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店故事|傳統技法融合中國食材,這家和果子店很特別

2020-12-14 澎湃新聞
【編者按】小店是城市的生機,也是最美妙的風景。有別於大型商場和連鎖商鋪,個性小店折射出時代鏡像,為城市日常營造別樣生態,更是我們愛上海的理由。

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系列探訪「上海小店故事」,走近上海最具個性的一批小店和它們背後的主人。這是一個好吃、好喝、好逛、好玩的城市,小店是它基因裡重要的一部分。

新冠疫情之下,敢開新店的人,都算得上勇士,再敢在黃金街區開店,那必然還有十足的本領和自信。8月中旬,黑石公寓裡新開了一家「和味制菓」,展現了幾位女孩們的「勇敢的心」。

和味制菓外景 和味制菓 圖

和果子,中國制

「和味制菓」的主理人李蒙茜從來沒有打消過開店的念頭,外部環境有太多未知數,她能堅定的只有自己的信念。

她自小在瑞典生活成長,大學念了經濟學,但喜歡吃、研究食物的她還是想追隨內心熱愛,就跑到瑞士學了餐飲管理,畢業後在挪威、英國和中國香港等多地米其林餐廳、星級酒店的後廚工作。她擁有很多專業資質,包括日本Salonaise烘焙協會(簡稱JSA)的和果子藝術認證。

李蒙茜在海外餐廳工作 李蒙茜 圖

今年她回國,想開間獨特的鋪子,要和別人不太一樣。

短髮姑娘喬聽聞城中要開一家和果子店,就去打探了一番。自2015年底跟著日本老師學習以來,她憑藉聰慧和勤奮不僅獲得了專業認證,還跟隨師傅多年參與國際各大展會交流和工作坊授課等動作。回國後,她也正在尋覓合適的機會,來發揮自己所長。

工作中的喬 和味制菓 圖

兩人如遇故知,一拍即合。

「和果子起源於中國,日本遣唐使來訪,把中國唐代的茶道和糕餅點心技藝帶回去,經過千百年來職人的發揮和創造,成了日本人日常和送禮的美味佳品。可我們不想複製日本,而是融和創新,用經典技法搭配中國食材,以新的口味碰撞歷史文化,所以店名的裡『和』,是這層意思」,李蒙茜介紹。

目前,除了黑糖蜜和清酒來自日本,其餘所有食材都是在她們在國內精挑細選,搭配組合,根據中國人飲食習慣設計配方。

展櫃一側陳列了每一季最新的上生果子,各個都造型精美。

每一季最新的上生果子   和味制菓 圖

夏季果子中的「花火」,內餡兒是山核桃黑巧克力,李蒙茜覺得創新不在於製造陌生感,而是觸碰、激活記憶深處的感動。她說道,「我很小時候吃過山核桃,後來在國外就沒有吃過,它的油脂、香氣和巧克力結合後有很美妙的效果,這是中國食材的魅力」。

花火  和味制菓 圖 

現在人氣最旺的「桃」則是選用了福建蜜桃烏龍、白芸豆豆沙,同時用山楂調整酸甜平衡。

桃  和味制菓 圖

「上生果子在日本是節慶祭祀、茶道聚會、婚禮、壽宴等隆重場合所用的和果子,是上品,所以製作技法也更複雜一些,所以客人現場點單的話需要等待」,喬解釋道,「展櫃另一側的燒果子銅鑼燒、洋果子戚風蛋糕、餅果子厥餅則想給食客更多選擇,同時大家也了解下別的品類」。

事實上,所有果子都是每天新鮮製作,餡料也是一早燒制。以常用的紅豆餡為例,就要經過繁複步驟,還有各種要點,一不留神就毀了一鍋。尤其是煮紅豆時要除澀味(將煮過的水倒掉換新水,重複多次),在煮沸後馬上倒掉,還是在煮後2分鐘、5分鐘或10分鐘時倒掉,都會造成味道和顏色的差異,澀味的多寡因紅豆本身品質差異而不同,所以一道除澀環節就是考驗師傅對豆子的掌控程度。喬依照經驗還有先前對各種紅豆的試驗,已有一套自己的煮豆方法,但熬煮時候仍小心翼翼。

