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虛度er 好好虛度時光 來自專輯coralsky專欄
文 | coralsky
編輯 | 西腦包花
▲ 主播/ 夏憶 ,配樂/ 木村弓《「千と千尋の神隠し」》、 熊木杏裡《home》
早晨,石川起床一個人安靜地做事情,7點左右給自己和女兒做早餐;吃完早餐開電瓶車送女兒去上學後,她在家裡做自己的事情,寫稿子、寫專欄、看資料、去採訪等,有時去面料店看樣、進貨;下午到店裡看店,朋友知道她忙,沒時間喝茶聊天,會來店裡看她。女兒放學時間去接她一起回到店裡,下午六點鐘打烊回家,陪女兒讀書。
這是日本人石川利枝的普通一天,今年,已經是她在上海生活的第15年了。
01.
夏日的午後,安福路上,懶散的陽光透過濃密的梧桐樹投射出斑駁的影子。
這是上海最美也是租金最昂貴的地段之一,在這裡開店,堅持三年五載都算長久。而石川的店,一家面積不過12平方米的小服裝店,近乎奇蹟般地堅持了14年。
▲ 石川的小店。
店鋪雖小卻整潔精緻,裝飾得很有自己的特色與韻味,店裡出售服裝、包包和一些小飾品,主列印花風格,每種款式幾乎都只有一兩件。
店裡的布置,和剛開業的時候相比,幾乎沒有太大的變化,甚至就連試衣間的刺繡絲綢帘子,也被完好整潔地保持著,一用就是很多年。
石川除了會講中文,也能講英文,發音很不錯。店裡的客人多是老顧客,來店裡看衣服的時候,會順便聊聊天,有種已經成了朋友的感覺。
14年來,她一直做著同樣的事情,從來沒有厭倦過,隔壁的店換了幾次主人,或者就乾脆關店了,她的店卻始終如一日,每天都有乾淨的玻璃窗,每周都有新鮮、好看的衣服上架,給這條馬路帶來一點亮色和穩定感。
也有看不見的改變,她的中文越來越好了,已經開始用中文寫專欄;店裡的上新,時不時有驚喜。再忙,她也會看很多的雜誌和設計,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她要求自己對新鮮事物保持敏感度、學習新的東西,哪怕店裡的生意已經很穩定了,也不曾放鬆過。
02.
▲ 在東京工作時的石川。
石川出身於東京的目黑區。這是個安靜優雅、具有格調的市中心街區,氛圍與安福路很像。高中就讀於新宿御苑旁邊的學校,放學回家的路上,她會與朋友們經過原宿、表參道、青山這些時髦的地方,每天都能在百貨公司、小店、品牌店的櫥櫃裡看到當時最流行的衣服。
少年時代的石川很喜歡看書和寫作文,她曾經想做一名小說家,大學的時候讀的也是日本文學。
碩士在讀期間,石川成為時尚撰稿人,介紹最潮流的衣服,安排和統籌拍攝最時髦的模特,趕最華麗的場子——在當時的東京,這是最為人所羨慕的工作,即自由,又充實。
▲ 在東京做時尚撰稿人時的生活記錄。
學生時期,她經常背著背包到處流浪兩、三個星期,去過義大利、英國、土耳其、印度、尼泊爾……等十幾個國家。對於中國的印象是超級大的國家,再就是《霸王別姬》,但是僅此而已。
來到中國的契機是結婚,那時石川工作了8年多,一直沒有休息過,結婚後隨著先生搬到上海,也是給她自己一個休息以及調整的機會。
2005年8月,石川第一次來上海,在中山公園附近找房子。早上看到那麼多人騎著電瓶車、自行車上班,覺得很新鮮,是和東京完全不一樣的感覺,她喜歡這樣的氛圍。
11月正式開始在上海的生活,住在全是中國人的小區,只會說「謝謝」和「再見」。她自己摸索著坐地鐵、去超市買菜,和周圍的中國人打交道,漸漸地融入這裡的生活。
