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生命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它會停止

2020-12-25 騰訊網

美國女作家歐茨說,「卡夫卡是20世紀最佳作家之一」。

英國大詩人奧登說:「就作家與其所處的時代關係而論,當代能與但丁、莎士比亞和歌德相提並論的第一人,是卡夫卡。

卡夫卡的著作和他的名字一樣,在世界範圍內都廣為人知,但是在閱讀卡夫卡著作時,我們往往都忍不住揣測他的內心世界,對他有各種各樣的解讀。

卡夫卡與這個世界有著分歧,而這個世界對卡夫卡也存在著誤解。

在《尋找卡夫卡》一書中,以卡夫卡成長經歷為主線,貫穿了他的家庭環境、時代背景、成長曆程,在大量精美圖片的陪同下,走進卡夫卡的世界,更好地理解他,找到他。

01

一生未能與父親和解,與自己和解

1915年,一隻名叫格裡高爾的著名甲蟲出現在萊比錫的《白葉月刊》上,弗蘭茨 · 卡夫卡的著名小說《變形記》問世。

許多人通過《變形記》認識卡夫卡,而在《變形記》中也有卡夫卡自己的影子。與被父親嫌棄的甲蟲一樣,卡夫卡從小就隱匿於父權陰影之下。

1883年,卡夫卡出生於奧匈帝國統治下的波希米亞(今捷克)的布拉格,他的父母都是猶太人,母親出生於商人家庭,父親出身貧寒,白手起家,逐漸成為一名出色的生意人。

卡夫卡的父親是一個十分強勢偏執的大家長,兒時,他曾因半夜找水喝,不斷哭鬧,而被父親從床上拎起來,關在門外,晾在陽臺上。

在他著名的信件《致父親》中,卡夫卡曾這樣描述這件事:

自那以後,我當然聽話了,但這件事給我造成了心靈的傷害。以我的性格,我根本無法把要水喝這件事同極其可怕的被趕出去這件事聯繫在一起。許多年後,我一想到這個場面就備受煎熬,那個身材魁梧的人,我的父親,審判我的最後法庭,會幾乎毫無理由地走過來,把我從床上抱到門廊,而我在他眼裡就這樣無足輕重……

在卡夫卡眼中,父親是支配家庭及其成員命運的統治者,但他也意識到,父親並不想傷害家人,造成他們父子之間悲劇關係的主要原因是他們的世界距離太遠,而且無法互相理解。

他的父親是個實用主義者,一位小資本家,勤勞聰明也功利世俗。而卡夫卡更像一位理想主義者,敏感高尚且不切實際。

父親希望卡夫卡繼承家業,他曾違背卡夫卡意願,讓他在自己的工廠裡擔任合伙人,而卡夫卡憎恨工廠的工作,他真正喜歡的是寫作,他曾說:

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帶著紙筆和一盞燈待在一個寬敞的、閉門獨戶的地窖最裡面的一間裡。飯由人送來,放在離我這間最遠的、地窖的第一道門後。穿著睡衣,穿過地窖所有的房間去取飯將是我唯一的散步。然後我又回到我的桌旁,深思著細嚼慢咽,緊接著馬上又開始寫作。那樣我將寫出什麼樣的作品啊!我將會從怎樣的深處把它挖掘出來啊!

卡夫卡終其一生沒有與父親達成和解,也未能與自己達成和解。

與《變形記》裡的格裡高爾一樣,在寫作之外,卡夫卡是一名普通的辦公室職員。他在一家保險局工作了十幾年,一路升到了主任秘書職位,工作兢兢業業,認真程度超出了自己的職責範圍。

但在創作《變形記》的前一年,卡夫卡在給好友普福爾的信中這樣寫:

只有在我不去報到,可以安心地單獨幹自己的工作,辦公室的存在才是無罪的。屬於辦公室的六個小時如何折磨著我,你大概無法想像。我很內疚,辦公室有權要我付出代價。然而,這對我來說,就意味著要過一種可怕的雙重生活,大概只有瘋癲才是唯一的出路。

