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日本獨自帶女兒在上海生活,一家小店,她守了14年

2021-01-13 澎湃新聞

原創 虛度er 好好虛度時光 來自專輯coralsky專欄

文 | coralsky

編輯 | 西腦包花

▲ 主播/ 夏憶 ,配樂/ 木村弓《「千と千尋の神隠し」》、 熊木杏裡《home》

早晨,石川起床一個人安靜地做事情,7點左右給自己和女兒做早餐;吃完早餐開電瓶車送女兒去上學後,她在家裡做自己的事情,寫稿子、寫專欄、看資料、去採訪等,有時去面料店看樣、進貨;下午到店裡看店,朋友知道她忙,沒時間喝茶聊天,會來店裡看她。女兒放學時間去接她一起回到店裡,下午六點鐘打烊回家,陪女兒讀書。

這是日本人石川利枝的普通一天,今年,已經是她在上海生活的第15年了。

01.

夏日的午後,安福路上,懶散的陽光透過濃密的梧桐樹投射出斑駁的影子。

這是上海最美也是租金最昂貴的地段之一,在這裡開店,堅持三年五載都算長久。而石川的店,一家面積不過12平方米的小服裝店,近乎奇蹟般地堅持了14年。

▲ 石川的小店。

店鋪雖小卻整潔精緻,裝飾得很有自己的特色與韻味,店裡出售服裝、包包和一些小飾品,主列印花風格,每種款式幾乎都只有一兩件。

店裡的布置,和剛開業的時候相比,幾乎沒有太大的變化,甚至就連試衣間的刺繡絲綢帘子,也被完好整潔地保持著,一用就是很多年。

石川除了會講中文,也能講英文,發音很不錯。店裡的客人多是老顧客,來店裡看衣服的時候,會順便聊聊天,有種已經成了朋友的感覺。

14年來,她一直做著同樣的事情,從來沒有厭倦過,隔壁的店換了幾次主人,或者就乾脆關店了,她的店卻始終如一日,每天都有乾淨的玻璃窗,每周都有新鮮、好看的衣服上架,給這條馬路帶來一點亮色和穩定感。

也有看不見的改變,她的中文越來越好了,已經開始用中文寫專欄;店裡的上新,時不時有驚喜。再忙,她也會看很多的雜誌和設計,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她要求自己對新鮮事物保持敏感度、學習新的東西,哪怕店裡的生意已經很穩定了,也不曾放鬆過。

02.

▲ 在東京工作時的石川。

石川出身於東京的目黑區。這是個安靜優雅、具有格調的市中心街區,氛圍與安福路很像。高中就讀於新宿御苑旁邊的學校,放學回家的路上,她會與朋友們經過原宿、表參道、青山這些時髦的地方,每天都能在百貨公司、小店、品牌店的櫥櫃裡看到當時最流行的衣服。

少年時代的石川很喜歡看書和寫作文,她曾經想做一名小說家,大學的時候讀的也是日本文學。

碩士在讀期間,石川成為時尚撰稿人,介紹最潮流的衣服,安排和統籌拍攝最時髦的模特,趕最華麗的場子——在當時的東京,這是最為人所羨慕的工作,即自由,又充實。

▲ 在東京做時尚撰稿人時的生活記錄。

學生時期,她經常背著背包到處流浪兩、三個星期,去過義大利、英國、土耳其、印度、尼泊爾……等十幾個國家。對於中國的印象是超級大的國家,再就是《霸王別姬》,但是僅此而已。

來到中國的契機是結婚,那時石川工作了8年多,一直沒有休息過,結婚後隨著先生搬到上海,也是給她自己一個休息以及調整的機會。

2005年8月,石川第一次來上海,在中山公園附近找房子。早上看到那麼多人騎著電瓶車、自行車上班,覺得很新鮮,是和東京完全不一樣的感覺,她喜歡這樣的氛圍。

11月正式開始在上海的生活,住在全是中國人的小區,只會說「謝謝」和「再見」。她自己摸索著坐地鐵、去超市買菜,和周圍的中國人打交道,漸漸地融入這裡的生活。

開店算是一個意外。2007年初,朋友和她吃飯的時候提起自己經營禮物和特產的小店想要關閉,但是房子還沒到期,問她要不要開店試試。

一直以來,石川都很喜歡去董家渡挑面料,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定製衣服,朋友經常會說她的衣服好漂亮,問她能不能幫忙做同樣的款式。那時候,她根本不懂剪裁和設計,但是長年的時尚雜誌工作經驗,讓她對於面料和款式並不陌生,她覺得可以嘗試一下。

