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歌是我國著名導演,先後為國內外觀眾呈現了多部優質作品,其對電影是執著的,成績也是有目共睹的,他為我國電影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自新世紀以來,陳凱歌導演的上乘作品是越來越少,而其中尤以近年導演的電影《妖貓傳》為劣,甚至直接顛覆了我們的三觀。
陳凱歌父親陳懷皚老先生,臨終前曾遺言他,孩子,你千萬不能忘記歷史啊。但是我們的陳大導演顯然是辜負了父親,將歷史忘得乾淨,忘得徹底。我們就以《妖貓傳》來說說。
在我們的認知範疇內,《妖貓傳》是屬於頭部內容的。可是這麼一部大製作,就解構其內容而言,卻是實實在在的文化糟粕,其內容極為不正。
如何不正呢?概括起來有三點,一是藝路不正,也可以說是藝路不精;二是三觀不正,也可以說是三觀不端;三是心術不正,這個就不用解釋了。
《妖貓傳》簡介說,電影講述了晚唐(實則中唐)時期,金吾衛陳雲樵府中遭妖貓入侵,長安城籠罩在詭異氛圍中,詩人白樂天奉命(奉誰的命)調查此事,結識了僧人空海,兩人抽絲剝繭步步深入,逐漸還原了一段震驚世人的歷史真相。
注意,其說電影的一個目的在於還原歷史「真相」,可結果又是如何呢?
結果是,電影非但沒有成功還原歷史真相,而且是胡編亂造,有意顛倒是非,歪曲史實,向我們撒下彌天大謊,告訴我們的是一個個千瘡百孔的假象。
用電影的對白,與其說李隆基是「真正的幻術大師」,不如說陳凱歌才是「真正」的幻術大師。只不過這個大師過於自信了,在電影中留下了太多的馬腳,還以為觀眾不會發覺。
誠然,陳凱歌是有些「幻術」手段的,中他幻術還給他喝彩的觀眾不會少,正如劇中賣瓜的老翁(丹龍、惠果大師)與極力喝彩的吃瓜群眾一樣。否則又何以解釋,這部電影能夠矇混過關,順利通過發審部門的審核,且丟人丟到國外去呢。
陳凱歌通過編織精美的電影畫面,表面意在展現盛唐氣象,讓觀眾親近歷史,走進歷史深處,激起人們對大唐盛世的嚮往,增加人們對故國既往成就的認同,增強民族自豪感。實則是欲蓋彌彰,亂點鴛鴦譜,通過幻術虛構事實,曲解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愚弄觀眾,玷汙觀眾審美,欺騙每一位走進影院的觀眾,達到其一家人盆滿缽滿的真實目的。
讓我們來見識見識陳凱歌的幻術手段。
一隻貓的生死悖論
先來說電影中的一號主人公,這隻值得陳凱歌為其單獨立傳,並作為電影片名的妖貓。
這只會講人話的貓是從一開場就出現的(應是白龍,三重一輕的步伐是其顯著特徵),但當我們看完整部影片,卻發現有不對之處。這隻貓在未變為貓妖之前,是李隆基的寵愛(黃鶴說,虎給皇上,花給娘娘。皇上說,我只愛這隻貓),馬嵬驛事變中它獨活,並陪葬楊玉環。楊氏被埋後,白龍、丹龍逃出追殺去救被活埋的貴妃,當白龍發現貴妃肉身開始腐爛時,他不忍心殺死它,並表現出捨生取義的大無畏,以自己的肉身作生肉,換取楊氏肉身的繼續潰爛,並將自己的靈魂借生於此貓身。
這一事件當發生在楊貴妃下葬後不久。
但在在陳雲樵家,空海、白樂天與春琴(被妖貓附身)三者過招的那場戲中,妖貓卻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她就是李隆基寵愛的那隻貓,因為馬嵬驛事變,李隆基下令活埋它,陳玄禮執行活埋,因此種下了仇恨。在去陳家復仇時,不料吃了陳家有毒的魚,死在了陳家的桌底下。它的一點冤魂不散,因此出來作亂。
這就奇怪了,李隆基寵愛的那隻貓,它的肉身不是在貴妃身體開始腐爛時(馬嵬驛事變後幾日)被白龍佔據了嗎?它的真身又何以有機會出現在陳家並死在陳家,而且最終由白樂天和空海在桌底下發現貓皮,並親手火化它呢?
