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客戶端一荊楚網消息(記者林琳、通訊員楊岑)平均年齡不到2歲的4名罹患先天性心臟病的幼兒,4小時內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依次接受微創介入治療。術後兩天,4名患兒全部痊癒出院。
何兵教授與庹虎醫生聚精會神為患者手術中。通訊員供圖
1歲2個月的患兒珠珠,出生時便發現動脈導管未閉這一先天性心臟病。出生後,珠珠不到一個月就會出現一次呼吸道感染,並且難以控制地發展為肺炎,同時體重只有8.3kg的他,生長發育遲緩,看起來好似半歲嬰兒。上個月,因孩子再度出現肺炎症狀,家長慕名到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兒科就診。東院副院長、兒科主任何兵教授告訴家長,珠珠的症狀均因動脈導管未閉導致,建議接受微創介入治療杜絕後患。
跟珠珠症狀類似的還有3個患兒:3歲8個月的旦旦罹患心臟室間隔缺損,發育緩慢,近期複查心臟超聲時已經發現左心擴大明顯,如果疾病進一步發展可能出現心力衰竭,肺動脈高壓等不可逆轉的結構改變,喪失手術機會;2歲3個月的章章出生時心臟即有明顯雜音,近期心前區震顫感加劇,超聲檢查顯示動脈導管未閉,血液大量異常分流對於2歲患兒來說非常嚴重;1歲8個月的羽羽則是肺動脈瓣狹窄,肺動脈瓣血流受阻,速度增快,肺動脈主幹血管可見顯著的窄後擴張。
錢明陽醫生為患者術中超聲監測。通訊員供圖
何兵教授介紹,這4名患兒均年齡小、體重輕。為減少對其生長發育的影響及減輕心肺負擔,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需要抓緊1-3歲這個先心病治療的黃金時間段。何兵教授帶領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兒童心血管團隊,與超聲科、麻醉科反覆分析了小患兒的病例特點,認為這4名患兒雖然所患先心病的種類各不相同,但是都可以採用微創介入的方式治療。
8月7日,東院區兒科在麻醉科、心內科、超聲室及心導管室等多學科的共同協作下,為4名先天性心臟患兒依次進行先心病矯正手術。術中,何兵教授團隊通過「抓捕器」等介入治療裝置,在幼兒極細的血管上,成功建立動靜脈通道後,將黃豆大小的封堵器沿著血管置入心臟後撐開,將病變位置成功封堵。
整個介入封堵微創手術過程,猶如在跳動的心腔中「穿針引線」。在手術醫生精湛的操作下,每臺手術時間平均不到1個小時即完成。術中及術後的超聲監測顯示,患兒心臟分流及狹窄得到顯著改善,無併發症發生。兩天後,這4位患兒即同時痊癒出院。
庹虎醫生準備手術器械。通訊員供圖
10日,參加手術的東院兒科庹虎醫師介紹, 先心病是胎兒期心臟和大血管發育異常所致的先天性心血管系統畸形,是小兒最常見的循環系統疾病。據統計,每千名新生兒中,有6至7名患有先天心臟畸形。多數先心病患兒發育較同齡人差,身體虛弱,容易反覆患感冒或肺炎。也有部分患兒症狀隱匿,等到心臟擴大及壓力增高才逐步展現出來。一旦發現孩子患有先心病,應及早到專科就診,兒科心臟專業醫師會根據先心病的種類、大小、血流動力學特點制定個性化診療方案。
庹虎介紹,與傳統外科手術相比,心臟介入治療具有創傷小、恢復快、併發症少等優點,一般術後2-3天即可出院,是常見先心病的首選治療方法。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兒科自上世紀90年代初在湖北省省內率先開展兒童先心病介入治療以來,醫院介入平臺不斷發展優化,在麻醉科、超聲科、心外科強大的技術實力支持下,受限條件越來越少,可以治療的先心病種類越來越多。
【糾錯】編輯:林琳
【來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