就這樣接手了朋友的小店,省去了前期選址、裝修的麻煩,而且那個時候的租金,還是可以接受的。

很多上班族都有過開店的夢想,但是想到要裝修、搞水電、陳列,就打消了這個念頭。但石川覺得這是一個很有趣、能學到很多東西的新鮮事情。2007年6月,店開起來了,主要做定製,也有一些成衣。

▲ 2007年開店時的照片,清晰度都有了年代感。

開店之初,她向服裝公司上班的同學尋求建議,同學告訴她可以去高級品牌店去看看人家是怎麼做的。她就馬上動起來,去恒隆廣場的服裝店、品牌店,研究櫥窗展示與櫃檯陳列。一來二去,自己摸索出小店的陳列風格。

剪裁和設計也是,多看,多問,多學,多研究,跟合作的裁縫店學量體裁衣,再活學活用。她最大的競爭力是選面料,那都是她跑了很多店跑出來的。來中國之前,她不知道真絲有這麼多圖案,以前在日本時穿的衣服沒有這麼多花紋,來了上海之後才發現,簡直是一個寶藏。

服裝店的靈魂是印花,或者說是小碎花。這種風格很難做,稍不留意就會很浮誇,但是日本人對於紋樣的研究及運用,一直以來就很擅長,石川也不例外,她選用的都是精巧而別致的小碎花紋樣,設計和剪裁中有一點日本風格,很優雅,帶有一點復古,可愛,很能展現女性氣質。多年時尚撰稿人的審美與品位,在這家小店被運用的淋漓盡致。

▲ 開店初期到現在,石川的店就一直以精巧別致的面料選擇和店鋪陳設吸引著周邊的顧客。

服裝店剛開業時幾乎都是定製業務,前期由石川和客人敲定款式和風格,出樣,後期的製作和加工是委託給合作的裁縫店做的。她對於這條街區很了解,國際居民多,對於衣服的尺碼和風格要求都不一樣,相比於成品衣服,定製服裝更能滿足她們的需求,開店第一年,生意就很穩定。

▲ 石川對設計服裝和選擇面料非常有自己的想法。

石川不喜歡做廣告,有點日本的職人性格,做的是口碑和質量,經店裡的客人,口口相傳,她也有了一批穩定的老顧客,開店初期,50%是居住在這裡的歐美人,30%是日本人,還有20%是中國人。

她很用心,很有耐心地提供服務,傾聽客人的需求,再給出自己的建議,很多客人都成為了她的朋友。開店之初曾有一位義大利太太經常來找她做衣服,三年後回國就失去了聯繫。就這樣十年過去了,去年,她有一天到店裡開門時,一對歐洲的男生女生趴在玻璃窗上看還沒開燈的黑黑的店裡,石川打著招呼定睛一看,女生竟然就是那位義大利老顧客,女生抱著她笑著說,「You survive!」(你竟然還在開店!)。她是特意來這家店來看石川的。

十年了,安福路上的店換了好幾撥,她們也都有點變老了,但石川的店仍然在。

▲ 開店十周年時和合作的裁縫老師合影。

也有過經營危機的時候,2015年,很多日本人回國了,店裡運作很難。石川決定改變經營思路,定做一般需要2-3個星期,周期長,而中國客人喜歡現成的衣服,買了就可以穿,風險便是有壓貨的可能性。

直到現在,店內基本上都是中國客人了,石川逐步調整,加大了現貨的比例,輔以定製,一直到今天,這個平衡都維持得很好,一種面料,頂多只做3、4件衣服,維持了一種獨特性。

▲ 石川親手設計並展售的服飾。

03.

石川因為結婚而搬來上海,開始了一段新的生活,卻在幾年前,與先生分開了。

曾經是真心相愛過的人,也在剛開始異鄉的生活時,有過非常親密的時光,對彼此的支持,然而人生大約就這樣,世事不可盡如人意,比如一段感情的逝去。

身在異鄉的石川,並沒有和日本的家人和朋友說起這件事,女兒懵懵懂懂,生活還在繼續,她每天在外保持著無事發生的模樣,只有內心知道,自己原本的世界已經被摧毀,只有一個人的時候,才會盡情地流淚。

很久之後,她開始對信任的親人朋友傾訴,之後一直得到這些親朋好友的支持和鼓勵,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幫助她和女兒保持了穩定的生活。

石川開始認真考慮接下來的路該怎麼走,是回日本嗎?還是獨自帶著女兒在異國生活?

