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開朗之人,往往為人們所欣賞,也讓人樂於相處。
想要性格開朗,做一個性格開朗之人,無疑成為人們心中自然而有的一個欲求和想法。
過去,常以稟性難移來說人的性格,實則性格非是不可以改變的。
既然人能夠在靈魂、思想上加以改造,就能在性格上進行修養和重塑。
性格的穩定和常態,不過是人的一種習性。習以為常,成為習慣,就會形成一個固定的認知模式和心理趣向。
改變自我封閉而拘謹的性格,做開朗的自己,讓自己活得快樂,無疑會成為人生的一次蛻變。
仁厚:心性好善,自得其樂,就會無憂無慮。
要想成為開朗之人,先要做一個無憂之人。人生之無憂,莫若修為於「仁者不憂」(《論語·子罕》)。做一個開朗之人,就要心懷仁愛,樂於助人。
仁愛之人,必然樂善好施,待人如親,視人若己,與人為善,就不會為一時的利益和個人的暫時權益而斤斤計較。唯利是圖,一心計較利害得失,就會患得患失,豈能開朗而快樂?
仁愛之人,方能交朋好友,「四海之內皆兄弟」(《論語·子罕》)。多一個朋友,就多一個知心交心、互幫互助之人。聚朋會友,敞開心扉,互訴衷腸,交流溝通,相互排憂解難,乃是排除自閉心理痼疾、緩解生活壓力的有益途徑。
仁愛之人,作為仁人志士,就會求諸己而以仁為己任,而不怨天尤人。不怨天,則無憂;不尤人,則無慮。無憂無慮,豈非能快快樂樂?
寬宏:心地無私,寬宏大度,就必無有煩惱。
要想成為開朗之人,其次要做一個無私之人。俗話講,心底無私天地寬。心中的天地寬,雍容大度,善於寬容別人,就不會以責怨於人而心生煩惱。
要想心地無私,就得「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子罕》)。克己自私自利,克制自以為是,克服剛愎自用,克治心胸狹隘,就會拓展心中天地,而有容乃大。
心地無私,除去心中繫纍,摒棄桎梏固執,就能善於接納新生事物,樂於體驗新鮮經歷,喜歡與人交際共事,始終保持一種陽光健康的心態,而沒有愁悶之事。
寬容者大度,海納百川,則不藏私怨;無私者無畏,勇往直前,則無有忐忑。敢於信任和包容於人,敢於接納新鮮事物,就會少了些猜忌和懷疑,多了些自信和堅強。
明達:心識達觀,豁達開明,就可積極樂觀。
要想成為開朗之人,再次要做一個達觀之人。心中豁達,方能開朗。豁達之心,來自認知水平和思維層次的提升。一個思想成熟之人,必然是一個豁達開朗之人。
成見是開朗的攔路虎,固執成見,拘束於小察,就會自蔽而愚迷。秉持達觀,就在於提升站位看問題,超脫於成見。通觀、達觀,就能站在全局和大局看事情,擺脫瑣事煩惱。
秉持達觀,就能換個角度看問題,以辯證思維處理事務。現實生活中,影響人之開朗心境的一個重要因素,就在於不願換個角度來認識和思考問題。
在認知上,既要看到事物消極一面,更要看到發展的積極一面。相信未來,充滿希望,乃是性格開朗的標配。心識豁達,積極樂觀,就不會自尋困擾,無緣埋怨。
知足:心境恬淡,知足常樂,就將隨遇而安。
要想成為開朗之人,還得要做一個知足恬淡之人。知足而不奢求,方能心情快樂,活潑開朗。一個為外在利誘所牽制,不能自主而痴迷於物慾之人,就談不上心情開朗。
知足常樂,非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而是改變心態的自得其樂。在人之習情,是慾壑難填,滿足欲望無有止境。一味追逐物慾,就會筋疲力盡,得不到一絲的安寧。
修養恬淡之真,知足而恆足,就能不為物慾所攪亂安寧。「知足之足,恆足」(《老子》)。知足而節制欲望,方能精神恬淡內守,貧而樂,富而好禮,隨遇而安。
人能心境恬淡,隨遇而安,而不患得患失,就會無不自得其樂。從修心養性上言,心情快樂方能開朗,而性格開朗自能快樂。改變心態,轉換心情,就能做一個開朗之人。
鎮定:心情平靜,輕鬆快樂,就能泰然自若。
要想成為開朗之人,最後要做一個鎮定平靜之人。心情鎮定平靜,不為外在流俗所幹擾,不為功名利祿所誘引,不為情感波動所煩惱,就能保持開朗的心境。
保持鎮定平靜,就在有一個平常心。活潑開朗者,心性鎮定平靜,就會處變不驚,處事不亂,為人不偽,真誠自然,泰然自若。玩弄權謀,善用雕蟲小技,畏首畏尾,豈能輕鬆開朗?
平心靜氣,方能讓人輕鬆愉悅。心煩意亂,喜怒無常,總想招惹是非;攻人之惡,妒賢嫉能,總想高人一等;心高氣傲,盛氣凌人,總想為人之上。凡此等等,豈能快樂自安?
人能平心靜氣,鎮定自若,就在於養吾浩然之氣,而去除乖戾之氣。行正氣,則坦坦蕩蕩,而無來焦慮;行戾氣,則衝動蠻橫,而必有後憂。
做開朗的自己,實是在改變自己,讓自己換一種活法,開朗活潑,快樂自然。
既然難以令外在的世界皆如己願,就不如試著改變自己,開朗地活出自己。
中華文明五千年,歷經滄桑而綿延不絕,已充分證明中華傳統文化的頑強生命力,和迎接各種挑戰的開拓能力。這一文化內涵,既本自「學·思·觀」的探求真理而來,又呈現著「學·思·觀」的理性自覺和開放思維。讓我們齊心協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時代洪流之中,為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冷靜的思考,清醒的應對,果敢的鬥爭,無愧的付出。堅信「文化自信」,踐行「文化自信」,中華民族一定能夠實現偉大復興。
歡迎評論交流探討。文中圖片來自網絡,感謝版權原作者。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