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階段,「星期零」將沿著技術和品牌兩方面進行布局,讓人造肉更像「肉」,並不斷升級口感、降低成本、拓展品類;另外,也要讓人造肉不止是「肉」,突出健康、環保等標籤,持續輸出品牌價值。
作者 | 劉丹
3月12日,「星期零」STARFILED宣布完成數千萬元融資,投資方為愉悅資本、經緯中國、以及美國知名植物基投資機構New Crop Capital。
星期零STARFIELD(以下簡稱「星期零」)成立於2019年8月,是一家集科研、生產、供應、服務於一體的人造肉解決方案企業。基於此前經營「青苔行星」植物未來餐廳的經驗還有年輕消費者對店中人造肉菜品的積極反饋,團隊向上遊延伸,用一年的時間完成了人造肉技術從實驗室到工廠的應用,以及從工廠到餐桌的市場化探索。
2019年9月,「星期零」推出1.0版本人造肉,通過提取植物蛋白以及香精香料模擬牛肉口感,製作植物基肉丸、肉碎。12月,「星期零」又推出2.0版本人造肉,去除香精,主打天然植物蛋白風味。目前「星期零」的主要客戶來自B端線下餐廳,接下來的主要發力方向是與消費品牌在營銷、產品等層面進行合作。
本輪融資中,愉悅資本看重的是「星期零」的品牌價值,創始及執行合伙人劉二海認為,「星期零」的人造肉建立在紮實的研發基礎上,「運用創新的技術,以更高質量的食物改善中國人的餐桌結構」;經緯中國更關注「星期零」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產品迭代速度;NCC此前投資過Beyond Meat和全球30多家替代性蛋白質企業,「星期零」是其在中國的第一筆投資。
對於已經邁出第一步的「星期零」來說,一切還只是開始。無論是企業還是市場,都需要更長的時間去驗證和接受人造肉的到來。下一階段,「星期零」將沿著技術和品牌兩方面進行布局,讓人造肉更像「肉」,並不斷升級口感、降低成本、拓展品類;另外,也要讓人造肉不止是「肉」,突出健康、環保等標籤,持續輸出品牌價值。
「星期零」創始人Kiki認為,人造肉不僅是科研產品,也是一種可持續的生活方式,「我們告訴大家可以通過吃人造肉為社會和環境做貢獻,這比只去說我們的產品多麼像牛肉或者豬肉更有意義。」
01|從實驗室到工廠:整合技術與供應鏈
創辦「星期零」前,「青苔行星」植物未來餐廳是Kiki團隊觀察內地人造肉市場需求的試驗點。
Kiki早就注意到,Beyond Meat等人造肉企業獲得了比爾·蓋茨的投資。當時內地還沒有引進人造肉的餐廳,傳統「素肉」以大豆蛋白為主要原料,通過大量的香精調味掩蓋豆腥味、模擬肉香,很難滿足客人對口味和健康的需求。與此同時,市面上的素食餐廳主要服務於年紀偏大、有相關宗教信仰的顧客。
「人造肉」不同於「素肉」以及「吃素」的概念,想要把人造肉引進內地,首先需要測試和教育市場。2018年10月,Kiki團隊在深圳開出「青苔行星」,店內試用人造肉製成的漢堡成為點單率最高,營收佔比最大的菜品,為餐廳貢獻了超過60%的營收。
這給了團隊進入人造肉行業的信心。更大的趨勢在於國內外資本和企業對人造肉的關注:2019年5月,Beyond Meat的上市讓人造肉成為全球風潮。幾乎是在Kiki團隊著手進入人造肉行業的同一時期,香港的人造肉品牌Omnipork通過淘寶造物節亮相內地市場,國產人造肉品牌「珍肉」也在去年中秋節與雙塔食品聯合推出了人造肉月餅。
技術是「星期零」的核心競爭力所在。當時的「青苔行星」是國內為數不多的能夠品嘗到人造肉的餐廳,得到了相關領域企業、研究人員和投資機構的關注。利用這一層便利條件,Kiki團隊和來自北京工商大學、江南大學、及深圳大學建立了研發合作夥伴關係,這些院校都是在國內替代肉研究領域處於領先地位的學術機構。
合作高校長期以來都在進行植物風味、植物脂肪等方面的研究,已經沉澱出很多科研成果。目前技術相對成熟的「人造肉」是通過分子感官技術對肉的風味、口感和脂肪等方面進行分析,通過提取植物組織蛋白模擬相對應的口感,也被稱作植物肉,「星期零」生產的人造肉就屬於這一種。此外,由動物細胞培養製成的「培育肉」還處在初期階段。
「星期零」首款產品的研發和生產耗時超過一年,難點主要在於將科研成果從實驗室帶到工廠再推向餐桌,以商業力量推動技術的應用。
