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LinkedIn領英
年末,大家都開始做總結。
有多少人忙著衝業績,就有多少人感慨年初立下的flag都沒達成。
很多人就停在了感慨、遺憾這一步,很少人會去思考,為什麼自己達不成,為什麼有些人永遠都能「心想事成」?
多年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定目標,行動,實現目標,是個需要科學執行的流程,不是什麼天生自律,天生意志力強的問題。
如何才能「科學」和「正確"地達成?
把所有目標都落實在兩個字上——習慣。
本文由LinkedIn原創,作者小狼女,媒體編輯,商業觀察者,水瓶座,公眾號狼性成長(id:canamychan)。
「體系」思維
厚積才會薄發
2008年,英國自行車隊在我們的北京奧運會出盡風頭,攬下60%的獎牌。
要知道,1908年-2008年間,英國車手在奧運會僅獲得一枚金牌;自行車運動最大賽事「環法自行車賽」中,英國也從未得過獎牌。
什麼讓他們有了這樣的改變?
這得歸功於他們的教練Dave Brailsford——他上任以來做一件事,就是在隊員所做的每一件事上,尋求一點進步,哪怕是極細微的進步。
「把騎自行車的整個環節分解,然後把分解出的每個部分改進!組合起來,你會發現整體顯著提高。」
具體怎麼操作,自行車愛好者有興趣可以去看《掌控習慣》這本書的開篇,你會很受啟發:他們每天做的事,是在建立一套對的訓練體系。
他們成功的點,就在於體系思維。
什麼是體系思維?
成功和不成功的人,本質差別不是目標對不對,不是決心大不大,是背後的體系存在差異。
想達成某個目標,就要有體系思維,去看看你實現目標的路徑、運作項目的系統是否正確:
你想創業,你要關注的體系就是:產品創意的測評、培養人才的方案、營銷活動的策劃等。
你想體型體態好、上鏡漂亮,你的體系就是:適合的運動訓練、科學的飲食餐譜、作息習慣等。
最美好的結果姍姍來遲時,人們往往會在「厚積」階段放棄,等不到「薄發」時刻。
人們容易高估某個決定性時刻的重要性,也容易低估每天進行微小改進的價值。
想培養好習慣
遵循最小阻力原則
在體系上每天進步一點,就會沉澱出好的習慣,好習慣直接決定你的flag能否達成,我們該如何培養好習慣體系?
逃離誘惑,構建志在成功的環境
很多人認為改變習慣在於內心驅動力,但其實能調控環境才是關鍵。
有個初級保健醫生想改善醫院員工的飲食習慣——少喝蘇打水多喝水。
但她沒有去勸說任何人,也沒設置獎勵,只做了一件事:只放蘇打水的冰箱換成一半放水,另外在點餐檯附近多放了很多瓶裝水。
接下來三個月裡,醫院蘇打水銷量下降11.4%,瓶裝水上升25%。後來他們把方法用在其他食物上,起到同樣結果。
生活中很多時候避開誘惑往往比抗拒誘惑容易。這就像你滿桌子都是麵包餅乾,想不吃都難;手機放在最顯眼的位置,想不玩也難。
別高估自己的內心驅動力,沒幾個人天生意志力強,環境有的時候可能比原動力重要得多。
綁定喜好,讓你想培養的習慣更有吸引力
有位時間管理大咖曾經分享過,設定21天目標,一年18個周期,每個周期設定禮物。這是用了綁定喜好的方法。
綁定喜好給大腦編個程,按著這條公式走:
繼「日常習慣」後,做「目標習慣」,然後「獎賞習慣」。
舉個簡單的例子,假如你想建立每天早起十次卷腹的習慣:
日常習慣:起床喝一杯水
目標習慣:做十次卷腹
獎賞習慣:刷微博
可以這麼做:起床喝一杯水後,要做十次卷腹,然後可以刷微博半小時。
三明治的方法將目標習慣放在日常習慣和獎賞中間,讓你想培養的習慣更有吸引力。
兩分鐘設定習慣,讓第一步變成下意識
現代最偉大的舞者和編舞家,Twyla Tharp曾說,她的每一天都從一個儀式開始,五點半醒來,穿上練功服,戴上帽子,叫輛計程車,告訴司機去交叉路的健身館,然後鍛鍊2小時。
「我的儀式不是指健身訓練,而是叫計程車這個動作。它簡單,容易做,不需要動腦做。」
當你開始一個新習慣時,它用的時間不應超過兩分鐘,越容易做越好。
每晚睡前閱讀變成——每晚讀一頁。
做30分鐘瑜伽變成——拿出我的瑜伽墊。
跑3公裡變成——穿上我的跑鞋。
這是建立好習慣的第一步,一定要建立在最小阻力原則上,第一階段走好了,可以在繼續往下走第二、三、四階段。
一個習慣的開始階段,越是儀式化,你就越可能實現注意力高度集中。雖不能保證後面能立起來,但最起碼讓第一步動作變成下意識動作。
習慣追蹤
兩分鐘設定遺留下來的問題是,過程不能自動化。那如何讓過程自動化,天天保持好習慣?
