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中國「奪帥」羅生門:關乎中國晶片產業未來?

2020-12-15 雷科技

進入中國對幾乎所有的國際化企業都充滿吸引力。中國是一座潛藏著無限可能性的寶庫,市場規模、投資、人才......商業發展所需的一切要素都在這裡大量供應,因此不斷有國際企業試圖進入中國從而分得一杯羹。


與本地企業或政府合資組建中國公司,是國際企業入華採取的常見做法,一併解決了資金、政策、文化等在中國正常開展業務所需的先決條件。但建立非獨資分公司,也意味著公司權力分化,存在與母公司決策矛盾的可能性。


以合資方式進入中國的ARM正遭遇這樣的矛盾,其在華實體安謀科技(中國)有限公司(簡稱「安謀中國」),在近日上演了一出合資企業領導者被母公司聯合投資人罷免,合資企業卻一再重申事件並不存在的鬧劇。


ARM中國公司的羅生門


一系列事件是從ARM公司傳出的任免消息開始。據21Tech和澎湃新聞報導稱,ARM與厚樸投資為首的中方資本於6月4日召開了一次安謀中國董事會,罷免了吳雄昂的董事長和CEO職務,並任命潘鎮元(Ken Phua)和唐效麒(Phil Tang)接替工作。


安謀中國率先對傳聞發出聲明,稱吳雄昂仍是公司領導者,同時對獨立法人身份進行強調。數小時後,ARM公司和厚樸投資進行回應,證實了董事會和會上決議,表示「美國公民吳雄昂的行為危害到了安謀中國的發展、公司股東以及利益相關者的利益。」


安謀中國和ARM公司的矛盾就此浮出水面,安謀中國6月11日上午發出的第二篇聲明中,直截了當地否定了ARM公司聲明稿中吳昂雄相關的描述,聲稱ARM公司召集的董事會不具有合法性,且唐效麒已於5月26日被解職無法再履行任何職能。



由此可見,兩家公司的矛盾核心在於吳昂雄所處的董事長和CEO職務。從2004年起在ARM任職至今並成為ARM中國合資公司領導者的吳昂雄,可能與英國ARM公司以及厚樸投資等中國資本方產生了經營矛盾,並最終演變成了公示於眾的商業競爭。


安謀中國成立於2018年5月,前身是ARM在華的銷售與授權團隊,在ARM母公司軟銀向中國投資、絲綢之路基金、淡馬錫控股、深業集團、厚樸投資為首的資本方出售中國公司51%股份(由厚樸投資領投管理)後成立,逐漸拓展出了晶片IP設計業務和相關的授權業務。


吳昂雄對外表態時,沒有將安謀中國視作純粹的國際企業在中國的合資子公司,他更多地把目光聚焦於開拓本地化業務並運作公司獨立於ARM上市。成立至今的兩年中,先後發布了AI晶片「周易」、IoT晶片「星辰」、物聯網安全方案「山海」,從名字可以看出皆為中國團隊手筆。


安謀中國自研成績斐然,但真正讓ARM與吳昂雄矛盾激化的,恐怕是種種相左的公司產業動作。據財新報導,吳昂雄在未充分向股東報告的前提下,以ARM品牌達成了成都西部研發中心、集成電路中心、南京開源人工智慧研發及應用中心等合作。



ARM公司和厚樸資本等股東曾與深圳市政府達成合作,將在當地建立安謀中國總部,卻沒能在吳昂雄管理下落地。同時他還被董事會發現,在未經允許的批准下在外私自建立基金,涉嫌與公司的利益衝突。如此不「聽話」的中國區掌門人,自然招致了ARM公司的反感。


那麼吳昂雄真的會因資本方的動作而出局嗎?雙方角力或許會因較複雜的股權結構而持續多日。ARM公司掌握ARM架構等晶片研發技術並向安謀中國授權但僅佔有49%股份,無法對後者形成絕對控制權,需要聯合其他股東作出決議,也是厚樸投資參與聲稱公司控制權的原因。