開店算是一個意外。2007年初,朋友和她吃飯的時候提起自己經營禮物和特產的小店想要關閉,但是房子還沒到期,問她要不要開店試試。
一直以來,石川都很喜歡去董家渡挑面料,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定製衣服,朋友經常會說她的衣服好漂亮,問她能不能幫忙做同樣的款式。那時候,她根本不懂剪裁和設計,但是長年的時尚雜誌工作經驗,讓她對於面料和款式並不陌生,她覺得可以嘗試一下。
就這樣接手了朋友的小店,省去了前期選址、裝修的麻煩,而且那個時候的租金,還是可以接受的。
很多上班族都有過開店的夢想,但是想到要裝修、搞水電、陳列,就打消了這個念頭。但石川覺得這是一個很有趣、能學到很多東西的新鮮事情。2007年6月,店開起來了,主要做定製,也有一些成衣。
▲ 2007年開店時的照片,清晰度都有了年代感。
開店之初,她向服裝公司上班的同學尋求建議,同學告訴她可以去高級品牌店去看看人家是怎麼做的。她就馬上動起來,去恒隆廣場的服裝店、品牌店,研究櫥窗展示與櫃檯陳列。一來二去,自己摸索出小店的陳列風格。
剪裁和設計也是,多看,多問,多學,多研究,跟合作的裁縫店學量體裁衣,再活學活用。她最大的競爭力是選面料,那都是她跑了很多店跑出來的。來中國之前,她不知道真絲有這麼多圖案,以前在日本時穿的衣服沒有這麼多花紋,來了上海之後才發現,簡直是一個寶藏。
服裝店的靈魂是印花,或者說是小碎花。這種風格很難做,稍不留意就會很浮誇,但是日本人對於紋樣的研究及運用,一直以來就很擅長,石川也不例外,她選用的都是精巧而別致的小碎花紋樣,設計和剪裁中有一點日本風格,很優雅,帶有一點復古,可愛,很能展現女性氣質。多年時尚撰稿人的審美與品位,在這家小店被運用的淋漓盡致。
▲ 開店初期到現在,石川的店就一直以精巧別致的面料選擇和店鋪陳設吸引著周邊的顧客。
服裝店剛開業時幾乎都是定製業務,前期由石川和客人敲定款式和風格,出樣,後期的製作和加工是委託給合作的裁縫店做的。她對於這條街區很了解,國際居民多,對於衣服的尺碼和風格要求都不一樣,相比於成品衣服,定製服裝更能滿足她們的需求,開店第一年,生意就很穩定。
▲ 石川對設計服裝和選擇面料非常有自己的想法。
石川不喜歡做廣告,有點日本的職人性格,做的是口碑和質量,經店裡的客人,口口相傳,她也有了一批穩定的老顧客,開店初期,50%是居住在這裡的歐美人,30%是日本人,還有20%是中國人。
她很用心,很有耐心地提供服務,傾聽客人的需求,再給出自己的建議,很多客人都成為了她的朋友。開店之初曾有一位義大利太太經常來找她做衣服,三年後回國就失去了聯繫。就這樣十年過去了,去年,她有一天到店裡開門時,一對歐洲的男生女生趴在玻璃窗上看還沒開燈的黑黑的店裡,石川打著招呼定睛一看,女生竟然就是那位義大利老顧客,女生抱著她笑著說,「You survive!」(你竟然還在開店!)。她是特意來這家店來看石川的。
十年了,安福路上的店換了好幾撥,她們也都有點變老了,但石川的店仍然在。
▲ 開店十周年時和合作的裁縫老師合影。
也有過經營危機的時候,2015年,很多日本人回國了,店裡運作很難。石川決定改變經營思路,定做一般需要2-3個星期,周期長,而中國客人喜歡現成的衣服,買了就可以穿,風險便是有壓貨的可能性。
直到現在,店內基本上都是中國客人了,石川逐步調整,加大了現貨的比例,輔以定製,一直到今天,這個平衡都維持得很好,一種面料,頂多只做3、4件衣服,維持了一種獨特性。
▲ 石川親手設計並展售的服飾。
03.