女兒還很小,石川不希望她的生活出現巨大的變動,希望她能儘量保持和之前同樣的日常作息,比如早起、上學、回家、一同閱讀、入睡。女兒在上海出生長大,最好的朋友們也在這裡,已經非常熟悉這邊的生活了。如果現在回到日本,反而要重新辦理入學手續,在和爸爸分離後,又要經受和朋友分離,和熟悉的環境分離的二次改變。

▲ 女兒和好朋友們參加夏令營。

而石川的店,有非常信任的合作夥伴,有非常親切的老客人,人與人之間已經建立了一種寶貴的聯繫,這是她用十年的時間築造起來的,她想保護這種關係,也相信她靠自己能夠生活得很好。

她決定獨自帶著女兒,重新開始。

做出決定之後,剩下的是真實要面臨的問題。工作與撫養小朋友,怎樣去平衡兩者之間的關係?她從住在日本的母親那裡獲得建議——問一問自己現在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然後先集中精力去解決這件事。比如孩子小的時候,更需要母親的關照,給她足夠的安全感,那麼工作可以先不用那麼拼;等孩子長大了一點,更加獨立懂事了,石川便將更多的精力投入自己的身上,除了開店,維持母女倆的生活,寫作,仍然是石川的精神支柱。

這麼多年來,石川一直堅持給日本的媒體寫專欄,後來又開始學中文,用中文開始寫作。

大學時代,她閱讀了大量的夏目漱石、三島由紀夫、江國香織……雖然小說裡的社會背景和人物故事都不一樣,但是人類的感情是亙古不變的。她從小說中品到了人間的悲歡離合,看到了自己的痛苦也並非新鮮事,每天都在這個世界上某個角落上演。對情緒的敏感,對語言的天賦,以及勤奮的練習,石川的中文寫作越來越成熟。

▲ 和女兒的書櫃,把喜歡的作家的書都帶來了上海。

石川很少擔憂未來,她說,心裡不要裝太多的事情,會活得更快樂。也不要去煩惱「啊要養小朋友很辛苦怎麼辦」這樣的事情,就很好。

上海,已與家鄉無異,工作、生活都在這條馬路上,就連旁邊的咖啡館員工都和女兒很熟了,看見女兒就會和她聊天,逗逗小姑娘。

故鄉日本的生活已經離她很遙遠了,她覺得很多東京人生活得很辛苦,在上海反而輕鬆,這裡為人們提供了開闊的發展空間,她可以擁有自己的小店,做喜歡的事情,為女兒的未來而努力工作。

現在,服裝店的經營進入了穩定的狀態,用心維繫和顧客之間的聯繫,把現貨和定製調整到合適的比例之後,銷售情況越來越好,經濟上沒有太大的壓力。

當然,隨著年紀的增長,體力有時跟不上,很累的時候,石川會在家裡放音樂,跟著女兒唱歌、跳舞來放鬆;或者看看書,一個人安靜地做事情。

她依然有夢想,那就是一邊開店,一邊寫出令人感覺溫暖的故事。在這片已與故鄉無異的土地上,認真而努力的生活。

本文作者:coralsky,前時尚雜誌編輯,現蟄居魔都,寫過很多文字仍未覺厭倦,並對任何事物都持有好奇心;搖滾樂迷,日本文化控,展覽愛好者……煩惱是興趣太多時間太少。