吳雄昂本人則在接受媒體問芯Voice採訪時表示:「我本人對於 ARM 中國的職務並不戀戰,但這個合資公司的股東、團隊都是我一手建立的,我有責任把整個事件好好的收尾。」ARM中國權力之爭,恐怕不會因為你來我往的幾份公開聲明而就此迎來平息,更像是龐大事件的開端


進擊的ARM架構


最初成立於英國,現被日本資本軟銀所有的ARM公司,採取了輕量化的晶片IP設計公司結構。既沒有晶圓生產和晶片封裝工廠,也不會設計完整晶片向代工廠發出訂單,而是設計ARM架構晶片核心並向下遊企業授權相關智慧財產權,2019財年收入達到近19億美元規模。


自上世紀90年代,ARM架構晶片就開始在PDA、GBA、GPS等行動裝置中應用,並且因低功耗和高效能成為這類設備主要採用的晶片架構。智慧型手機等智能設備的興盛,更是帶領ARM架構晶片逐步崛起達到當今的巔峰狀態。


蘋果A系列晶片、高通驍龍移動平臺、華為海思晶片......智慧型手機市場上隨著手機廣泛出貨的這些手機SoC平臺,無一不是基於ARM架構開發。智慧型手機開啟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浪潮,讓世界上更多人群享受到網際網路紅利,更展示了ARM架構晶片相較競品的優勢。



在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地擴大影響力之後,ARM意識到業務線能夠延伸至行動裝置之外更廣的領域。於是先後推出了應用於伺服器、網絡設備、車載設備、人工智慧計算、物聯網等方向的ARM架構IP設計,試圖向原本被英特爾和IBM等公司佔有的市場發起進攻。


ARM希望成為商用領域能夠匹敵x86陣營的晶片IP巨頭,同時也希望在消費級應用市場中有更多作為。過去幾年內的多款PC產品展現了一個方向,ARM架構正在搶奪大眾傳統觀念中,計算機產品應該由x86架構晶片所主宰的市場。


微軟聯合高通帶來了Windows on ARM,嘗試提升續航縮減散熱結構。谷歌則是打造了基於網頁進行交互的ChromeBook,給教育機構提供了低成本高效能普及信息化教育的能力,千萬美國學生得以輕鬆利用網際網路和信息技術。



據彭博社報導稱,蘋果即將在6月下旬的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上公開信息,宣告MacBook等個人電腦產品成為繼iPhone、iPad、Apple Watch之後,又一個採用自研ARM架構晶片的產品線。基於ARM架構的蘋果A系列晶片,給iPhone等產品提供了持續領先智慧型手機行業的基礎。


ARM需要拿穩中國市場


過去的十多年間,中國湧現了大批致力於晶片設計研發的企業,但囿於x86架構授權限制以及開發難度,選擇現有架構進行開發更為現實。這對於ARM而言無疑是好機會,為了提升合作效率與更多中國企業合作,將原本的中國銷售團隊升級成具備研發實力的合資公司被提上日程。


安謀中國成立後,在中國發展出比國際更靈活更豐富的業務線,一度是吳昂雄和ARM公司以及資方的共識,曾打出了「做本土的晶片IP公司」的鮮明旗幟。2019年華為事件後ARM公司在與媒體的溝通中,也同樣承認了安謀中國所具有的獨立性


方向有了,但具體怎麼做似乎成了吳昂雄和ARM公司之間矛盾的導火索。從ARM近幾年的動作來看,還延續著與晶片公司合作向其提供架構授權的傳統方式,而安謀中國表現得更像是一家中國本土的科技公司,與政府共同投資、多地建設基地等動作,都讓人頗感熟悉。



吳昂雄帶領下安謀中國採取的行動無不道理,中國晶片產業的發展中存在多個空白尚需填補,正是需要上遊公司以快節奏提供解決方案的時刻。安謀中國也如自述,在IoT領域迅速提供解決方案並實用:全志科技在今年3月發布的R329語音晶片,就採用了「周易」計算核心。


