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大奎
韓信,這位位列"漢初三傑"的開國功臣,後人奉之為"兵家四聖"之一,有"兵仙"、"神帥"之稱。但就是這樣一位立下赫赫戰功的異姓王,卻在功成名就時,被呂后以"意圖謀反"為由,藉助丞相蕭何的幫忙,騙殺於鍾室之中。
一代名將韓信叱吒風雲短促的一生,留下了哪些令人感慨動容的千古軼事?
(一)胯下之辱
韓信是沒落的貴族出身,小時候,喜歡熟讀兵書戰策,但家裡很窮,受了很多苦。最讓人感慨的就是他忍受的"胯下之辱"。
那時,韓信十來歲。
淮陰有一個屠戶,見韓信佩劍在街上閒逛。因韓信在老家的名聲不太好,有手有腳的年輕人,自己養活不了自己,整天無所事事,靠在外蹭吃蹭喝過日子,讓許多人看不起,厭煩他。
這個屠戶就是其中之一,他想當眾羞辱一下韓信,就故意說:
"韓信,你雖然長得高大,喜歡佩戴刀劍,其實是個膽小鬼。你要不怕死,就拿劍刺我;如果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去。"
這時滿街的人都站出來看笑話。韓信看了一圈,又仔仔細細地盯了屠戶一番,什麼也沒說,就低下身去,趴在地上,從他的胯下爬了過去。
滿街的人哄堂大笑,都恥笑韓信,認為他就是一個沒有氣節、膽小的窮小子。
(二)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韓信忍受"胯下之辱"後,立志發奮讀書,熟練行軍打仗技能,以便將來有用武之地,能發揮自己的軍事天賦,可以仗劍封侯,出人頭地。
數年後,韓信的軍事才能已運用自如,恰好趕上秦末農民起義。
他當即參加了項羽的叔父項梁的義軍,由因默默無聞不被看好,於是"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轉身投奔勢力較弱的劉邦,但劉邦那時對窮困潦倒又沒什麼戰績的韓信也不信任,依然不重用他,韓信只好趁夜色悄然離去。
劉邦的丞相蕭何知道此事後,他了解到韓信是不可多得的軍事天才,趕忙向劉邦稟報韓信如何如何的會領兵打仗,如果大王要奪取天下,非用韓信不可。
劉邦後悔不已,立即令蕭何去把韓信追回來,要築臺拜他為將。於是蕭何連夜把已走很遠的韓信追了回來。
這就是"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有了後來的"成也蕭何"之說。
韓信追回來後,劉邦立即搭建一座高臺,擇定良日後,授韓信為大將軍。
後來,韓信果然不負蕭何的舉薦。
他親率漢軍,一路過關斬將,在臨晉智虜魏王豹,在井陘口誘殺成安君餘,在濰河計殺名將龍且,垓下設十面埋伏逼殺西楚霸王項羽等等,劉邦建立西漢政權立下汗馬功勞。
但功高震主,劉邦當上漢高祖後,又擔心手握兵權的韓信會造反。於是貶韓信為淮陰候,對他嚴密監視。
後來,劉邦領兵平定韓信的部屬鉅鹿郡守陳豨之亂時,皇后呂雉打算藉機除掉韓信,與忠貞不貳的丞相蕭何密謀後,假說高祖平叛歸來,陳豨已被俘處死,文武百官皆來朝賀。蕭何也欺騙韓信,"大家都來了,你也來吧,即便生病也要打起精神,進宮祝賀!"
信以為真的韓信一到長樂宮,就被呂后下令捆綁。因為韓信得到劉邦"五不死"的御旨,呂后就令宮女把韓信吊在長樂宮的一口大鐘下面,用竹劍亂刺、棍棒亂打,韓信最後活活被弄死在鍾室之內,被夷誅三族。
這就是後來的"敗也蕭何"之說。
所以,韓信臨終時說,自己的一生,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豈非天哉!