喬在調整糖分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她的製備盒裡有大塊練切(和果子麵皮),看似平平無奇,之後都會經過她巧手變出美味的花樣。喬每天的大約需要製作150顆果子,基本都依靠她一個人製作,小助手在一旁打下手。

製備盒裡的練切 澎湃新聞記者朱喆 圖

等候的時候,客人千姿百態。有的從後廚玻璃窗看看喬,身經百戰的她對圍觀毫不緊張,對自己的技法和手藝相當自信,但她希望手速能更快,同時食客多一點耐心。喬還設計了一款「等候福利」,用每天做銅鑼燒剩餘的邊角料烘烤成小餅乾,包裝還有哄人的話,「吃了要變乖哦」。

食客還曾問蒙茜,店裡的和果子師傅是不是日本人。她則非常驕傲地回答,「我們是中國師傅,中國製作」。

沒有堂吃,卻有課堂

店鋪靠牆區有幾把凳子和牆桌,但這不是堂食區,而是和果子體驗課的座位。

店鋪內景 和味制菓 圖

每周二至周日的午後,店裡會有1小時的體驗時間,6位學員可以跟著喬的講解和示範,了解和果子的歷史和演變,每個人還會有一套自己的工具,包括角棒、制果剪刀、筷針等,1次課程可以學到1個季節款和1個經典款。

體驗課 和味制菓 圖

零基礎的體驗者也不必緊張,喬會手把手糾正示範,揉捻麵皮、填料包餡,做出來的成果都有模有樣。喬說有個男生是陪著女友來上課的,但他表現出色,手指靈活,領悟力高,頗有天分,令她印象深刻,小朋友學員還有專門的工具和材料包,可以製作更有童趣的卡通和果子,爸爸媽媽也可以一起做親子款,難怪體驗課名額也炙手可熱。

「和味制菓」創店的初衷就想打造成一間伴手禮店,同時提供和果子深度體驗的空間。

展櫃陳列 和味制菓 圖

店鋪所有展櫃和開放式陳列櫥都由團隊自行設計,各式茶具、漆器也都是主創團隊的珍藏。她們還特別定製了禮品盒,包裝用繩結和禮籤選用了紅色、金色,寓意喜氣和吉祥。

包裝用的繩結和禮線籤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李蒙茜透露,團隊正計劃推出3枚、4枚、6枚、9枚的自選禮盒,之後僅接受提前預約形式訂貨。