伺機而待的RISC-V已經容不得ARM像一家傳統科技企業緩慢行動,開源和同樣高效率的架構特性,讓RISC-V成為多家中國晶片企業選擇的技術方案。阿里平頭哥的玄鐵910、威騰電子的SweRV核心、紫光展銳的春藤5882,都在展現上下遊開放的效率優勢,也給ARM帶來壓力


近幾年興起的中國政企需求,也為ARM打開了一片極具想像力的市場。需要具備高可控度的晶片來替代原有的辦公設備以及背後的服務設施,目前已有多家中國晶片企業參與,UOS和優麒麟等支持ARM架構的作業系統也在路上,自然是ARM的絕佳機會。


同樣提供了想像空間的,還有多地正在建設的智慧城市。正如ARM公司在持續投入研發過程中所認定的那樣,性能堪用但採購成本、功耗發熱都更低更合適的ARM架構晶片,逐漸成為了遍布城市、建築的各種智能設備的中樞



安謀中國官網掛著一幅碩大的計數表,顯示當前採用ARM架構相關技術的中國國產晶片數量,這一數字已經在當下來到了184億,佔ARM晶片年出貨量的近10%。顯然,中國是ARM絕對不能放棄的重要市場,而能否對中國分公司擁有控制權也極為重要。


