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太監為何死後都投身佛寺?因為他們與僧人之間互相「服務」

2021-01-18 挖史人

明代宦官生前信仰佛教,死後多投身佛寺。因而與寺廟內之僧人關係密切。而宦官與僧官的關係是相互的,一方面宦官為僧人謀取利益。另一方面僧人也為宦官服務。

宦官為僧人謀取利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為修繕寺廟。宦官與僧官關係好而修建寺廟。蘇杭織造太監孫隆,「偶與師(性蓮大師)語,笑謔投機,竟忘貴倨,每稱蓮,禪六宗洞達人也,因許新寺。」類似這樣的例子很多。夏時為其弟翊教禪師修的成壽寺。二為宦官利用自己權勢幫助僧人獲得皇家賞賜。宦官利用自己的恩寵身份,為寺廟僧人寺爭取來了皇家恩賜的寶物。萬曆十七年(1589)皇太后恩賜靈隱寺、淨慈寺的觀音大士像。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萬曆皇帝御賜淨慈寺新印《大藏經》。成化十年(1474 年)三月,大應法王札實巴死,「有旨如大慈法王例葬之」,「中官遂請造寺建塔」。

僧人依靠宦官獲得賞賜,榮升僧官,因而很多僧侶不惜投入宦官門下成為宦官的門僧。司禮監太監溫祥「又乞升僧人宗永為僧錄司左覺義,僉書管事,兼本寺住持,領眾焚修,為國祝延,以圖報稱。」正統年間,龔然勝「為僧附太監王振,得為右覺義」。因此很多人出家為僧,而且拜入宦官門下,成為其門僧以求升達。「一時淄流率賂近幸,號稱門僧。自是傳升、乞升充滿官署,至不能容雲」。正統元年(1436)都知監太監洪保請度家人為僧,許之,凡度僧二十四人。王世貞記載,「科道會僧錄司右覺義然勝、道錄司右玄義王道宏、錦衣衛鎮撫周銓等賄囑馬順,引進王振家出入,積成巨富。」

而佛寺中僧人對宦官的義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是祭祀。「中官最信因果,好佛者眾,其墳必僧寺也。」宦官建寺「顯為邀福於佛,陰令其徒守冢域」。其守冢之人多是僧人。「遊京師之外,而環城之四野,往往有佛寺,宏闊壯麗奇偉,不可勝計。詢之,皆閹人之葬地也。閹人既卜葬於此,及更創立大寺於其旁,使浮屠者居之,以為其守冢之人。」正德二年(1507)五月癸卯條載:「升僧錄司閒住右覺義性道為右講經,僉書管事,兼智化寺住持。寺乃故太監王振所建,天順初賜振碑文,立旌忠祠於寺中,以僧官主之,至性道三傳矣。時劉瑾方欲踵振所為,故從性道乞而升之。」可見,宦官王振所建智化寺一直由僧官主持祭祀,而且延續香火,三傳至僧性道。後宦官劉瑾欲效法王振所為,乞升性道之職。宦官香火由寺廟為其延續,僧人為其守冢,並有同派宦官為其庇護。

然而守冢之僧人境遇卻不同。餘有丁遊西山寺偶遇為鮑忠守墳之僧,問起何業。守墳之僧答曰:「有田四十四傾,屬收入日一供庸調,一供鮑氏香火。」這是為鮑忠守墳寺之僧,甚富有。「餘觀二三豎冢塋何盛也。內有欀外為徼,道周垣數裡計其生時所賞賜及賂遺訾當必鉅萬以十數,然猶有莫勝於鮑氏。豈彼一二人之寵取過庸不焉耶?亦其時使然耳。」然對比西山上另一荒蕪的寺廟的僧人情況如下。「僧因自言貧甚,故有田為都尉所攘復入更傜,殊不聊生用。是故佛栱傾仄不能繕完,凡寺屬中貴為守冢者則富,否則貧。」