按理說,它是連死的機會都沒有的,如果它真的死在了陳家,那麼白龍的靈魂又將如何寄身呢?如果白龍的靈魂無處寄生,又如何實現其雄心勃勃的復仇大計呢?難道有好幾隻貓?如果僅就一隻貓,若其不死又何以變為妖貓呢?若真死了,後續那一幕幕「精彩」的復仇表演,又將何以演下去呢。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悖論。如果說一件事情的發生,它的前提條件都是不成立的(比如電影中的妖貓,其真實存在否?),而我們卻在這件事情上爭論不休,那實在是有些滑稽的。讓我們暫且發揮一下娛樂精神,妖貓真實存在與否暫且不論,反正《妖貓傳》是真實存在的,笑~我們繼續。
精神錯亂的白樂天
劇中,讓人難以接受的是「白樂天」這個人設。一個假的白居易,讓陳大師抹黑得不成樣子的白居易。
如在天子藏書樓上演的那出戲中,陳大師假借白居易之口,讓他興奮而高亢地告訴我們:「所有了不起的帝王,都想開疆闢土,威震四方,玄宗也不例外。但是在我眼裡,這都不是真正的李隆基,只有敢於拿一朝盛世去換一個能和他比翼齊飛的女人,那才是李隆基。」 諸位,這還是我們熟悉的白居易嗎?歷史上的白居易,會精神錯亂到此種地步,給我們輸出這樣的一種價值觀嗎?絕不會。
白居易之所以能為後人銘記,能令唐宣宗發出「一度思卿一愴然」 的悲鳴,不僅僅是因為他有才情,詩寫得極好,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為官時敢於針砭時弊,仗義執言,以期「施於有政」,兼濟天下;而獨善其身時他心裡念念的,始終是民眾的疾苦與世事的飄零。「牛困人飢日已高」,「可憐身上衣正單」,「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這是一顆多麼玲瓏剔透的赤子心啊。
在文學成就方面,他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的主張,對於詩歌的功用,始終著力於其是否能補察時政,正如他所言,「美刺之詩不稽政,則補察之義廢矣」。
這樣的白居易,他會說出「拿一朝盛世換一個美人」這樣的混帳話嗎?白居易絕不會,但陳大導演他會。
就如《長恨歌》,這明明是一首政治諷喻詩,但陳大師卻偏偏要來改變我們的既有認知,要引領我們走向「這就是愛情詩」的認識軌跡。他先通過空海之口指出,《長恨歌》寫的就是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這還不夠,又用白居易自己的話來回扣這就是愛情故事的主題,「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他愛楊玉環,他知道大唐有了楊玉環,才有了魂」。
還不夠,他就開始亂點鴛鴦譜,杜撰阿布仲麻呂與楊玉環之間的一段愛情「往事」,並通過阿布之口強調,「她是大唐驕傲的象徵」;「強盛時,她是帝國的象徵;危難時,大唐將不再需要她」;「在馬嵬驛,她因此渴望擁抱所有的愛」;「她知道,當死亡來臨時,她再也聽不到愛的表白了」……並最終以阿布日記所記述的「事實」來告訴我們,那是一段震驚世人的歷史真相,此日記在形式上即為書證也為物證。
陳凱歌,他這是要幹什麼。
其實,他是為了服務好觀眾的「荷爾蒙」,為了強化故事的對比與衝突,不惜曲解事實,用於凸顯當愛情面對生死抉擇時,作為男人的李隆基的惺惺作態,假仁假義,以及作為女人的楊玉環對待愛情的堅貞不屈,大義凌然,以達到「貴妃是永遠的貴妃」這樣的認知效果。
而歷史上真實的白居易,他通過《長恨歌》想告訴我們的則是,《長恨歌》不過是以李、楊的故事為創作題材而已,詩裡確有關於愛情的成分,但《長恨歌》真正要想表達的恨,是恨你李隆基只顧美色、不顧蒼生,致使一朝盛世隕落、殘敗,令天下百姓十死其七。你李隆基越是寵愛楊玉環,越是不分場合、不分日夜地思念楊玉環,就越加重此綿綿無絕期的恨。
