到來?疫情下的全球經濟「下半場」,似乎遠沒有結束。
美國大選亂象:失敗的不是川普,而是民主制度
2020年美國大選擁有史無前例的新冠疫情、史上不循規蹈矩的現任總統川普、史上最年邁的當選總統拜登、耗資近140億美元的「史上最昂貴競選」等多個「史上第一」稱號,這樣一場牽動全世界目光的選舉,整個過程風波不斷:
日益嚴峻的新冠疫情,讓郵寄投票與否從個人選擇上升到了質疑選舉公正性的政黨之爭;瘋狂插話、唇槍舌劍,「有史以來最混亂」的首場總統辯論通過網絡直播傳送給了全世界觀眾;長期試圖削弱新冠疫情嚴重性的川普自己確診新冠,成為史上最強「十月驚奇」事件;堅持提名保守派法官巴雷特成為最高法院大法官,提名儀式卻造成白宮群體感染……
(圖說:大法官巴雷特的提名儀式上,幾乎沒有人佩戴口罩。圖/EPA/Shutterstock)
大選日過後,戲劇化的場面仍在上演:輸給拜登後不承認敗選,開始上訴要求多州重計選票;共和黨陣營指責民主黨「企圖竊取選舉果實」,民主黨則指責對方「破壞選舉」;「驕傲男孩」們在全美多地發起抗議……2020美國大選最終塵埃落定,但過程中的「風風雨雨」卻始終讓人記憶猶新。
然而,即使選舉人團投票再次證明拜登獲勝,共和黨領袖麥康奈爾也承認「拜登贏了」,川普和白宮至今卻仍在堅持。據CNN報導,川普拒絕在拜登就職日當天離開白宮,除非「被一級一級地抬下樓」。
有分析人士認為,今年以來受新冠疫情、「黑命攸關」抗議運動等影響,美國這座所謂的「世界燈塔」已黯然失色。而此次大選亂象叢生,更是對「美式民主」的沉重一擊。《紐約時報》曾發文感嘆說,此次美國大選的輸家既不是川普,也不是拜登,而是美國的民主制度。
「圍剿」伊朗:美伊以緊張關係前所未有,拜登能扭轉局勢嗎?
2020新年伊始,當人們尚未意識到「庚子年詛咒」之時,一場針對伊朗的「圍剿」正在縮緊它的圈套。1月3日,美國「收割者」無人機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實施「定點清除」行動,殺死了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下屬「聖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蘇萊曼尼之死在伊朗國內外引起軒然大波,伊朗方面隨後展開報復。
7月2日,伊朗納坦茲核設施一處廠房起火,事故導致廠房內部分精密儀器受損。納坦茲核設施位於伊朗中部,是伊朗在美國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後,分階段中止履行伊核協議部分條款後作為鈾濃縮計劃的核心設施。
(圖說:法赫裡扎德的葬禮在德黑蘭舉行。圖/ISNA)
11月27日,伊朗首席核科學家、伊朗核計劃領導人物法赫裡扎德在首都德黑蘭近郊的一條鄉間主幹道上被無人機槍暗殺。遇刺事件不到兩天後,伊朗議會通過了《解除制裁戰略措施》法案,設想將提升本國的濃縮鈾豐度並大量增裝離心機。這意味著在伊朗近年穩步推進的核計劃中,蘇萊曼尼和法赫裡扎德之死都成為了相關政策推出的「催化劑」,後者尤其進一步強化了伊朗「擁核自保」的決心。
(圖說:2018年,以色列總理內特尼亞胡在聯合國大會上聲稱伊朗正在秘密研發核武器。圖/UN)
今年下半年以來,在美國協調下,阿聯、巴林、蘇丹、摩洛哥等國分別與以色列建立了全面外交關係。分析人士認為,阿拉伯世界此輪「建交潮」意味著中東的主要矛盾從巴以問題轉向伊朗問題,一些阿拉伯國家在沙特與伊朗的地緣政治競爭中倒向了以色列一邊,伊朗的周邊環境將更加惡化。
儘管尚無人表示對核科學家之死負責,伊朗第一時間譴責了以色列是「幕後黑手」,而作為以色列的親密盟友,美國的身影自然無法迴避。與川普長期的「極限施壓」不同,當選總統拜登則是伊朗核協議的積極倡導者,兩人在伊朗政策上存在重大分歧。川普執政最後階段「孤注一擲」的對伊政策會給美國留下怎樣的「外交遺產」,拜登上任後又將如何扭轉局勢?全世界拭目以待。
歐洲恐襲:如何在陰霾下生活?