僧人為宦官服務的第二點是宦官通過僧人與外廷士大夫交結,以達到其政治目的。「京師巨剎大興隆、大隆福二寺為朝廷香火院。餘有賜額者,皆當道中官所建。寺必有僧官主之。中官公出,必於其寺休憩。巧宦者率預結僧官,俟其出則往見之,有所請託結納,皆僧官為之關節。近時大臣多與僧官交歡者,依次。」可見宦官修沐於寺廟,預結交權宦的大臣們通過僧官為之關節。因而當時大臣多與僧官交歡,其實質的目的是為了交結宦官,而交結宦官不是實質目的,而只是表象,目的在於藉助宦官的權勢謀取政治利益。另外宦官通過僧人出面進行一些義舉。「萬曆十六年(1588),杭州大荒,米價湧貴,樹無完膚,殍死者以澤量矣。內監孫公隆捐鍰貿粟賑之,乃命淨慈寺住持,及好善而有力者數十人,就寺炊香積大釜,作粥,夜貯大甕中。明旦,饑民麇至,由左翼門入,環列兩墀行。粥用二人舁,一人執杓,以注器中。食畢,以此由右翼門出。日施粥米可十石。始六月,訖八月,饑民半藉以存活雲。」

相關焦點

  • 清末罕見老照片,僧人愁眉苦臉,太監氣定神閒,圖九正妻喜上眉梢
    一位犯戒僧人,戴著木枷,愁眉苦臉。不論是犯的色戒還是酒肉戒,上街遊行都是很丟人的。無論盛世還是亂世,僧人的待遇都是比較不錯的,不守戒律,被塵世蒙了雙眼。 清宮裡的太監,翹著二郎腿,喝著下午茶,氣定神閒。自己住的宅子也是富麗堂皇,也算是人生巔峰了。清宮太監沒有明朝那樣專權,幹涉朝政,可李蓮英官居二品也算是打破祖制了。
  • 論明代佛教的宗法化
    但也有不少學者認為明代佛教是另一種類型的發展樣態:明代佛教異於他朝的最顯著特質就是「社會化、世俗化、生活化」,明代佛教是容易為民眾所理解的「有特色的真正的中國佛教」3。至於明代佛教的發展為何給學人截然不同的觀感,牧田諦亮的說法也許具有代表性,他說:「按歷來之見解,皆指明代佛教幾無一顧價值,若單就教學方面而言,明代三百年的佛學發展或可如此批評。
  • 清朝的太監,真的有淨身不乾淨的嗎,一名宮女說出實情
    在眾多野史中有很多關於太監和妃嬪或者宮女私通的描述。比如慈禧太后在鹹豐皇帝在位時,身邊就一直有個長相俊俏的男子,和慈禧寸步不離,深受慈禧的喜歡。據傳他們二人之間的關係不清不楚,鹹豐皇帝駕崩時,慈禧只有28歲,正當年。
  •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為何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太監是封建社會的特色之一,他們的存在就是為了服侍至高無上的皇帝,因此屬於是皇帝的親信奴才,正因為有這層關係,所以太監在很多朝代是興風作浪。 唐玄宗首先在在南內興慶宮旁給大哥宋王、二哥申王、弟弟岐王、薛王蓋了宅邸,沒事就去興慶宮與他們一起談談心什麼的,史書上誇耀「天子友悌,近古無比」。 這些兄弟怎麼玩都可以,但是不能過問朝政,不能結交大臣,說白了就是控制他們。
  • 不要被電視劇騙了,歷史上太監並非都是太監,宦官也全不等於太監
    大多數人認知裡古代伺候皇帝和嬪妃的不是宮女就是太監,宮裡的「無根」之人都稱之為太監,無論是按照常識來講,還是看古代宮廷劇,都是這樣的。其實這樣理解有些偏差,不要被電視劇給騙了,在古代「太監」並非都是太監,從本質上講宦官也不一定等於太監宦官本是古代專供皇帝及其皇室家族差使的人員。最早的宦官出現在先秦和西漢時期,那個時候的宦官並非全部為」無根之人」。
  • 《清平樂》為何很少有太監的戲份?宋朝太監很守規矩
    細心的觀眾一定留意到,《清平樂》裡很少有太監的戲份。偶有出現,也是一晃而過。在古裝戲裡,太監往往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清平樂》為何很少有太監的戲份?這與宋朝歷史上太監的「低調」密切相關。宋朝時期,太監很守規矩。太監,最初指的是高級別的宦官,後來泛指所有的宦官。