吳昂雄能否繼續掌舵,將關係到安謀中國乃至ARM在華的未來走向。這可能只是屬於一家公司的小小蝴蝶振翼,但也可能是上升到整個產業乃至更大範圍的巨大風暴來臨的前奏。


相關焦點

  • Arm中國「奪帥」羅生門繼續!吳雄昂稱Arm罷免決議無效
    『奪帥』懸而未決,Arm已賣身英偉達,吳雄昂曾阻撓6月初,Arm與厚樸投資為首的中方資本召開了一次安謀中國董事會,罷免了吳雄昂的董事長和CEO職務,並任命潘鎮元(Ken Phua)和唐效麒(Phil Tang)接替工作。吳雄昂和Arm以及厚樸投資等的矛盾也就此公開化。
  • 中國晶片的短板與突圍|田豐產業觀|晶片|田豐|蘋果|arm|中國半導體...
    根據海關公開數據,2019年,中國晶片進口額3040億美元,超過原油、鐵礦砂、糧食總和3016億美元。全球每產出3個晶片,就有1個晶片用於中國產業。而美國通過「晶片+OS」戰略,控制全球科技產業鏈的發展命脈。中國則是美國晶片企業的最大客戶,成為「晶片稅」的主要買單方。
  • 英偉達收購arm,是新機遇還是新災難
    例如, 英偉達急於展示公司對英國市場的承諾:arm在劍橋的研發部門將「投資於最先進的、以arm為動力的人工智慧超級計算機、開發人員培訓設施和創業孵化器,這將吸引世界一流的研究人才,並為醫療、機器人和自動駕駛汽車等領域的創新和產業合作創建平臺。」
  • 三波浪潮,看清「Arm伺服器晶片編年史」
    在Arm伺服器的初始歲月裡,晶片設計公司來自各個不同的領域,帶著自己對伺服器CPU晶片的理解,各自交出了自己的產品。我把重點放在APM的X-gene,Cavium的ThunderX與高通的Centriq 2400上。同時也努力把所有的其它晶片都給一個線索,供有興趣的人,自己深入。
  • 華為急了,英偉達即將買下ARM,麒麟晶片技術或被公開
    對於華為來講,美國巨頭收購ARM帶來的影響很大,去年ARM宣布對華為斷供,而此前表示對華為永不斷供的ARM中國區總裁已被免職。據悉此次免職跟華為受到制約有很大關係。
  • 關於中國晶片產業的「獨立團」的那些事
    但在之後的四十年,微電子所陸續實現突破,成為中國晶片產業公認的黃埔軍校。   微電子所的成長,如同每一個少年一樣,在遭遇困難和實現突破中演繹。 這些年輕學者面臨的第一個十字路口,便是:矽,還是鍺。 雖然矽的物理屬性比鍺更優,更適合半導體產業,但在50年代後期,鍺的材料和器件都已量產化,相當成熟;而矽技術卻方興未艾,還處於發展初期。
  • 技經觀察 | 碳基半導體:中國晶片產業發展新機遇 產業篇
    本文節選自《碳基半導體:中國晶片產業發展新機遇》報告,是碳基半導體系列的產業篇。文章指明了碳基半導體的潛在應用領域,分析了其當前面臨的主要產業難題,並深入闡述了其對產業的重要意義。報告指出,中國正瞄準半導體設計和生產的全球領導地位,並利用國內穩步增長的半導體消費市場放大影響。報告認為美國半導體產業正面臨威脅,美國應該對中國半導體產業加以限制。隨後,美國開始在半導體領域強推逆全球化,迫使一些國家或地區站隊,如限制荷蘭ASML向中國晶圓廠出售EUV光刻機;限制日本信越、勝高向中企出售原材料;限制臺積電給大陸企業提供代工服務等等。
  • 誰能掌控住臺灣晶片產業,誰就能把握住晶片的未來?
    近日,有媒體報導稱,目前全球高端半導體有50%在臺灣地區生產,其餘在則在美國、韓國和以色列生產,而從晶片代工來看,臺灣地區拿下了全球60%+的訂單。所以外媒體表示,未來誰能夠掌控住臺灣的晶片產業,誰就能把握住晶片的未來,因為臺灣對晶片產業的影響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當然,雖然外媒說的是臺灣地區,但實際上我認為主要是指臺積電,畢竟臺積電一家就拿下了全球50%+的代工訂單,目前是全球最先進的晶片生產廠商。
  • 從「漢芯造假」事件,看中國晶片產業的「彎路」歷程
    在21世紀初時,晶片業界發生了一件大事情,是晶片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節點,甚至也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轟動,乃至整個中國。是什麼事情呢?就是漢芯造假事件,儘管事情過去很久,但許多人依然能記得,因為這件事造成的直接影響就是:中國晶片產業的發展在此之後的15年裡都處於舉步維艱的狀態。事情儘管過去了很久,但是清楚的人都知道,事情的真相併不像社會上流傳的那樣,陳進並沒有造假晶片來騙取國家經費,他一直都在晶片行業,默默無聞地奉獻自己。
  • 風口浪尖上的ARM中國:四份聲明、一封聯名信、三次反轉-ARM,ARM...
    根據軟銀髮布的年報顯示,安謀公司總營收處於不斷上升階段,最近3年都在18億美元左右,而中國正是安謀關注的市場,近幾年來,隨著國內半導體產業的不斷發展,生產基於ARM架構晶片的廠商也變得越來越多。在2019年舉辦的一場技術峰會上,安謀中國方面表示,ARM在中國有超過200個合作夥伴,中國客戶基於ARM技術的晶片累計出貨量超過160億顆,95%的國產SoC(系統級晶片)是基於安謀處理器技術,包括華為、紫光展銳在內的大公司都是安謀在中國的合作夥伴。