卡夫卡始終生活在這種巨大的反差與撕裂當中,這點在他的作品中也得到了體現,《變形記》展現的就是在那個物質主義盛行的時代,人被社會撕裂、擠壓變形的故事。

02

你所不知道的卡夫卡的另一面

卡夫卡並不僅是一個不喜歡辦公室工作,一心撲在寫作上的書呆子,事實上,他是一個興趣廣泛的人。他喜歡去電影院,饒有興趣地讀科技界的各類新聞;他喜歡旅行,在水面上認識新的國家;他是遊泳健將,在布拉格時,就很喜歡划船。

100年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和現在一樣備受推崇,卡夫卡也是一位養生愛好者,他幾乎不抽菸、不喝酒,甚至連咖啡也不碰,極度自律。

雖然卡夫卡是一個靦腆、不太自信的人,但相貌英俊、又愛好廣泛的卡夫卡感情經歷也很豐富。

菲利斯 · 鮑勃是柏林一位猶太商人的女兒,菲利斯自立又能幹,他們在朋友聚會上一見鍾情。卡夫卡曾先後兩次與她訂婚,又兩次取消了婚約。他常常跟菲利斯寫信,表達自己對婚姻的憂慮,他害怕婚姻會分散他對寫作的注意力,而寫作是他一生的使命。後來,卡夫卡以生病為由取消了第二次婚約。

卡夫卡生命中的第二個女人名叫尤麗葉 · 沃裡澤克,他在小鎮養病時認識她,尤麗葉是一個討人喜歡的善解人意的姑娘,卡夫卡也一度要與她步入婚姻的殿堂。然而這段感情因為父親的反對而終止,因為尤麗葉的父親只是一名猶太鞋匠。

與前兩位相比,卡夫卡與新聞記者米蓮娜 · 耶申斯卡的愛情更具戲劇性。1919年,米蓮娜與丈夫住在維也納時,主動向還不太出名的卡夫卡提出,要將他的小說翻譯成捷克語。就這樣,他們建立起工作關係,之後發展成為戀愛關係。

事實上,他們只見過兩次面,倆人的戀愛主要發生在數不勝數的書信往來之中,如今,卡夫卡寫給米蓮娜的信成了他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卡夫卡去世後,米蓮娜與丈夫離了婚,回到布拉格,積極參與文化與政治活動。1944年,48歲的米蓮娜死在拉文斯布呂克集中營。

最後一個點燃弗蘭茨 · 卡夫卡火苗的女人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多拉 · 迪亞曼特,1923年,卡夫卡在波羅的海附件療養時認識了她。與多拉的戀情讓弗蘭茨懂得了什麼才是真正完整的戀愛關係,為了她,卡夫卡離開布拉格,搬到柏林與她同住,即使生活清貧,也非常幸福。

他們還計劃搬到巴勒斯坦,夢想在那開一家餐館。遺憾的是,這個夢想未能實現,多拉陪著卡夫卡做完了所有的身體檢查。

1924年,在多拉的懷裡,卡夫卡與世長辭。

03

卡夫卡屬於每個時代

卡夫卡去世之前,曾多次囑咐他的密友馬克斯 · 布羅德在他死後把他所有未出版作品的手稿銷毀,但他朋友完全違背了他的要求,布羅德不僅出版了卡夫卡的小說,還出版了他的日記、信件和傳記,他以這種方式參與締造了卡夫卡今日在世界文壇的神話。

他生前只出版了短篇小說和短篇小說集,卡夫卡的名望主要歸功於逝世後才出版的三部小說:《審判》《失蹤的人》和《城堡》。在這幾部作品中,卡夫卡用大量篇幅準確描繪了不再理解世界的現代人身處其中的疏離感。

卡夫卡生活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動蕩不安、物質主義盛行的年代,他一生中絕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布拉格,而當時的布拉格正處在激烈的民族衝突與動蕩中,猶太主義、德國民族主義、玩世不恭的思想、人道主義等各種信念相互衝突。