禮盒內還有襯紙,印有表現時節、詩意的俳句。松尾芭蕉的名句「古池塘,青蛙入水,發清響「(注,「古池や蛙飛びこむ水の音」,文中為李芒譯句)。

禮盒內藏俳句 澎湃新聞記者朱喆 圖

採訪當日,喬和蒙茜正在進行秋季新品的最後調整。

秋季果子研發 澎湃新聞記者朱喆 圖

今年中秋她們將用6款和果子講述人月團圓的故事。

中秋禮盒  和味制菓 圖

然而,傳統中秋佳節也是一場月餅糕點的「大戰」,她們說自己不是要打擂臺,而是展現她們的創新演繹,為人們送上一份賞心悅目的禮物。

 (聯繫我們/投稿郵箱:sjdl_2020@163.com)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上海小店故事|o.p.s.café:咖啡「原創者」
    【編者按】小店是城市的生機,也是最美妙的風景。有別於大型商場和連鎖商鋪,個性小店折射出時代鏡像,為城市日常營造別樣生態,更是我們愛上海的理由。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系列探訪「上海小店故事」,走近上海最具個性的一批小店和它們背後的主人。這是一個好吃、好喝、好逛、好玩的城市,小店是它基因裡重要的一部分。
  • 上海小店故事|她從東京來,開了一家定製裁縫店
    2007年開業時小店內景 石川利枝 圖店裡12平方米,空間整潔敞亮,白色的牆壁、置物架、柜子、工作檯,各式陳衣、包袋、絲巾、飾品和五彩斑斕的布料,錯落有序地擺放著。室內裝飾也不繁複,只有時令的鮮花和布藝做的彩球,裝點了門面,還添了生趣。
  • 上海小店故事 | 一周只開兩天,這家甜品屋有點任性
    【編者按】小店是城市的生機,也是最美妙的風景。有別於大型商場和連鎖商鋪,個性小店折射出時代鏡像,為城市日常營造別樣生態,更是我們愛上海的理由。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系列探訪「上海小店故事」,走近上海最具個性的一批小店和它們背後的主人。
  • 從一枚和果子裡觀四季
    而在日本,你卻可能會找到另一個答案——和果子。夏目漱石曾在《草枕》中藉故事裡的畫家之口,表達自己對和果子的喜愛:「我在一切小吃裡最愛吃羊羹。它的質地光滑細膩,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出半透明的光澤,怎麼看都是件玲瓏可愛的藝術品。在西洋點心中沒有一件能給人以如此快感的。」
  • 疫情過後,上海小店還好嗎?
    疫情之後,上海小店的生與死成為一種城市情懷的存在主義。當交通開始擁堵,生活恢復正常,他們還好嗎?3月13日凌晨,磊仔和兩位工人將冷櫃、烤箱等物品從上海市徐家匯路日月光中心店撤出。6年前,他曾拍胸脯告訴合伙人,要讓全上海都知道「瞞著爹」的名字。兩年後,他們做到了。
  • 冬至的時候,到這家有人情味的街邊小店吃「潮汕丸子」!
    在中國有很多傳統的節日,這些節日想必很多人都很喜歡,因為這些節日不僅僅能夠感受到節日的氛圍,還能放假。比如昨天,就是冬至,不知道大家是吃餃子呢,還是吃湯圓呢?小吳去吃的不是餃子,也不是湯圓。冬至對於老廣來說,冬至大過年。一家人聚在一起,弄點好吃的,這個是必然的了。
  • 塔可貝爾中國市場提速 上海連開兩店
    「位於上海的中國第一家塔可貝爾餐廳反響熱烈,我們很興奮能在上海再開出兩家新店,也期待在2018年將這個全球品牌推向中國其他城市。」百勝中國執行長潘偉奇(Micky Pant)表示。作為目前全球最大的提供墨西哥食物的連鎖餐飲品牌,塔可貝爾和必勝客及肯德基同屬於百勝集團。
  • 百萬家中國小店,百萬個生計故事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碰到了合伙人,才開了這家店,他研究了三十多年的日式料理。我們店裡的咖喱做法有點奢侈,把19種食材和香辛料打碎,經過半天的重勞動和2天的發酵做出咖喱醬汁,醬汁裡有很多牛肉、黃油、水果泥、蔬菜泥、金貴的小豆蔻和其他香辛料。這樣做出來的味道比其他家的豐富很多,也是因為這樣我們的咖喱才有層次和回味。
  • 上海小店故事|這朵雲一樣的舒芙蕾,只能等你五分鐘
    【編者按】小店是城市的生機,也是最美妙的風景。有別於大型商場和連鎖商鋪,個性小店折射出時代鏡像,為城市日常營造別樣生態,更是我們愛上海的理由。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系列探訪「上海小店故事」,走近上海最具個性的一批小店和它們背後的主人。這是一個好吃、好喝、好逛、好玩的城市,小店是它基因裡重要的一部分。
  • 鄭州一家來自上海的螺螄粉小店,網評熱門榜第1,食客:下次還來
