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裡眼、順風耳,在古代是人們的美好想像和希望。如今,有了科學技術的強大支撐,這些已經變成現實。我市生態環境部門應用衛星遙感、無人機、自動監測、在線監控等高科技手段,編織出一張「巨網」,覆蓋整個環保體系,為守護碧水藍天助力。
形式多樣的監測手段,匯成了海量的監測數據。為了讓海量數據跑起來、用起來,我市的「智慧生態」作戰指揮中心大數據應用平臺應運而生。該平臺分兩期建設,目前已經完成數據基礎平臺搭建,超億條業務數據已接入平臺,接下來將接入外部物聯監測數據,為環境保護決策提供科學的數據支撐,實現從經驗決策向科學決策轉變。
匯聚整合環境相關7大類20多小類數據
「大數據應用平臺建設的初衷就是要實現大平臺、大整合、高共享。」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說,該局依託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信息化手段,建立惠州市「智慧生態」作戰指揮中心大數據應用平臺,打破環保業務相關部門、企事業單位、公眾之間的數據和應用壁壘,提升海量數據的採集、存儲、管理分析能力,實現生態環境信息資源整合互聯和數據開放共享,充分挖掘數據價值,實現現狀分析及趨勢分析,推動監測與監管業務聯動。
記者了解到,該局充分運用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先進理念和技術,完善了標準規範、安全保障和運行維護體系,基於統一基礎支撐雲平臺,依託生態環境監測網,建設生態環境信息資源「一中心」、環境數據預警監控「一平臺」、生態環境全景服務「一張圖」,全面提升生態環境保護信息管理水平。
其中,大數據基礎平臺主要是為存儲的數據提供統一支撐,提供各類異構海量數據的存儲能力;實現海量物聯監測數據的實時接入,滿足實時性要求;基於數據分析、計算引擎,提供高效的數據分析、計算能力;並為數據訪問服務提供充分的支撐,實現全市空間數據的規範管理,並實時監控大數據運行情況,全方位保障大數據平臺正常運行。
「目前已完成環境相關數據7大類20多小類的數據匯聚整合,為應用分析提供數據支撐。」該負責人告訴記者,建設平臺的目的就是全面實現生態環境數據體系資源融合、信息共享,縱向穿透至省、市、縣企業,橫向整合其他委辦、單位及網際網路數據,為建立生態文明數據體系奠定堅實基礎,滿足「生態惠州」應用體系的運行支撐。
匯聚整合數據實現生態環境綜合決策科學化
該負責人介紹,目前已建設完成環境預警監控平臺和水環境、大氣環境、固定源等應用管理系統。其中,環境預警監控平臺是基於汙染源和環境質量監測數據,充分挖掘數據價值,集中、直觀地展示惠州市汙染源排汙情況及監管情況,結合智能分析引擎,對汙染源進行全面實時監控,實現現狀分析及趨勢分析,對企業違法行為進行預警,為環境執法提供科學的數據支撐,提升精準執法能力,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提供重要支撐。
水環境管理系統主要是掌握水環境考核目標的完成情況,精準分析水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提前預警水環境考核目標的達標風險,是全面掌控「碧水保衛戰」戰況的全景平臺。大氣環境管理系統為決策與管理者提供基於現狀、預測和考核相關的統計數據展示、問題識別,以及為管控對象提供科學的支撐服務,能夠通過直觀、簡潔、生動的展示效果,讓決策者和管理人員迅速發現問題,準確識別原因,科學管理決策。
此外,固定源管理系統主要是為了構建固定源信息化監管技術體系,助力落實固定源排汙許可核心管理制度體系,實現固定源基礎信息的統一管理,為實現「一源一數」管理提供支撐;實現固定源產治排分析及監管預警分析,輔助證後精細化監管;實現固定源信息結構化管理,輔助監管人員隨時隨地便捷高效獲取固定源信息;實現對重點監管信息的直觀總覽,環境管理人員一目了然獲取固定源監管情況,輔助決策分析。
該負責人說,未來通過不間斷的數據匯聚整合,實現生態環境綜合決策科學化。將大數據作為支撐生態環境管理科學決策的重要手段,實現「用數據決策」。提高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科學化水平,提升環境保護參與經濟發展與宏觀調控的能力,實現生態環境監管精準化。充分運用大數據提高環境監管能力,助力簡政放權,健全事中事後監管機制,實現「用數據管理」。提高生態環境監管的主動性、準確性和有效性,避免「一刀切」執法。
同時,實現生態環境公共服務便民化。運用大數據創新政府服務理念和服務方式,實現「用數據服務」。利用大數據支撐信息公開、網上辦事和信息服務,保障公眾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
(惠州日報記者黃曉娜 通訊員惠環宣)
【來源:惠州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