「人的異化」是卡夫卡小說中常見的主題,《變形記》寫的就是人在現代社會中的異化,格裡高爾辛勤工作,努力養家,成為工作的機器,長期的高強度工作摧殘了工作者的身心健康,這是第一層異化。

變成甲蟲後,格裡高爾遭到了一家人的嫌棄,人們唯利是圖,對真情不屑一顧,個體的情感開始衰亡,社會使家庭與人倫都感到陌生,這是第二層異化。

今天,城市化、科技的高速發展加劇了這種異化,卡夫卡可以說是最早感受到時代的複雜和痛苦,並揭示了人類異化處境和現實的作家,他就像是一個時代的先知,洞察著21世紀人類正在塑造的文明。

捷克前總統瓦茨拉夫·克勞斯在《尋找卡夫卡》一書的序言中寫道:

卡夫卡筆下生活在絕望世界裡的人物,其實是在越來越難以理解的世界裡生活的現代人的真實寫照,就這方面而言,一戰過後,弗蘭茨卡夫卡就已經遠遠超過了跨出了自己深愛的布拉格和中歐的邊界,成了世界級的文學巨匠,直至今日還在影響我們時代的氛圍。

雖然卡夫卡筆下的世界充斥著無形的惡魔,它們摧毀著、撕扯著手無寸鐵的凡人,他所有的作品都敘述了對人與人之間神秘的誤解和偶然產生的責任的恐懼,但現實中的卡夫卡卻保留著一些難得的善意與柔軟。

他的女朋友多拉在一次採訪中說,卡夫卡住在柏林時,在公園裡遇到了一個哭泣的小女孩,得知小女孩弄丟了玩偶後,他馬上用輕鬆的口吻說:「你的娃娃去旅行了,我知道的,她給我寫了信。」

小女孩想看看那封信,卡夫卡便向她許諾,明天會把信交給他,為此,他寫了整整三個星期的信,就是為了讓小女孩相信,她的玩偶是真正愛她的,最後卡夫卡為玩偶安排了一場國外的婚禮,解釋她為什麼會消失。

全世界的卡夫卡研究者都在尋找那個小女孩和那些信件,也許此時此刻,在柏林的某個地方,一位老太太正微笑著回想起那位為他寫信的先生。

在她的記憶中,他是一個善良的人,一個屬於自己那個時代,也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人。