  • 為何太監要和宮女對食?
    古代皇帝的後宮中,除了妃子,還有不少的太監和宮女。深深宮牆鎖住了人的自由,但也鎖不住從心裡生發出來的寂寞。皇帝寂寞了還可以找妃子,那麼太監宮女們寂寞了該找誰呢?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皇宮裡就出現了很多對食的,也就是太監和宮女之間,互相私定終生。
  • 從明成祖到天啟皇帝,明代的宦官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權力巔峰的
    明代的宦官雖然不如東漢末年和晚唐時期的宦官氣焰兇、勢力大,也不像漢唐的宦官那樣,能把皇帝的立廢生死都操於自己手中。但是,但若論體系之完整、制度之健全、與其他群體關係之複雜、對政治影響之深,非明代宦官莫屬。明代的宦官用事最久,最深入的國家的方方面面,甚至成為朝廷的一種固定制度。
  • 太監中的聖人:一生秉持八字原則 死後百官素衣弔唁 皇帝親自題字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太監都是陰險狡詐的小人。歷史上的確出現了很多臭名昭著的太監,但是也出現了很多清正廉潔的太監,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位太監可謂是古代口碑最好的太監,堪稱太監中的聖人。此人名叫陳矩,《明史·宦官傳序》中指出:明代宦官,間有賢者,如懷恩、李芳、陳矩輩。
  • 手段絲毫不亞於太監,古代宮女究竟是如何被淨身的?
    太監和宮女在古代都是皇宮中不可缺少的服侍主子的人。可是每日和全國最尊貴的人在一起,難免會引起雙方的猜忌。所以,無論是太監或是宮女,在古代那個男女有別不可互相接觸的年代,在進宮之前都需要淨身。一方面是為了遵循當時的嚴苛的社會輿論,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保障子嗣的純淨與高貴。
  • 明代服飾制度真的很森嚴?那為什麼宮妃的補子紋樣可以1年數變?
    補子是始於明代的一種官場服飾,將某種規定的織繡花紋縫綴在外衣的前胸後背,以表示官員、命婦的品級,就如文武官員的補子都要隨著品級穿,一般不會因節令而變化。那這宮妃一年數變的應景補子又是為何產生的呢?是一種花樣看膩了,換種花樣嗎?當然不是,在明代,跟皇帝說,哎,給我的常服補子換個花樣,我都看膩仙鶴紋樣了(仙鶴:一品文官補子),那絕對看不到明天的太陽了。
  • 日本神社與佛寺的分工合作
    日本到處都有各種神社,祭祀「八百萬の神」裡不同的神樣。「八百萬の神」各有個性,像希臘神話一樣,那些神有些貪吃、有些貪玩、有些愛妒嫉,非常有趣。日本的十月叫神無月,因為十月各地眾神都到島根縣的出雲神社去聚會玩樂,各地神社鬧空城,因此叫神無月。
  • 秀懷王朱見澍:明代唯一死後回北京安葬的親王,女兒待遇堪比公主
    雖然明代的親王從開國初年的戍邊大將,逐漸成為中後期的朝廷負擔,但親王必須之國,那是朝野上下的共識,不容任何人來質疑和挑戰。自從永樂朝以後,親王一旦之國,除了極個別的特例以外,基本就和皇帝死生不再相見。生不能回京,死也埋在封國。但是明朝卻有這樣一位親王,死後居然千裡迢迢又被運回了北京安葬,這又是怎麼回事呢?今天筆者就帶大家來看一看秀王朱見澍這一生的故事。
  • 明代宗為何會在臨死前被明英宗絕地反殺,落得死後無名