    「吃螺螄粉只有零次和無數次」,這是很多吃過螺螄粉的食客們對它的評價。螺螄粉雖然聞起來有一種奇怪的氣味,但是它的味道和那種氣味是沒有關係的,這點和臭豆腐是一樣的。鄭州的螺螄粉小店也不在少數,不過大多都是阿生哥的連鎖店。
  • 上海這家咖啡店火了,牆洞後的故事更感人
    這家咖啡店火了,牆洞後的故事更感人 最近,上海永康路上一家咖啡店火了!開業半個月,天天排長隊,沒有大門、也沒有店招,平整的水泥牆上只有一個不甚規則的「洞」,剛好夠一隻毛茸茸的熊爪「出沒」,為消費者端上咖啡。
  • 這家小店只能坐下5個人,卻成了全廈門最「紅」的拉麵店
    每天中午12點多,人們正要結束一上午的忙碌,禾祥東路附近,一條安靜的小巷內,這間叫做「MUSOWU」(無雙)的小店門口早已人頭攢動。排隊等候的人們,有的在拍照,有的在跟老闆豪哥聊天攀談,溫暖的煙火氣充滿了這家小店。可又有誰能猜到,吸引著全廈門的老饕吃貨乖乖排隊等位的,竟是一碗拉麵?
  • 上海街邊小店復甦啦!實地探訪:零售和餐飲迎來「雙回暖」→
    剛過去的周末,上海安福路、愚園路、巨富長(巨鹿路、富民路、長樂路)等街區形態富於特色的小馬路分外熱鬧:沿街的咖啡館、服裝店和各式各樣的生活方式集成店內外,客流都比開春時有明顯增長。今年5月以來,隨著「五五購物節」對全城消費氛圍的帶動,上海不少街邊特色小店迎來了客流與營業額的「雙回暖」。
  • 用梅菜扣肉、北京烤鴨做漢堡,這家小店很中國!
    把中華傳統美食用漢堡的形式表現北京烤鴨、梅菜扣肉、麻婆豆腐等口味簡直神奇,快跟我一起去嘗嘗!這家漢堡店叫塔斯汀,是一家位於番禺大石的連鎖的小店,品牌起源於江西,發家於福建,靠中國漢堡勢頭正旺。一進門,就會被餐牌上的菜名吸引住,北京烤鴨、梅菜扣肉、麻婆豆腐都可以做成漢堡!不僅餐食有特色,店內的裝潢也頗具中國風情,紅色的毛筆字揮灑在孔雀綠上,大膽又傳統。
  • 競爭越激烈的地方越有市場 上海網紅小店的背後
    12月3日正式開業一周以來,這家「熊爪」咖啡保持著每天有顧客排長隊的熱度。然而「熊爪」咖啡創始人之一王海青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這家剛開業的小店並沒有預算,也沒有心思做營銷,而是把重點放在了打磨產品和優化流程上,「當然,我們專門選在國際殘疾人日開業,也是在市場上『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一個原因」。
  • 這家小店憑「鐵板+燒烤」吸客無數,食客:燒烤固定打卡店
    記得去年和閨蜜一起晚飯後下樓散步,走著走著就到了小區附近的燒烤攤,索性就坐下來開始謹慎又貪婪地開吃了。沒多久過來一對夜跑的小情侶,男生坐下狂吃,女孩在旁邊舔著口水,據說馬上要拍婚紗照,必須得趕緊減肥,但是又控制不住自己。熱的老闆娘哈哈大笑。這家一路飄香燒烤攤已經開了有幾年的時間了,冬天賣烤紅薯,夏天就做燒烤小吃。
  • 上海網紅小店的背後:營銷不是重點 有好產品才能長紅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魏其濛)上海永康路上的「熊爪」咖啡火了。這家店原名「HINICHIJOU」,意為「非正常」,其充滿創意的「熊爪遞咖啡」營業模式、曾在全國殘疾人職業技能比賽中獲得咖啡衝調項目第一名的聾啞人咖啡師、為殘疾人顧客免費提供咖啡的公益模式、每杯20元的實惠價格……這些都是推動顧客從四處趕來排隊「打卡」、媒體爭相報導的元素。
  • 中國首家街頭品牌集合店上海長樂路NPC店關閉
    1月31日晚,上海長樂路NPC店關閉前一小時, 接近50個員工在夜色下站在店鋪前合影,以此方式和這家店鋪告別。2月1日零點 55 分鐘,NPC創始人李晨在微博上寫道「2009.7.2—2018.1.31,上海長樂路139號11室,知足『長樂』, 新年快樂,NPC會變得更好。」這家被稱為「中國第一家街頭品牌集合店」的潮店就這樣關掉了。
  • 橘焱胡同4號店,原來這家烤肉店有這麼多明星打過卡!
    來到臺灣(臺北)旅遊,如果你的目的是吃遍臺灣美食,一定要去的兩條路一定是古羊路和敦化南路。  古羊路——一條從來不低調的小馬路,因為附近居住的日本人、臺灣人居多,漸漸形成了一條以日料、臺灣菜為主的休閒美食街,口味也自然地道。  敦化南路——文藝小清新們必來的一條路,各種文藝小店。白天或是黑夜,都別有風味。
  • 小店故事|波蘭餃子和中國餃子不同在哪?
    小店是城市的生機,也是最美妙的風景。有別於大型商場和連鎖商鋪,個性小店折射出時代鏡像,為城市日常營造別樣生態,更是我們愛上海的理由。早就聽聞「Pierogi Ladies」 是上海唯一一家正宗的波蘭餐館,卻從不曾有勇氣前去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