  • 美國晶片產業受中國大灣區威脅,福布斯提醒應有國家戰略
    打開APP 美國晶片產業受中國大灣區威脅,福布斯提醒應有國家戰略 OFweek電子工程網 發表於 2020-12-16 10:20:24
  • 他是晶片投資教父,投出104家上市公司!未來10年看中國
    作為改革開放後最早一批進入中國的風險投資機構(1993年),它持續關注半導體產業創新,幫助了一大批中國半導體創新公司成功落地發展,其中不乏中芯國際、兆易創新、矽力傑等一批耀目的領頭企業,間接推動並重塑了整個中國半導體產業版圖。而在華登國際這份亮眼的成績單背後,隱藏著一位極具傳奇色彩的晶片創投教父——其創始人兼董事長,陳立武。
  • 中國晶片產業為何老被美國「卡關」?外媒給出2個原因!
    圖表視界:最新數據顯示,自從華為、中興通訊被制裁後,中國半導體產業就掀起了一場「造芯(晶片)運動」,相關企業如雨後春筍一般不斷成立。不過,外媒則分析評論稱,即便如此,中國半導體產業可能還面臨2大阻力,而這也是中國半導體產業被美國「卡脖子」的原因……01 中國晶片產業屢屢被美國「卡脖子」!
  • 晶片板塊絕對不能倒!集成電路產業基金二期未來布局方向!
    全球晶片增長100%由中國貢獻!2025年硬指標,自給率要達到70%!晶片板塊絕對不能倒!集成電路產業基金二期未來布局方向,給股民分析清楚!半導體晶片目前的三大邏輯:一、【進口替代】1、上周世界半導體大會上,我國半導體協會副理事長表示,全球半導體增長100%由中國貢獻!
  • 捧出「中國芯」共圓北鬥夢——訪中國北鬥導航晶片研發先鋒韓紹偉...
    他的辦公室位於武漢未來科技城北鬥路北鬥大廈,盯著高新大道兩側一座座新建的高科技大廈和新發展起來的高新技術企業,這些年關於北鬥的片段一幕幕在他眼前重演——「2008年的一次學術交流會上,在與國內行業專家和政府領導的一次深入探討中,他了解到中國導航衛星晶片的空白和晶片本身對於國家戰略的重要性和緊迫性;2009年2月,他下定決心放棄美國
  • 中星微技術獲2021中國IC風雲榜「年度IC獨角獸獎」
    本次活動評選出了2020年半導體領域技術創新和產品設計製造、行業資本管理及運作、產業鏈上下遊集群建設等方面作出突出貢獻、取得優異成績的企業及個人,包括小米產投、英特爾資本、紅衫中國、安謀科技(arm中國)、中星微技術、思威特科技等企業獲獎。中星微技術憑藉在SVAC國家標準和人工智慧編解碼晶片的創新能力和突出表現,獲選了「2021中國IC風雲榜年度IC獨角獸獎」。
  • 韓國人納悶:中國晶片科技不如美國,為何日本尼康抱緊中國大腿?
    想必大家應該對前不久的晶片禁令這個事很熟悉吧,因為中國的半導體行業發展過於迅速,刺激到了美國半導體行業霸主的位置,這就使得美國針對中國的半導體行業出手了,其中華為就是主要的打擊目標,這也使得華為此時陷入了一個很大的困境。
  • 未來中國將拿下哪些高科技產業?
    中國定義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覆蓋了九大領域,分別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製造產業、新材料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新能源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數字創意產業、相關服務業。在太陽能發電和半導體照明(LED)方面,中國公司已經完成了逆襲,太陽能領域不用說了。在LED部分,三安光電等中國本土LED晶片公司已經實現了進口替代。2、高端裝備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第二個部分,是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包括什麼呢?
  • 盤點中國核心晶片各細分領域頭部企業;2019年進口晶片3055億
    總體來看,在指令集、設計等產業環節中絕大多數技術壁壘比較高的環節,中國晶片產業地位非常薄弱,與歐美晶片產業企業存在較大差距,而在圓晶代工、封裝測試等技術要求相對不高的環節,中國憑藉其勞動力優勢,則有望率先崛起,成為有希望趕超世界平均水平的領域。 國內晶片產業鏈及主要廠商梳理:
  • 中國晶片領軍人物被判25年?SIC芯鏈呼之欲出
    短短數年,諾斯就成為了世界濾波晶片的生產商,累計交付了超過1億顆晶片,全球首款小尺寸5G n41 BAW濾波器、全球首款高功率容量BAW濾波器……一個接一個誕生了。這無疑也加重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中國的崛起是向來以霸權著稱的美國不能容忍的,所以一連串的欲加之罪安在了張浩身上,一判就是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