21世紀以來,恐襲的陰霾幾乎從未在歐洲的上空消散。2020年下半年,法國、德國、奧地利等國至少發生6起襲擊事件:
9月底,法國巴黎《查理周刊》原辦公室附近發生持刀襲擊事件,兩人重傷;10月4日,一名來自敘利亞的20歲青年在德國德勒斯登用菜刀襲擊一對同性戀伴侶,致兩人受傷,其中一人傷勢過重不治身亡;10月16日,法國巴黎一名教師被疑似伊斯蘭極端分子當街斬首;10月29日,法國尼斯再度發生持刀恐襲案,致3人死亡;11月,多名槍手在奧地利維也納市中心6處不同地點實施槍擊,致至少7人死亡,極端組織「伊斯蘭國」聲稱對事件負責。
(圖說:維也納發生槍擊後,警察在街頭警戒。圖/Getty Images)
歐洲刑警組織今年公布的《2020歐盟恐怖主義形勢和趨勢報告》分析道:「相比境外受訓後回流的恐怖分子,本土恐怖主義威脅越來越大,去極端化任務艱巨。」法國有政治觀察家表示:「2016年以後,襲擊者的身份開始出現了變化。他們的共同點越來越少,而襲擊方式也大不相同。」
移民融入、宗教與文化分歧、難民潮等關鍵詞也許並不足以概括近年來歐洲恐襲日益頻繁的原因。而未來歐洲各國要如何處理這些沉痾?若久病不愈,人們要如何在與衝突共存中生活?
現代戰爭:無人裝備預示未來戰爭高科技化
2020年新年伊始,美軍無人機用4枚飛彈炸死伊朗將軍蘇萊曼尼,引發了新一輪對無人裝備技術與作戰樣式的研究與關注。
(圖說:亞塞拜然國防部披露的視頻截圖中,阿無人機瞄準了兩輛亞美尼亞坦克。圖/Azerbaijan Ministry of Defense)
在今年納卡地區衝突中,土耳其產無人機令人生畏,幫助亞塞拜然擊毀了大量亞美尼亞地面裝備,如坦克、裝甲、火炮等。緊接著,又有伊朗高級核物理學家遭暗殺襲擊身亡。媒體曝光的細節更是令人瞠目:掃射的機槍通過衛星和網絡控制,瞄準時,使用了非常先進的面部識別功能。
不管是用於情報搜集、空中打擊還是電子戰,無人機都成為現代戰爭的一個重要推手。 在現代戰爭的空中打擊下,鋼鐵洪流顯得力不從心。
外媒報導稱,到2025年美軍90%的戰機將是無人機,10%是有人駕駛的飛機,未來空戰寄希望於有人機與無人機融為一體、人機編隊。有軍事家甚至預言,21世紀將是無人機發展的「黃金時期」,無人機勢必全面取代有人戰機,並成為21世紀的「戰場主角」。
在人工智慧、大數據技術的廣泛運用下,高度信息化的未來戰爭已成為一個國家最高科技成果的展現。
熊熊山火:氣候變化與極端天氣加劇
2019年9月,澳大利亞因天氣炎熱乾燥引起多地發生嚴重山火。山火持續到2020年5月。過火面積超過1863萬公頃(3月數據),直接導致34人死亡,約數十億動物在大火中喪生。
11月30日,澳大利亞發布的山火最終調查報告指出,這場季節性跨年山火適逢澳大利亞有記錄以來最炎熱乾燥的夏季,「受氣候變化影響,極端天氣已經變得越來越頻繁和劇烈;今後20至30年,全球氣候進一步變暖無可避免。」
(圖說:被消防人員救出的考拉。圖片來自網絡)
同樣從去年燒到今年的還有巴西亞馬孫雨林大火。2020年9月衛星記錄到亞馬孫雨林中有32017個燃點,較2019年同期增加了61%。
專家指出,不同於草原和森林自然起火,潮溼的亞馬孫雨林起火是由於過度的森林砍伐等人為造成。據統計,從2019年8月到2020年7月,亞馬孫雨林的砍伐面積達到11088平方公裡,同比增加9.5%,創2008年以來同期最大規模。
(圖說:專家表示,今年亞馬孫雨林的火災情況比去年更加嚴重。圖源:GETTY)
除了兩場「跨年」森林大火,2020年8月,美國加利福利亞州、俄勒岡州、華盛頓州因雷暴引發大規模山火,火情因高溫未能受到控制。
(圖說:加利福尼亞州馬德拉縣,一名消防員在火災中工作。圖源:法新社)
這是加州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山火,造成超過17000平方公裡的土地被燒焦,至少31人喪生。據悉,加州歷史上過火面積最大的20場山火中有6場發生在今年。
根據2015年籤署的《巴黎氣候協定》,189個國家同意將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最好是在1.5攝氏度左右。但過去五年來,各國分歧不斷,美國甚至退出了這項協定。
與此同時,氣候變暖的腳步逐漸加快,過去6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6年。
2019年,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警告稱,到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升幅至少將達到3攝氏度,這與《巴黎協定》中的目標相去甚遠。大自然已悄然變化,人類的互相攻訐與紛爭是否會因此停止?