詩的第一句即詩眼,採用假借筆法,已經明白地告訴我們奧秘所在——「漢皇重色」,正因為你李隆基重色,才有了楊玉環「姊妹弟兄皆列土」,正因為你李隆基重色,直至「漁陽鼙鼓動地來」才驚慌失措,落荒而逃,正由於你李隆基重色,遂令天下百姓「不重生男重生女」。而你李隆基呢,卻是「從此君王不早朝」。
這樣的諷刺,這樣的恨,是深入骨髓的恨吶。這樣一個明辨是非的白居易,他會讚譽「拿一朝盛世換一個美人」的唐玄宗,並認為這樣做的李隆基才是真正的李隆基?!逗我們玩呢吧。
被惡意篡改的歷史
如果說陳凱歌曲解白居易、《長恨歌》還不算什麼,那麼他肆無忌憚地篡改歷史事實,卻是令人匪夷所思。
為了劇情發展需要,陳凱歌故意篡改的事實有以下幾處:一是關於李白作《清平調》的寫作時間。二是關於極樂之宴及唐玄宗散發擊鼓迎接安祿山之事有無的問題。三是關於阿布仲麻呂最終未能回歸日本的真實原因。四是關於那反覆出現的三十年。
影片告訴我們,極樂之宴為天寶十五載春舉行(公元756年)。在此宴會上,玄宗要求李白為貴妃寫詩,即《清平調詞三首》。而事實上,李白作《清平調》是在其「翰林」任上,實際寫成的時間應是天寶二年或天寶三載,即公元743年或公元744年。這與影片說是在極樂之宴上即興完成的,其前後相差十餘年。
第二,如果真有天寶十五載春的極樂之宴(存疑,也就是沒有),那也絕不可能發生玄宗散發擊鼓迎接安祿山之事,這個純系偽造。因為安祿山最後一次入朝覲見玄宗的時間是在天寶十三載(公元754年),而後在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安祿山即以「清君側,殺楊國忠」的名義率軍起亂,天寶十四載十二月,叛軍即已攻克東都洛陽。隨後安氏也在洛陽稱帝,建號大燕。
可影片卻告訴我們說,在極樂之宴、玄宗散發擊鼓迎接安氏十日後,安祿山反,安史之亂爆發。這不僅與史實嚴重相悖,且確定無疑屬於瞎編亂造。
第三,阿布仲麻呂返回長安的原因,並不是白玲親口述說的那樣,是因為阿布愛慕楊玉環,放心不下其生死不肯離去,而是其乘坐的日本遣唐使船於海上遭遇風暴,被逼無奈返航。而陳大師為了劇情好看,在阿布與楊玉環之間,又硬生生設計了一出狗血愛情戲。
這些都還不算什麼。在劇中,被篡改的最嚴重的則是第四點,即那反覆出現的「三十年」。
首次出現這個三十年,是白樂天說李白的。白樂天負氣地說,「李白不過是早生了三十年,沾了些開元盛世的仙氣」(李白生於公元701 年,離白居易當校書郎、唐德宗被妖貓「虐死」的公元805年已過去百年之久,何來的早生三十年之說)。接著,當春琴假「揭秘」李白寫完《清平調》扔筆之後才見到的楊玉環時,白樂天再次提及,「你說的那是三十年前的舊事」。接著,是空海對白樂天說,「三十年過去了,仍然心系貴妃的只有你」。接著,是白玲向空海和白樂天回憶,三十年過去了,我仍清楚地記得日記的第一句,「我是一個無情的人」。接著,就在大屏幕上直接打出了「三十年前」幾個大字,且持續數秒。再接著,是妖貓即白龍對著白樂天和空海哭訴,「我守了她整整三十年」。
影片向我們介紹說,空海與白樂天首次相遇的時間是在貞元二十一年正月(即公元805年),那麼有他倆同時參與,且發生在三十年前的事件,時間上應是公元775年前後。而此時,白居易出生才三年(公元772年生),空海出生才一年(公元774年生),其所指的安史之亂、馬嵬驛事變並不是發生在公元775年,而是發生在公元755年和公元756年,其前後相差二十年。