國內越來越多人用手帳、效率手冊、21天打卡表,其實就是習慣追蹤的一種。
研究表明,追蹤減肥、戒菸、降血壓等目標進展的人,更有可能成功。
但要注意兩點:
第一、只要有可能,追蹤儘可能「自動化」。
現在大數據很發達,信用卡帳單會記錄你出去吃飯的頻率;運動手環會記錄你走了多少步、睡眠質量。
手動追蹤會增加我們的時間成本,所以你只需要手動追蹤最重要的1-2個習慣即可,最大化地規避追蹤過程中的阻力。
第二、切忌過分專注數字的變化,忘記了習慣追蹤的本意。
有人只關注體重秤的數字,關注每天要走1萬步,不惜吃減肥藥,忽略了我們減肥的目標是保持健康。體重數字之外,有很多軟性的東西還要衡量,比如皮膚、精神、睡眠質量。
習慣追蹤的本意是讓你看到自己進步,產生愉悅感,不是挫敗感。
你想成為哪類人
是培養對應習慣的關鍵
我們要用正確的方式去改變的習慣,但大把人知道了正確的方法還不能改變,為什麼呢?
因為掌控習慣除了方法要科學,我們還面臨不同個體「身份思維」上的差異。
一個喊「每天讀半小時書」的人,一定不如一個「想成為某領域專家」的人讀得走心。
一個喊著「要學吉他」,一定不如一個「想擁有自己音樂舞臺的人」勤奮練習。
你想成為誰才是影響習慣培養最有效的部分。試著用「身份改變」來調控你的習慣。
如何去做呢?我分解成兩個很簡單的步驟:
第一、決定你想成為哪類人。
分析下你的榜樣人物,看看他們有什麼特質。比如我曾分析過,很多我喜歡的企業家都是早起者,那我就決定成為一個早起者,開始研究適合自己的早起方法。
第二、用小贏證明給自己看。
早起者這個身份不是固定而是動態的,今天起不來不代表你就失敗了,但你堅持一天,你離這個身份就越近。
給自己設定早起小目標,比如21天為一個周期,做到早起18天就打個勾。每完成一個周期,你就越可以稱之為「早起者」,與此同時,早起的習慣也在根深蒂固。
你想成為哪種特質的人,搞清楚這個起心動念,挖出內心驅動力,比你直接複製別人的flag更實在。
成大事者不靠死堅持
靠的是對頭的習慣
為什麼我要把目標和習慣放在一起討論?
2019年8月,我到上海參加了某品牌的企業論壇,對話的是些連鎖企業CEO。
他們的談話點醒了我:一個人要想成功,光靠大而空的計劃沒有用,靠意志力也有限。想活得自己想要的樣子,不是靠死堅持,不是靠意志力,靠的是兩個字——習慣。
有個創業七年的朋友說,「2019年經濟很差,因為人懶,都以為能像以前那樣賺錢。2020年,當人們從夢中醒來,我們又將會面對新的一輪機遇,還有挑戰。」
挑戰面前,什麼樣的人能跳出來呢?
一定是有好習慣的人,從古到今,一直如此。
當你明白如何科學地培養一個個習慣時, 你會驚人地發現,心想事成是可以的,而且你收穫的結果是踏實的。
願大家今年想清楚自己想成為誰,再立下習慣目標,建立科學的體系,每天進步一點點,還是那句,心想,一定可以事成!
你成功地養成過哪些令你獲益匪淺的習慣?
我們的職商課進行到第二季,已經有超過1萬人上課了。
如果說職商課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在瞬息萬變的現代職場中,幫助百萬年輕職場人,找到破局的思路和進化的方向。
所以第二季課程,我們瞄準了中國職場人最薄弱的環節:個人品牌、溝通和人脈。
而第一節課會徹底顛覆你對個人品牌的認知:
這節課解決3個問題:為什麼個人品牌不是只頂尖的人才能有;你能影響什麼人,去哪找到他們;如何打造黃金案例,證明自己確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一期的導師是葉楠,他是我知道的職場人中,打造個人品牌最成功的人之一,現在他要逐一拆解自己打造個人品牌的方法論。
更重要的是,我們將個人品牌這個抽象的概念具象成幾個關鍵問題進行解答,並且用導師的實際經驗提煉成人人可操作的詳細步驟。
這堂課將幫你建立「將工作轉變為事業」的思維基礎,幫你在往後幾十年的職業生涯中走的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