(三) 象棋的創始人
據傳,韓信被呂后誘捕下獄後,自知性命難保,想把自己的軍事思想在獄中寫成兵書傳世。
但狠毒的呂后不許,下了道懿旨說,韓信現在是犯人,只能安心上路,沒有必要再寫什麼兵書。韓信無奈,只好對監管他的獄卒道,那我把生平所學的奇術以玩遊戲的形式傳給你。
善良的獄卒接受了韓信的安排,與之相對而坐後,韓信用筷子在地上畫了一個方框,又在框中畫了一條"界河",標明楚河、漢界,又請獄卒用紙裁成紅、黑兩色紙片,各十六片,紅色這邊紙片分別寫有帥、仕、相、車、馬、兵等字,黑色這邊寫著將、士、象、車、馬、卒等字,然後把這些字片按規定布在方框內界河兩邊。
擺好後,韓信邊移動字片邊告訴獄卒這個遊戲怎麼玩,怎樣揮車、跳馬、出兵把對方的"將"或"帥"逼死。獄卒聽完,連連點讚,表示很喜歡玩這個遊戲。
(呂后)
就這樣,韓信在獄中的最後日子,天天與獄卒下這個遊戲,也沒引起呂后懷疑。不多久,韓信的用兵之道通過這個遊戲基本上傳給了獄卒。
韓信遇害後,獄卒就找了個理由辭職回鄉務農,期間,一有空閒,就潛下心研習方框,研習韓信傳授的奇術,又將紙片換成木坨。根據"奇"的諧音改為"棋",經長時間的探討,獄卒把這些用兵之道寫成了一本《棋譜》傳給了他的兒子。
他的兒子認為這不是真正的兩軍作戰,只是一種布陣的象徵,就把這個遊戲取名為"象棋"。
這就是象棋的由來。
(四) 最先發明風箏的人
韓信在指揮"垓下之戰"時,為瓦解項羽手下士兵的軍心,令人用牛皮製作成"鷂",上敷竹笛,在夜晚時放到高空中,大風一吹,笛子就發出悽涼的聲音,漢軍就隨著笛音高唱楚歌。項羽的軍隊在一陣一陣的鄉音中失聲痛苦,紛紛想念起家鄉,鬥志就渙散了。韓信乘勢進攻,一舉打敗項羽。
這牛皮製作的"鷂",就是最早的風箏芻型。唐朝趙昕在《熄燈鷂文》中對此有專門的記述。
唐詩中也多有描述放風箏的場景。如:"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由此可見,放風箏是兒童最喜歡玩的一項活動,遠在唐代就已流行。
(五) 創下歷史上"成語"最多的記錄者
韓信短促的一生,卻留下三十多個有關他的成語,創下史上最多的記錄。
如匹夫之勇、戰無不勝、婦人之仁、國士無雙、一飯千金、推陳出新、背水一戰、拔旗易幟、勳冠三傑、置之死地而後生、伐功矜能、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偽遊雲夢、兵仙神帥、胯下之辱、解衣推食、人心難測、居常鞅鞅、功高震主、鍾室之禍、金石之交、問路斬樵、獨當一面、略不世出、不賞之功、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等等。
最經典的莫過於"多多益善"和"十面埋伏",可以說家喻戶曉。
"多多益善"語出韓信與劉邦的一次對話,劉邦取得天下後,與韓信議及統軍的才能。劉邦問韓信,"像我,可統率多少兵馬?"韓信說,"陛下可統率十萬以下。"劉邦又問,"那你呢?"韓信回答,"我是越多越好。"劉邦再問,"你是越多越好,為什麼是我的手下呢?"韓信淡淡的笑道,"陛下,你不善於統領士卒,但善於領導將帥呀。我只會領導士卒罷了。"
(劉邦與韓信)
"韓信帶兵,多多益善"後來就流傳開,成了韓信領兵打仗的經典傳說。
"十面埋伏"是韓信圍殲項羽取得完勝的一次絕殺,一次經典的戰役。
那是公元前202年12月,韓信奉劉邦之令,率十萬漢軍在垓下圍攻項羽,設下十面伏兵,形成團團包圍之勢,漢軍士卒夜唱"天下已屬劉,要斬霸王頭"的楚歌,使項羽的楚軍思鄉厭戰,軍心渙散之下,韓信乘機進攻,大敗項羽,項羽逃至東城,不肯過江東,自刎而死。
後來,"十面埋伏"譜成琵琶曲,成為十大經典古曲之一。
韓信,公元前231年出生於淮陰,卒於公元前196年,終年3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