爭當亞太「C」位:日本忙籤自貿協議
2020年初,日本經濟受中美貿易摩擦、新冠疫情等外部環境惡化的影響,國內經濟萎縮,外需形勢嚴峻,進出口貿易陷入負增長狀態。在此背景下,日本在今年努力擴大自貿區,力爭成為全球自貿協定的主導力量。
(圖說:日本首相菅義偉出席RCEP線上簽署儀式。圖/AFP)
11月15日,包括日本在內的15個亞太國家在歷經8年、31輪談判後共同籤署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這在全球疫情蔓延,單邊主義加劇的當下實屬不易。隨著川普即將卸任,過去四年美國主導的貿易保護主義似乎正在退潮,多邊主義合作再現曙光。
同時,RCEP的籤署為中日韓自貿協定的談判提速,未來中日韓的「小群」將通過此協定共同繁榮,助力東北亞地區的穩定發展。
日本明年還將擔任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委員會輪值主席國。該協定在兩年前就已生效,旨在促進亞太地區貿易自由化。在美國「退群」後,日本被認為是CPTPP的「牽頭人」。
日本首相菅義偉11月表示期待未來CPTPP可以擴容。隨著拜登入主白宮,美國可能重新入群。中國也在考慮擇機加入。
(圖/VCG)
作為世界重要經濟體之一,日本這一年在新冠疫情和奧運可能被取消的巨大負面形勢裹挾之下,堅持經濟議題獨立自主,並順應世界多極化大勢,本著互惠共贏原則,做出了利於世界經濟、區域經濟和本國國民經濟的行動。
中美貿易:一個在東,一個在西
(圖/Wharton)
「中美關係不會回到過去,也沒有必要回到過去了。」
當「制裁」、「脫鉤」等高頻詞語頻繁見諸報端,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的一番表態也恰如其分地詮釋了2020年中美的經濟關係。
美國從此前的「口頭打擊」到如今將制裁落到實處。華為、TikTok、中芯國際等企業陸續被制裁。同時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也遭到「針對」,川普更是對部分中概股下達了禁止投資的行政令。
現任美國總統川普還大有加深矛盾之意。10月以來,其多次叫囂「中美脫鉤」。即便是與他嘴仗連連的當選美國總統拜登,同樣用「限制」來詮釋其對華貿易政策。
另一方面,中國沒有停止開放市場的腳步。據中國海關總署計,今年前11個月,我國貨物貿易比去年同期增長1.8%。11月,我國外貿進出口3.09萬億元,增長7.8%,連續6個月實現正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川普政府對中國的貿易限制似乎並沒有發揮效果。數據顯示,今年11月,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達到374億美元,創下新的紀錄。另一方面,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已替代美國成為歐盟的最大貿易夥伴。中國在進出口貿易方面的影響力可謂與日俱增。
在疫情衝擊下,外貿連續6個月正增長,成績來之不易。而這似乎也是中國應對當前中美貿易的一種態度。無論美國如何出牌,「持續擴大開放」、「合作共贏」將始終是中國交出的答案。
貝魯特港爆炸:壓垮「失敗國家」的最後一根稻草
一場巨大的意外,將全世界的目光短暫地聚集到了這個地中海東岸小國。
8月4日傍晚6時左右,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口發生大爆炸,致至少220人死亡,超過6500人受傷,30萬人無家可歸。爆炸與2014年起存放在港內倉庫裡無人看管的2750噸硝酸銨有關。據報導,六年間黎巴嫩海關人員多次致信法官,要求解決這批硝酸銨,但都未得到回應,直到此次大爆炸發生。
(圖說:爆炸發生後,一名傷者被抬著離開。圖/AP)
爆炸發生後,憤怒的黎巴嫩人要求政府調查真相、嚴懲政府瀆職。呼籲政府下臺的抗議最終演變成大規模示威。迫於輿論壓力,上任僅半年的黎巴嫩政府宣布解散內閣;一年前才下臺的前總理哈裡裡在10月下旬的議會投票中獲勝,被總統授權組建新內閣。但由於黎巴嫩政壇宗派勢力錯綜複雜,直到現在,哈裡裡組閣仍未完成。爆炸原因也仍未明確。
黎巴嫩在爆炸之前,已經處於新冠疫情、政治動蕩和經濟危機的三重夾擊之中。去年十月,大量民眾走上街頭抗議國內落後的基礎設施、水電短缺和生活水平下降。抗議使得時任內閣「大換血」,但今年以來,黎經濟依然「自由落體」式下落,黎鎊暴跌,物價上漲80%,貧困率升至50%以上。
此外,法國總統馬克龍成為爆炸後第一位走近貝魯特港廢墟的外國領導人,他不僅與貝魯特市民親密互動,還承諾給予直接援助,並呼籲黎巴嫩建立全新政治體制。由於法國歷史上曾託管黎巴嫩,馬克龍的舉動一度引發了國際社會有關「後殖民主義幹預」的討論。
(圖說:大爆炸後的貝魯特港。圖/Getty Images)
大爆炸引發了國際社會對黎巴嫩社會治理失敗的廣泛討論。分析人士認為,深陷宗派主義的黎巴嫩政府,除非有「革命性」的政黨上臺推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否則很難有真正的變革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