THE END

相關焦點

  • 卡夫卡的人生哲學——生命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它會停止
    主要作品有小說《審判》、《城堡》、《變形記》等,是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的奠基者。1、生命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它會停止。2、什麼是愛?這其實很簡單。凡是提高、充實、豐富我們生活的東西就是愛。通向一切高度和深度的東西就是愛。3、人們是永遠不可能坦白一切的。甚至往昔那些看上去似乎徹底坦白出來的事情,後來也顯示出還有根子留在內心深處。
  • 文學、少女與死亡:卡夫卡的生命三角
    他折磨少女,卻並不以此為樂,因為他也感受著同樣的不幸,就像「落水遇險的人那樣不顧一切地抱住碰到的漂浮物,那是因為他知道少女局有一種堪稱決定性的力量」。《卡夫卡與少女們》中文版的譯者管筱明在序言中寫道,「對於卡夫卡的文學創作,少女不僅是靈感,是素材,而且是力量。」卡夫卡死於生命中最後一位少女朵拉的懷抱裡,堪稱「死在遲來的浪漫精神之頂點」。
  • 荒誕的存在:卡夫卡、加繆和貝克特
    於是,試圖尋找生命的意義本身就顯得毫無意義了。可正是這樣自相矛盾的無意義狀態讓我們能夠更深入地閱讀卡夫卡的小說,諸如《審判》(The Trial,一種法律程序,可是整個過程卻毫無結果)和《變形記》。生活本身的毫無意義讓我們可以任意地賦予這些作品意義。例如,評論家們將格裡高·薩姆莎「變形」為蟑螂的行為看作一種反猶太主義的隱喻,也是對消滅「這一害蟲似的民族」的罪行的冷酷預測。
  • 卡夫卡與中國:無用的文學
    這是對象與手段的分離,在日記同一天的思考語境中,乃是面對惡與善的關係,似乎對於卡夫卡而言,「惡」這個對象的無用,會導致人無法認識惡在手段中的作用,或者相反,「善」在一定意義上是絕望,善是無用的,但並不能否認行善的重要性。與之相關的還有:「有目的,卻無路;我們稱之為路的,無非是躊躇。」
  • 童話之所以那麼美好,是因為它永遠也不會有結局
    童話之所以那麼美好,是因為它永遠也不會有結局一、 有時候真的很喜歡你、很想和你在一起,有時候又真的很累、很想放棄,可是你偶爾的溫柔總會讓我覺得:如果我自己放手了多可惜,所以,就為了一點不知道存在不存在的喜歡等了好久好久。
  • 卡夫卡: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正因為卡夫卡有不幸的童年,卡夫卡才創作轟動世界的作品。英國詩人奧登在《卡夫卡問題》一書中認為:「如果要舉出一個作家,他與我們同時代關係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亞、歌德與他們時代的關係,那麼卡夫卡是首先會想到的名字。
  • 《活出生命的意義》:我生命的意義,在於幫助他人找到生命的意義
    對於這個問題,有一個人是這樣回答的:「我生命的意義,在於幫助他人找到他們生命的意義。」這個人就是《活出生命的意義》的作者維克多E.弗蘭克爾,這句話也是他對自己一生的總結。《活出生命的意義》是弗蘭克爾的代表作,曾經感動千千萬萬的人,被評為「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十大圖書」之一。迄今為止,這本書銷售已達1200萬冊,被翻譯成24種語言。
  • 卡夫卡構築的內心地下城堡
    《卡夫卡短篇小說選》收錄了卡夫卡296篇作品,篇幅不一,有的長則十多頁,有的短則幾十個字,他的文學作品中表現的強烈的哲學意義,成功地在20世紀的德國文學史上建立了嶄新的審美觀念,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他的作品,讓現代人至今讀起來也會感覺到對於內心的挖掘,對藝術的感嘆。
  • 明日方舟:又一衛星回收,萊茵生命再添一員,卡夫卡終於來了
    按照常理來說今天會放出活動贈送五星幹員情報的,但自由鷹角好像又又又打破鷹學家們的猜測啦(好像頭上多了一點東西……)。沒錯,今天放出的幹員情報就是已經鋪墊很久的萊茵生命衛星,也在慶典中提及的卡夫卡幹員。誰還記得當初這個萊茵生命概念圖沒想到卡夫卡竟然是很少見的特種幹員。而且還是快速復活的法傷幹員。
  • 卡夫卡:從根本上我就是中國人,並且正在回家
    【第一道閱讀法則或第一誡就出現了:不要隨意地附會與延伸,閱讀卡夫卡的語詞與語句一定要停留在它的字面書寫上,此表面上的書寫紋理已經具有某種中國版畫的紋路。比如,這「若是」(w re)虛擬語氣的著重符號標記( )就表明了某種悖論,這到底是可能的還是不可能的呢?總是有著某種「好像」或「似乎」,而且此「好像」還不可消除。】