石川因為結婚而搬來上海,開始了一段新的生活,卻在幾年前,與先生分開了。
曾經是真心相愛過的人,也在剛開始異鄉的生活時,有過非常親密的時光,對彼此的支持,然而人生大約就這樣,世事不可盡如人意,比如一段感情的逝去。
身在異鄉的石川,並沒有和日本的家人和朋友說起這件事,女兒懵懵懂懂,生活還在繼續,她每天在外保持著無事發生的模樣,只有內心知道,自己原本的世界已經被摧毀,只有一個人的時候,才會盡情地流淚。
很久之後,她開始對信任的親人朋友傾訴,之後一直得到這些親朋好友的支持和鼓勵,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幫助她和女兒保持了穩定的生活。
石川開始認真考慮接下來的路該怎麼走,是回日本嗎?還是獨自帶著女兒在異國生活?
女兒還很小,石川不希望她的生活出現巨大的變動,希望她能儘量保持和之前同樣的日常作息,比如早起、上學、回家、一同閱讀、入睡。女兒在上海出生長大,最好的朋友們也在這裡,已經非常熟悉這邊的生活了。如果現在回到日本,反而要重新辦理入學手續,在和爸爸分離後,又要經受和朋友分離,和熟悉的環境分離的二次改變。
▲ 女兒和好朋友們參加夏令營。
而石川的店,有非常信任的合作夥伴,有非常親切的老客人,人與人之間已經建立了一種寶貴的聯繫,這是她用十年的時間築造起來的,她想保護這種關係,也相信她靠自己能夠生活得很好。
她決定獨自帶著女兒,重新開始。
做出決定之後,剩下的是真實要面臨的問題。工作與撫養小朋友,怎樣去平衡兩者之間的關係?她從住在日本的母親那裡獲得建議——問一問自己現在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然後先集中精力去解決這件事。比如孩子小的時候,更需要母親的關照,給她足夠的安全感,那麼工作可以先不用那麼拼;等孩子長大了一點,更加獨立懂事了,石川便將更多的精力投入自己的身上,除了開店,維持母女倆的生活,寫作,仍然是石川的精神支柱。
這麼多年來,石川一直堅持給日本的媒體寫專欄,後來又開始學中文,用中文開始寫作。
大學時代,她閱讀了大量的夏目漱石、三島由紀夫、江國香織……雖然小說裡的社會背景和人物故事都不一樣,但是人類的感情是亙古不變的。她從小說中品到了人間的悲歡離合,看到了自己的痛苦也並非新鮮事,每天都在這個世界上某個角落上演。對情緒的敏感,對語言的天賦,以及勤奮的練習,石川的中文寫作越來越成熟。
▲ 和女兒的書櫃,把喜歡的作家的書都帶來了上海。
石川很少擔憂未來,她說,心裡不要裝太多的事情,會活得更快樂。也不要去煩惱「啊要養小朋友很辛苦怎麼辦」這樣的事情,就很好。
上海,已與家鄉無異,工作、生活都在這條馬路上,就連旁邊的咖啡館員工都和女兒很熟了,看見女兒就會和她聊天,逗逗小姑娘。
故鄉日本的生活已經離她很遙遠了,她覺得很多東京人生活得很辛苦,在上海反而輕鬆,這裡為人們提供了開闊的發展空間,她可以擁有自己的小店,做喜歡的事情,為女兒的未來而努力工作。
現在,服裝店的經營進入了穩定的狀態,用心維繫和顧客之間的聯繫,把現貨和定製調整到合適的比例之後,銷售情況越來越好,經濟上沒有太大的壓力。
當然,隨著年紀的增長,體力有時跟不上,很累的時候,石川會在家裡放音樂,跟著女兒唱歌、跳舞來放鬆;或者看看書,一個人安靜地做事情。
她依然有夢想,那就是一邊開店,一邊寫出令人感覺溫暖的故事。在這片已與故鄉無異的土地上,認真而努力的生活。
本文作者:coralsky,前時尚雜誌編輯,現蟄居魔都,寫過很多文字仍未覺厭倦,並對任何事物都持有好奇心;搖滾樂迷,日本文化控,展覽愛好者……煩惱是興趣太多時間太少。
本文配圖均由受訪者石川利枝提供,版權屬於原作者。
好好虛度時光
發現另一種生活的可能性
公眾號|微博|豆瓣|荔枝電臺
搜索:好好虛度時光
原標題:《離開日本,她獨自帶女兒在上海生活。一家小店,她守了14年》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