本文配圖均由受訪者石川利枝提供,版權屬於原作者。

好好虛度時光

發現另一種生活的可能性

公眾號|微博|豆瓣|荔枝電臺

搜索:好好虛度時光

原標題:《離開日本,她獨自帶女兒在上海生活。一家小店,她守了14年》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上海小店故事|她從東京來,開了一家定製裁縫店
    2005年結婚後,她隨丈夫駐派到上海,開始了全新的生活。位於上海老城廂的董家渡面料市場像魔法寶盒一樣,吸引了這位東京女子。她在那裡選面料,靠著僅會的兩句「你好」和「謝謝」和裁縫交流,訂做衣服,樂不思蜀。朋友們都喜歡她穿的時髦衣服,欣賞她設計的款式和選用的面料。
  • 78歲老人守上海最後傳呼電話亭27年
    新京報訊(記者 吳採倩)78歲的上海奶奶沈玉琇,因為堅守一個傳呼公共電話亭27年,成為「網紅奶奶」。在上海福州路614弄堂口,有一間不足5平米的傳呼公共電話亭,上面寫著「智能公話站」,這是上海最後一家傳呼公共電話亭。為了遵守亡夫的遺願,78歲沈玉琇在這裡守了27年。
  • 疫情過後,上海小店還好嗎?
    俞菱此前在《上海壹周》做記者時,結識了很多上海小店的店主。5年前,她轉型為自媒體人,並發起了上海百年老店課題組項目。她還記得上海有家葡萄園開了31年,房租和人員工資都在漲,可是菜品沒法漲,最終只能選擇關店。諸如此類被迫關門的上海老店,俞菱還能列舉很多。凌晨2點,磊仔一個人坐在車裡。
  • 他去日本當黑人工人,分身15年,後逆天改變了自己的生活
    最後,在1989中,他離開了妻子和女兒,獨自去了日本。然而在到達日本之後,我們發現日本的語言學校位於小鎮,位於日本的邊界上,稱為寒町,這是一個小鎮,他的連日本人很難找到工作,語言學校規定前三個月禁止工作。負債纍纍、急需打工掙錢還債的丁尚彪正處於焦慮狀態。
  • 為送女兒留學,中國父親在日本辛苦打拼15年,最後被日本終身禁入
    在我國就有著這麼一位偉大的父親,他為了送女兒去紐約留學,前往日本辛苦打拼15年,最後終身被禁入日本,父愛濃厚,深沉如斯。1954年,丁尚彪出生在上海的一個普通家庭。貧困讓他只能完成初中的學業,在此之後就不得不開始為自己的未來而努力了。此時的他,身無長技,並且處於剛剛步入社會的迷茫,無處可去的他只能和他人一樣前往了安徽下鄉。
  • 上海78歲奶奶與亡夫約定守電話亭27年,能排遣孤獨,守住時代的回音
    上海福州路614弄口,有著上海最後一家正在營業的傳呼電話亭。1993年,沈玉琇和幾位同伴承包了這間電話亭,1996年,丈夫臨終前說,希望她能把電話亭守下去。如今,78歲的沈玉琇值守這裡已有27年。她知道,現在還要打公用電話的人,往往都是需要幫助的人,碰到沒帶錢的人想打電話,她也很樂意幫忙。沈玉琇說,守著電話亭,能讓她消磨時間、排遣孤獨,只要身體健康,她就會一直守下去,守住屬於一個時代的回音。網友評論延伸閱讀他92歲,她93歲 世間最美的愛情不過如此他92歲,她93歲。從青絲到白頭,他們已經相伴、相守、相依近80載。
  • 日本24歲單親媽媽與男友約會一周,3歲女兒獨自餓死家中!
    今年6月6日,梯沙希為了和一位男性網友見面,把年僅3歲的女兒獨自留在家裡。為了防止她亂跑,梯沙希把女兒鎖在臥室裡並用沙發把臥室門擋住。 在接受警方調查時,梯沙希一再強調自己給女兒留足了食物。而對於為何要留下女兒獨自去鹿兒島約會一周時,她聲稱:帶女兒壓力太大了,去鹿兒島主要是為了散心。
  • 她是中國跳水名將,加入日本國籍,女兒婚禮穿和服嫁給日本男人
    跳水名將放棄前途蘇薇現在不叫蘇薇了,現在去了日本改名叫馬淵崇英。她出生在上海,父母也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蘇薇從小學六年級就表現出了優秀的運動天賦,有一天她獨自一人在練習跳水後被當地跳水隊發現。跳水隊覺得她很有天賦就被她招進了隊伍裡,還將她視為隊伍中的種子選手進行重點培養。
  • 橘貓不請自來「守護」小店7年,幫助店主招攬客人,至死沒再離開
    一人一貓的「合作」,令這家五金店成為了巴爾的摩頗為知名的小店。馬克已記不清有多少人想要收養斯坦利了,要不是那位女孩手中拿著店內的東西來結帳,他都懶得回復。店內的老鼠沒了,貨架上也放滿了貨物,馬克從獨自開店,到後來招了好幾位員工,再到如今有著一家分店,這都是在斯坦利到來後才擁有的。在未確認收養斯坦利前,同一條街上的一位店家試圖把斯坦利哄過去,畢竟誰都眼饞這只會帶來財運的橘貓。
  • 熊黛林夫婦帶女兒 郭可頌全程貼身照顧一家四口幸福滿瀉