  • 讀書筆記:卡夫卡《變形記》(卡夫卡中短篇小說選)
    卡夫卡的小說,不管是異化還是擬人,荒誕無稽,都是最底層的小人物,在社會環境下,受盡壓迫,孤獨無助,惶惶不可終日,遭受壓迫而不敢反抗,也無力反抗,嚮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變形計》特別荒誕,荒誕到讀它的時候竟幾乎無法體會到它是荒誕的。
  • 專家:狗之所以愛主人,是因為它是「受虐狂」
    那狗狗為什麼會對主人愛得這麼深沉,甚至把生命都獻出來呢?美國動物科學學會(ASAS)的一項研究給了我們答案:狗對主人這麼好,是因為它們本身具有奴性!狗狗都是由狼經過幾千年的演變,而變成了今天的狗。而狼這個族群有著動物界中最森嚴的等級制度。
  • 解讀卡夫卡文學|卡夫卡筆下的「門」都有什麼含義?
    卡夫卡對於現代人的孤獨和恐懼描繪是非常深刻的,同時它的藝術表現形式又是相當荒誕的,比如說在他的代表作品《變形記》當中,主人公格雷高爾就在一天早晨突然變成了大型的甲殼蟲,由此它的整個人生就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 豬的生命意義是什麼?它被殺時會埋怨它父母嗎?
    豬的生命意義那當然是給人吃肉啦。豬生下來,它的意義就是吃的膘肥體壯,然後呢?就是上稱,被殺送上餐桌。豬活在這個世上,首先它是懶的,人叫懶豬,懶豬,就說它很懶。在豬的世界裡,它肯定是很樂觀的,因為不用辛苦的去覓食,卻有食物去吃,卻不知道,人是包藏禍心的,其最終目的就是吃它肉。野豬它是豬裡面的獨行俠,因為它是自由的,也是尊貴的。野豬它是自由的,它不需要人類來餵養,因為它是強者,它會覓食。
  • 卡夫卡影響了我們每個人,不僅僅是作家而已
    他在去世前的一兩年曾經寫過一篇小說《地洞》,小說的奇特的敘事者「我」是一個為自己精心營造了一個地洞的小動物,但這個小動物卻對自己的生存處境充滿了隱憂、警惕和恐懼,「即使從牆上掉下的一粒沙子,不弄清它的去向我也不能放心」,然而,「那種突如其來的意外遭遇從來就沒有少過」。這個地洞的處境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現代人處境的象徵性寫照,意味著生存在世界中,每個人都可能在劫難逃,它的寓意是深刻的。
  • 浩瀚宇宙中,如果沒有生命會是什麼樣子?沒有文明,又有什麼意義
    浩瀚的宇宙中,如果沒有生命,會是什麼樣子呢?死寂沉沉,漫無目的的星球飛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轉圈圈?星球與星球之間,不小心的碰撞,撞出慘烈的火花?難以想像,這樣的死寂,能有什麼意義?進一步說,即使有了生命,如果沒有文明,浩瀚的宇宙,縹緲天際,又有什麼意義呢?
  • 【趣味英語】星星之所以耀眼,是因為……
    星星之所以耀眼,是因為有一朵人們看不見的花。沙漠之所以美麗,是因為有一口藏在角落裡的井。 ——小王子 這些沙漠裡的小鎮—你知道它們為什麼會在那兒嗎? 【V】 [dɪˈzɝt] 拋棄;遺棄 eg: Poor farmers are deserting their parched fields and coming here to look for jobs.
  • 卡夫卡與杜甫:「文學之家」的預感與回憶
    也就是說,有證據顯示,在卡夫卡所讀到的杜甫及其詩歌中,真的包含了一個卡夫卡所發現的自己;從歷史記憶中的卡夫卡這一角度來理解卡夫卡與杜甫的關係,比王家新先生所感覺到的,即便不一定更加深刻,也將會增添一些觸摸過去事物的親近感。    讓我們從頭說起。正像如今關於卡夫卡的許多東西一樣,我們能夠知道這個關於卡夫卡與杜甫之間文學關係的事實,也要歸功於馬克斯·布羅德。
  • 假如時間停止:後果非常嚴重,生活一團糟,甚至有生命危險
    如果你有一個可以凍結時間的裝置,除了你之外都可以凍結,生活不會像你所期望的那樣進行下去:你無法入睡,也無法搶劫銀行,即使無人可以阻止你,同樣你不能在考試中作弊。相反地,你會失明,失去聽覺,也無法移動任何肌肉,時間靜止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大問題呢?
  • 個人成長教練把卡夫卡的99句格言寫成短文:讀懂它,也就讀懂生活
    1915年,卡夫卡的著名小說《變形記》問世。這一篇幅不長的作品,卻在世界文壇造成巨大的反響,連百年孤獨的作者馬爾克斯都曾經說過,有一次他躺在床上看《變形記》,看著看著忍不住激動地跳了起來。如今名聲大噪的卡夫卡,其實生前一直在孤獨中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