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卡夫卡的著名小說《變形記》問世。這一篇幅不長的作品,卻在世界文壇造成巨大的反響,連百年孤獨的作者馬爾克斯都曾經說過,有一次他躺在床上看《變形記》,看著看著忍不住激動地跳了起來。
如今名聲大噪的卡夫卡,其實生前一直在孤獨中徘徊。也正因如此,他更能了解那些「活著不容易」的感慨,到底是如何而發,為何而發。再加上他的文筆犀利、幽深,洞察人心,所以在閒暇之餘得以一讀,就會感覺如同劈開迷霧般,醍醐灌頂深有領悟。
而西班牙個人成長教練阿蘭珀西把卡夫卡的99句格言,寫成99篇引人深思的小短文,並匯集成《活著這麼簡單的事》一書。他把卡夫卡的智慧先精煉提取,再進行細細分析,目的就是為了「引導我們穿越日常生活煩惱的隧道,找到盡頭的光明」。
書中最讓我好奇的,是「堂吉訶德的悲哀,不是他的幻想,而是隨從桑丘」這句話。看過原著的都知道,桑丘對於堂吉訶德來說,可謂是忠心耿耿,說一不二,這樣難得的隨從,為什麼卡夫卡卻說他是堂吉訶德的悲哀呢?
在《活著這麼簡單的事》中,阿蘭珀西是這樣解釋的:因為在卡夫卡看來,桑丘一直都在試著阻礙堂吉訶德的夢想。說來,能夠寫出《變形記》的卡夫卡,腦海裡的天馬行空一點也不比堂吉訶德少,而他也清醒地察覺到,堂吉訶德的幻想可能有些荒誕,但桑丘每次都以愛教訓人的方式擊碎堂吉訶德全力實現理想的努力,其實更值得悲哀。對堂吉訶德而言,桑丘就是身邊悲觀消極的阻力,讓他離成功越來越遠。
這對於我們每個人也都有借鑑意義,畢竟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一開始希望總是渺茫而若隱若現的。如果覺得成功遙遙無期就放棄,或者因為勝算的機率很少就不去嘗試,那也就永遠不可能成功。而嘮嘮叨叨的桑丘,其實就相當於很多人身邊那些愛說喪氣話的存在,他們總是用所謂的「智慧」,如鐵錘般敲碎我們幻想的美好,讓我們逐漸提不起勇氣去放手一搏。而他們帶給我們的,也是滿滿的負能量。
書中充滿禪意哲思的,是這樣一個老故事:有個和尚被主持派去打掃院子,但是他發現,每次不管把院子打掃得多乾淨,風一吹,葉子就會再次掉下來。這件事讓他糾結了很久,他不知道自己是要再繼續打掃,還是直接就這樣算了。後來,這個和尚做出了一個決定,就是每次打掃的時候都在地上留下一片葉子,這樣一來,就不用再因為困惑糾結而浪費時間了。
這個故事其實很好地點醒了我們和「完美」的關係。完美本沒有錯,精益求精也是個好品質,但卻有很多人因為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完美,就遲遲停在最開始的那一步,這樣就得不償失了。面對問題的時候也是如此,很多人為了得到完美的解答糾結不已,最後反而既不夠完美,又超時完成。因此,完成一件事的最佳順序,就是要先去做完,再考慮完美。
除此之外,這個故事也讓我們看到完成問題的最大阻礙,其實不是問題難不難,而是面對問題時我們糾結的心理活動。但其實,很多時候只是我們想多了,一旦我們動手去解決,就會發現其實根本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難。
「活著就是不停地改變」,這是卡夫卡說過的另一句箴言。很多人都會思考活著的意義,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活著,而卡夫卡建議我們改變,其實是建議我們不要因為默守陳規而困住自己,不要因為安於現狀而不再追求。卡夫卡被認為是表現主義成就最高的作家,他用抽象的作品表達內心的情感,其實也是一種改變的表現。
阿蘭珀西在同一篇文章中還談到了另一個作家恩裡克德莫拉,這位作家提到,繞圈子看起來要走更遠的路,但有的時候,這反而能讓我們到達真正需要抵達的地方。
很多時候,快即是慢,欲速則不達。與其急躁躁趕往終點,不如用一雙慧眼發現沿途的風景和心得,一路走來一路收穫,只有這樣,才能滿載而歸,不錯過屬於自己的幸運。
就如同書名所說,《活著這麼簡單的事》,我們用不著太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