但電影中這麼多人,眾口一詞地認定那是發生在三十年前的事,想表達什麼呢?陳大師為什麼要向我們偽造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呢。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為了使事件與白居易、空海這兩大主角的出生年齡契合,另一個目的是為了順利推出陳雲樵這號人物,同時達到順手栽贓陳玄禮家的目的。
無辜躺槍的陳家
整部影片以陳玄禮、陳雲樵家各種事件串起。
總共2個小時的電影,其第一個小時,大多數場景是在陳家、宮中、胡玉樓這三個地點的不斷切換中完成的,由陳雲樵攜妻春琴來引發話題。而後一個小時,主要由極樂之宴、馬嵬驛及貴妃墓地這三個場景組成,由阿布的回憶、陳玄禮馬嵬驛叛變、楊貴妃被埋、白龍控訴等來牽引話題。
其中,春琴被妖貓附身,陳雲樵與春琴的魚水之歡,陳雲樵的愛逛妓院與出手闊綽,陳雲樵同事們的愛當眾調情;妖貓附身陳雲樵姘頭麗香並試圖毒害陳雲樵,妖貓攻擊陳雲樵,妖貓作亂陳家並大開殺戒;陳雲樵的膽小與懦弱,陳雲樵的殺妻與不負責任,到最後陳雲樵被虐瘋了。
陳雲樵瘋了也無所謂,可以接著拿他爹陳玄禮開涮,陳玄禮的逼宮與背叛,陳玄禮的要挾與驗屍,陳玄禮的下跪等等。所有這些情節的設置,都極大地豐富了電影的內容,如果剔除這些內容,電影不好看了不說,其實就是無法組成完整的電影了。
前文說過,陳凱歌之所以要篡改歷史,偽造歷史,其動機之一就是為了推出陳雲樵這個人物,使之與馬嵬驛事變和陳玄禮建立關聯,以增加妖貓復仇的合理性——「陳雲樵,欠債總是要還的」,用以增添電影的賣點。只有將陳家的事引入影片,電影才更加精彩,更香豔,才可以有更適當的理由向我們證實,讓我們相信,這部電影就是在還原歷史「真相」。
殊不知,「作惡」的陳凱歌就一睜眼瞎,歷史事實就在那兒擺著,是你想篡改就能改的嗎?歷史人物就在史書裡,其血液還在其後代的身上流淌著,是你想誣陷就誣陷的成的嗎?電影通過白樂天及春琴告訴我們,陳家三代世襲金吾衛,陳雲樵為陳玄禮的兒子,陳玄禮不僅逼死了楊玉環,且親手活埋了集玄宗萬千寵愛於一身的那隻貓。但是諸位請注意,這裡提到的這些關於陳家的真真假假事,有些是有待商榷的,而與陳雲樵相關的所有情節,其實都系偽造的,陳家是無辜躺槍。
史載,陳玄禮初為果毅都尉,景龍四年(公元710年,其20歲左右)以助玄宗除韋後、安樂公主有功,成為玄宗嫡系,後晉升為龍武大將軍,一生守衛玄宗,忠心耿耿五十載。至德二載(公元757年),陳玄禮隨玄宗自蜀返京,獲封國公,上元元年八月(公元760年)致仕(70歲致仕),旋即病死。
根據這一歷史脈絡,馬嵬驛事變中(公元756年),陳玄禮已過 65歲,至唐德宗死的公元805年又過去了50年,若其真有陳雲樵這號兒子,且其仍健在的話,按照歷史年輪斷代法推測(28年正負4年),陳雲樵起碼已近80歲了,他怎麼可能會像電影所表現的那樣,整天縱情酒色,不僅與春琴水乳交融,還在胡玉樓大肆揮霍,不停沾花惹草,且發瘋後還能上樹呢。
正常邏輯說不通,角色又太重要,必須有,那怎麼辦好呢?沒有其他解決辦法了,那就篡改歷史吧,只要能偽造出一個年富力強的陳雲樵來,同時採用模糊時間概念的手法,不就可以達到電影想要的目的了嗎。
這就是陳凱歌的手段。為了劇情需要,對真實歷史人物及其後代,他是可以隨意塑造的,也是敢於隨意捏造的。只要不滿足情節需要,那就推翻歷史事實,為他書寫新的「歷史」。
電影中,陳凱歌不僅刻意縮短了真實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而且對歷史人物,他也敢於妄下定論。如他借白樂天和空海之口說,陳玄禮所率領的拱衛唐玄宗入蜀的禁軍即為叛軍,「叛軍已經殺了楊家兄妹,如果再交出楊玉環,或者楊玉環自殺,已經失去皇帝權威的李隆基,自己只能是死路一條」,「如果她隨阿布離開,叛軍一旦察覺,皇帝本人還是死路一條」。又通過白樂天之口直接告訴我們,陳玄禮就是「馬嵬驛事變的主謀」。
這樣的栽贓,這樣的誣陷,為的什麼?