實驗室研究成果需要經過反覆測試和調整才能應用和量產,這要求生產線的高度配合,但國內的相關供應鏈並不成熟。大部分代工廠只能提供混合、攪拌、包裝等基礎服務,很多設備也加工肉製品,這相當於對強調零動物成分的人造肉生產造成汙染。大型機器的耗電量也大,很少有代工廠願意為了測試十幾公斤、甚至幾公斤的樣品而啟用設備。
長期來看,建立自己的工廠是人造肉企業的必然選擇。現有的素肉生產設備不能滿足人造肉的溫度及參數等各方面要求,伴隨著產品和技術迭代,企業必須去專門訂購核心設備和大型機器。因此,江蘇鴻昶食品的加入構成了「星期零」供應鏈上最重要的一環。這家老牌素食生產商有成熟的生產線,並且願意全力配合產品打樣。
根據聯合創始人Vivian的介紹,「星期零」是目前國內唯一擁有自主研發能力和生產基地的人造肉企業,現在旗下有5條人造肉生產線,年產量達到2萬噸。
2019年9月,「星期零」推出首款商用人造肉產品,年底又升級了人造肉2.0技術,去掉了前一版產品中添加的香精香料,完全通過植物中的風味分子複合形成肉的香氣,主要產品為肉糜和肉丸,口味上接近牛肉。短期來看,「肉」仍是「星期零」的主要參照系。開發豬肉、雞肉等風味的產品,以及實現從肉碎到肉塊的形態變化,都需要繼續在研發上投入。
科研成本限制了生產和銷售規模,Vivian認為,「消費者購買成本哪怕有細微的降低,巨大的潛在需求都將逐步得到釋放。」儘管成本已經有所降低,但人造肉價格仍高於普通豬肉,什麼時候能比普通豬肉更便宜還不明朗。
02|從工廠到餐桌:做品牌,拓品類
目前「星期零」的主要客戶來自線下餐飲業,受疫情影響,今年2月、3月與相關客戶的合作基本停擺。近期,「星期零」發起了「聯盟餐企戰疫計劃」,攜手餐飲企業推出「安心吃肉」外賣,免費向合作品牌提供植物肉原料。
此外,為了配合3月12日的植樹節,「星期零」發起 「無肉植樹節」,向合作品牌花廚、時時樂、紅荔村,以及新元素等多家餐廳捐贈萬份植物肉。
現階段,在肉類供應充足、而人造肉相對價格更高的情況下,「星期零」的產品很難直接面向C端市場。Kiki不想把人造肉的價值局限於肉的替代品,隨著植物基零食、半成品菜等產品開發,「星期零」就能進入超市等銷售渠道。「中國的肉類市場有5萬億規模,人造肉哪怕只佔到1%也會非常可觀。而且人造肉只是一個切口,植物基能做的產品很多。」
「星期零」的目標不止是做人造肉食材供應商。根據Vivian的介紹,提升科研實力和品牌勢能是「星期零」並行的兩條線。「我們想要滿足市場對健康、環保的需求,人造肉和植物基產品不僅是食物,也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創立「青苔行星」和「星期零」前,Kiki曾做過品牌諮詢和知識付費的創業項目,積累了一定的營銷資源。「青苔行星」開業後,團隊就曾通過公眾號推文、門店設計、無紙化服務,以及推出多國素食菜品等方法,在線上線下與新一代「彈性素食主義者」對話。
「星期零」的科研和努力方向是儘量還原肉的口感與形態,很難立刻在C端消費者當中獲得回應。同「青苔行星」的推廣策略相似,落到「星期零」的品牌建設,重要的不是強調 「人造肉」,而是通過產品傳遞可持續的生活方式,以及關注健康、環保的價值觀。
B端品牌商家已經對此表現出更多興趣,他們更在意新概念,也就是人造肉對應的健康、環保,先鋒食材等標籤。第一款人造肉產品推出後,「星期零」很快與Burger、Baia Burger Concept等深圳餐飲品牌達成合作。
2019年11月,「星期零」又與茶飲品牌「奈雪的茶」聯合推出了STARFIELD-未來漢堡、STARFIELD-綠星漢堡和墨西哥卷三款人造肉料理。
12月月底,「星期零」還聯合眾多合作餐飲品牌發起國內首個以人造肉為主食的展會「未來停泊站」品牌嘉年華活動。
與品牌的合作能幫助「星期零」建立市場認知,觸達更多消費者。以與「奈雪的茶」的合作為例,「奈雪80%以上都是女性用戶,她們希望自己能變成更好的人,需要更美好的生活方式。」Kiki認為,在經歷疫情、澳洲大火,以及近年來頻繁出現的氣候和環境問題後,更多人的健康和環保意識被喚起。有許多品牌年前在觀望,現在已經明確了合作意願。
「星期零」也要更積極地進入聯名產品的研發和生產階段。目前,「星期零」已經確定將與粽子品牌「諸老大」聯合推出人造肉粽子。接下來,「星期零」希望與線上線下更多零售品牌拓展全渠道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