    其實,所有的事情都是一場交易,景泰帝朱祁鈺能當上皇帝,是太后、群臣和他之間的一場交易;被瓦剌俘虜的明英宗朱祁鎮能被放回來,也是一場交易;最後,朱祁鎮能夠發動奪門之變,復闢成功,更是一場徹頭徹尾的交易的結果。
  • 慈禧最寵愛的太監李蓮英,主子死後過得怎麼樣?處世哲學不簡單
    1908年10月,統治清朝近半個世紀的傳奇女人慈禧駕鶴西去,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慈禧死後,太監李蓮英最大的靠山也消失了,他的命運將會是什麼樣的呢?李蓮英出生在直隸順天府,由於家中兄弟姐妹眾多,貧窮讓他們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為了能夠減輕家中負擔,李蓮英的父母就將他送進宮中當太監。李蓮英最初在鄭親王府中當差,在15歲時才正式進入皇宮當差。李蓮英做事非常細心,經常向年長的太監請教宮中規矩,謙虛的性格讓李蓮英獲得老太監們的青睞,也獲得宮中主子的歡心。
  • 在古代不是所有閹人都叫「太監」,而「公公」更是貶義詞
    其次,除了備好手術費和養傷期間的生活品,還要選時間段,一般趕在冬末春初前後,因為這個時間天冷,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感染,而到了春天,人的新陳代謝加快,恢復的比較快。淨身的細節就不說了,不過古代太監不會自己動手的,因為自己動手不合法。歷朝歷代都有專門機構的人來幹這個事,而做這個事的人還有個專業的名詞叫做「刀子匠」。
  • 清代名臣左宗棠為了覲見皇帝,為何能被太監勒索二千兩銀子?
    清代的太監在明代乃至明代的後期,太監在皇宮中形成了一種重要勢力而被稱之為閹黨。清朝入主中原的第一位皇帝順治帝又增設了內十三衙門,這一制度的執行讓太監在皇宮內廷的勢力又死灰復燃。在當時那個年代流傳有這樣的民間諺語;京油子,衛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這些民間諺語在這裡並不是罵保定人,而是說保定人會侍候人,當太監也是一種專業。因為皇宮內廷當中太監大多數來自於河北的保定,實質上也是一種生活所迫,有的家庭對太監這個行當是一輩傳一輩兒,也被稱作為祖傳手藝。
  • 高僧死後金身為何能千年不腐?秘密都藏在這裡了
    ——歌德(德)文章類型|歷史文化字數|557,閱讀約2分鐘在佛教中,修行精深的僧人圓寂後會形成金身。這金身可以千年不腐,也會受到後世的膜拜和敬仰。但從現代科學的角度看,金身之所以能千年不腐,與其獨特的工藝有關。
  • 古代宮廷「對食」史:揭秘對食的起源,宮女和太監如何做夫妻?
    不過,最初的時候,對食並不是發生在宮女與太監之間,而是宮女與宮女之間。根據史料記載,曹宮就曾經與宮女道房存在著這種對食關係。曹宮只是趙飛燕的宮廷教習,但她的容貌和才華都很出眾,得到了漢成帝的青睞,還因此懷上了漢成帝的子嗣。與此同時,她還與宮女道房保持著對食關係。可惜的是,曹宮的下場十分悽慘,她和她的兒子都被殺死了。畢竟,飛燕合德在歷史上都是著名的善妒,哪能夠允許其他的妃子或者宮女懷上龍嗣呢。
  • 古代太監娶了妻子,妻子除了伺候好太監,還要做這件難以啟齒的事
    在古代的時候太監他們的地位是最低的,大多數都是來自於比較貧窮的家裡,為了給家裡賺錢才來到皇宮中,這樣的一個職業,如果讓現在一個男人去做的話,他們肯定不願意去。因為做太監就是要先進行閹割,這個過程是疼痛難忍的,有的人受不了也在這個過程中就失去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