有關陳玄禮,新舊唐書、《資治通鑑》等均有記載,史學界的研究也多有涉及,如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胡澱威《馬嵬驛事件的真象》,蒙曼《唐玄宗朝北衙禁軍準內廷體制的形成及其影響》、《蒙曼說唐》等,已經為我們基本還原了較為真實的陳玄禮,哪能像你陳凱歌這般武斷,說你是主謀就是主謀,說你是叛軍就是叛軍呢?
更真實的陳玄禮,根據浙江地區族譜記載:陳玄禮系出潁川,為南北朝時陳國皇族後裔,是陳宣帝曇頊六世孫。陳被隋滅,隋為唐亡,陳宣帝子義陽王陳叔達心懷家仇國恨,在隋煬帝昏庸無道,李淵父子在太原反隋中倒戈,助李淵奪得天下,後一路晉為唐朝宰相,是為唐元功臣。
玄武門之變前夕,李建成等屢次在李淵面前非議李世民,陳叔達向李淵進言,表達意見。玄武門事變後李世民得勢,陳叔達在李淵徵求其意見時,以對社稷功之多寡為評判標準,支持李世民上位。李世民登帝後,鑑於陳叔達此前的公論,反過來對陳氏家族庇護有加,實在自然不過,此史書亦有明載。陳叔達死後諡號為「忠」。
陳玄禮二十歲左右即為禁軍千騎營長,除了自身武功之外,若不為祖輩、家族的福澤所庇,也難以成其大功。而陳玄禮的一生,也堪是忠於大唐、忠心玄宗一生的真實寫照。馬嵬驛事變後,至玄宗入蜀,及至重返長安,陳玄禮始終相伴李隆基左右。唐玄宗雖因失楊氏痛苦不堪,但其並未加罪陳玄禮,不僅未加罪,且封其為蔡國公,直至其退休老死。
馬嵬驛事變後的第二年,即公元757年,杜甫任左拾遺,因觸怒唐肅宗被遣歸家,當時安史之亂尚未平定,杜甫一路見證了戰爭的慘烈,民生的凋敝,作《北徵》詩一首。其中有「桓桓陳將軍,仗鉞奮忠烈。微爾人盡非,於今國猶活」之句,說的是什麼意思呢。杜甫說,感謝你啊陳將軍,若不是你及時斬殺了楊國忠全族,不知道這個國家今天會淪落成什麼樣子,正是因為有了你及時的「仗鉞奮忠烈」,現在國家存活了下來。
可以說,陳玄禮是在歷史轉折的關鍵時期,作出過關鍵抉擇的人,其對歷史有大功。可在《妖貓傳》中,陳大師你卻假借他人之口,左一個叛軍,右一個主謀,把屎盆子勁往有功之人身上扣。《妖貓傳》母本小說《沙門空海·大唐鬼宴》,雲樵本姓劉,一個普通的基層金吾衛職員,何以在電影策劃中卻要將其附會至陳玄禮家,加罪於陳玄禮家族及其後裔,使陳氏一族蒙羞呢。
1200多年過去了,今天,陳玄禮的後代仍大批生活在浙江大地,綠谷深處。陳大導演,你全家姓陳,何以幹出損陳氏一族而豐自己一家之資的事呢。若得機會見著你,還真想問您一句,為何您的父親初姓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