    熊黛林夫婦帶女兒 郭可頌全程貼身照顧一家四口幸福滿瀉時間:2020-01-19 12:1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熊黛林夫婦帶女兒 郭可頌全程貼身照顧一家四口幸福滿瀉 近日,有網友拍到熊黛林夫婦帶著雙胞胎女兒遊玩的照片,畫面看起來十分溫馨。
  • 郭沫若不為人知的日本妻子:獨自培養五個孩子長大成人
    佐藤富子很有個性,她認為自己嫁給了中國人,從此她也就是中國人了,因而讓郭沫若給她取一個中國名字,後來就有了「郭安娜」的稱呼。從此以後,「郭安娜」這個名字就伴隨了佐藤富子以後80年的人生。在10年的時間裡,佐藤富子為郭沫若生下了5個孩子,其中4個是男孩,1個是女孩。
  • 上海小店故事|傳統技法融合中國食材,這家和果子店很特別
    【編者按】小店是城市的生機,也是最美妙的風景。有別於大型商場和連鎖商鋪,個性小店折射出時代鏡像,為城市日常營造別樣生態,更是我們愛上海的理由。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系列探訪「上海小店故事」,走近上海最具個性的一批小店和它們背後的主人。
  • 上海小店故事|他的飯店是明星取景地,他的夢想屋還能尋開心
    【編者按】小店是城市的生機,也是最美妙的風景。有別於大型商場和連鎖商鋪,個性小店折射出時代鏡像,為城市日常營造別樣生態,更是我們愛上海的理由。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系列探訪「上海小店故事」,走近上海最具個性的一批小店和它們背後的主人。這是一個好吃、好喝、好逛、好玩的城市,小店是它基因裡重要的一部分。
  • 去處‖豫園商城裡藏匿著的寶藏文創小店
    , 探索那些好逛又有趣的文創小店~ 銀杏樹下的守藝人 2019年2月於豫園開幕的銀杏樹下的守藝人,是一個用城市匠藝打造中國新生活場景。以人們的日常生活為靈感,將各種元素融入民藝手作中,打造視覺、生活、商品共促的生活場景。
  • 29歲因家暴選擇分居,她只帶走4個女兒,7年後,她成上海灘女強人
    夏之時答應,就這樣,董竹君憑藉自己的能力離開青樓,他們東渡到日本後,董竹君嫁給了夏之時,那一年董竹君15歲,夏之時27歲。 恢復了自由之身,董竹君很是珍惜這個機會,她用了3年時間學完了日本高中學業,正當她 準備去法國繼續求學時,丈夫父親病危,兩人只好匆匆回國。
  • 鄭州一家來自上海的螺螄粉小店,網評熱門榜第1,食客:下次還來
    鄭州的螺螄粉小店也不在少數,不過大多都是阿生哥的連鎖店。但是如今,螺螄粉慢慢的流行起來,越來越多有特色的小店正在興起。前兩天,小編在大眾點評上看美食的時候,就發現了佔據熱門榜第一位的一家螺螄粉小店——東門七爺柳州螺螄粉,在花園路和農科路交叉口向西50米北。
  • 父親自費42萬留學被坑,滯留日本打黑工15年,終助女兒圓博士夢
    其中有一位來自上海的老丁,以留學的名義出國被「坑」,孤身一人在日本打著三份黑工,過著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苦生活。15年裡,只和女兒、和妻子僅有兩次團聚。紀錄片《含淚活著》跟拍十年,記錄下了他們一家人的故事。
  • 重逛豫園商城,邂逅街頭巷尾的「寶藏」文創小店
    , 探索那些好逛又有趣的文創小店~ 銀杏樹下的守藝人 2019年2月於豫園開幕的銀杏樹下的守藝人,是一個用城市匠藝打造中國新生活場景。以人們的日常生活為靈感,將各種元素融入民藝手作中,打造視覺、生活、商品共促的生活場景。
  • 帶上空杯買咖啡,一個月還能節省100多元…上海人的「零拷」生活,真...
    新民晚報「上海時刻」出品 30歲的梁女士在附近上班,來這兒「拷」上一杯咖啡是她開始一天的工作前的習慣。「真不巧,正好沒帶杯子。」她進一步形容,「拿著自己的杯子有種專屬感,時間是放空的,風味是自己的,這是在上海的街頭小店才有的享受。」
  • 「我不想跟你回去」4歲女兒獨自上學失蹤,13年被找回拒絕回家
    「我不想跟你回去」,4歲女兒獨自上學失蹤13年被找回13年前,孫先生的女兒在自家小區的幼兒園上學路上失蹤,直到13年後的今天才被找回。作為父母的孫先生夫妻沒有放棄,這一找就是13年。13年來,孫先生找遍了大半個中國,但依舊沒有女兒的一絲絲消息。一直到今年的年初,通過系統的DNA比對才找到了失蹤13年的瑤瑤。但當孫先生和妻子見到親生女兒後,卻發現女兒雖對父母動容,卻不願意回到父母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