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周末,上海安福路、愚園路、巨富長(巨鹿路、富民路、長樂路)等街區形態富於特色的小馬路分外熱鬧:沿街的咖啡館、服裝店和各式各樣的生活方式集成店內外,客流都比開春時有明顯增長。今年5月以來,隨著「五五購物節」對全城消費氛圍的帶動,上海不少街邊特色小店迎來了客流與營業額的「雙回暖」。
2019年年中,上海市商務委的一份統計稱,目前上海約有47.5萬家商業網點,9成為小網點,分布在上海67條特色商業街與64條永不拓寬的馬路上的小店約有9400多家。梧桐樹下的特色小店,是上海商業活力與韌性的體現,更關乎民生與就業。正在復甦中的特色小店有哪些共性特點,又出現了哪些新變化?
安福路沿街家居店casa casa
零售和餐飲迎來「雙回暖」
安福路上的西餐廳「RAC BAR」,主打各類早午餐和簡餐。因為人氣旺,再加上外牆裝飾以綠色為主,這家餐廳在消費者中有個「網綠店」的稱號。5月下旬一個工作日中午,記者11點抵達店內,發現外擺位和靠窗座位已幾乎坐滿客人,還有幾位金髮碧眼的外國友人坐在店外長凳上等候進店。店主王小姐說,今年2-3月,店內每天都是「營業即虧損」的狀態。4月清明小長假過後,客流明顯上升,店外開始有人排隊。
這一「上坡路」,在「五一」期間抵達高峰。如今,即便是非周末時段,店內也有一半顧客是新客人;到了周末,店裡則是前來「打卡」拍照的顧客的天下,時髦的年輕人排隊半小時,只為在「網綠店」的露天座位上體驗片刻悠閒的時光。
5月起,安福路322園區逐步恢復了周末市集
此輪特色小店的復甦,與近期上海商業的回暖趨勢有著密切關聯。不少店主都表示,「五五購物節」是上海特色小店復甦的催化劑。「能明顯感覺到,5月開始,街面上不僅『看』的人多了,『買』的人也在增加。」記者採訪的幾家店主都有這樣的感受。
更積極的信號是,在這波復甦中,售賣「非剛需」的零售特色小店,也與餐飲、飲品等「剛需」店鋪一同復甦。
富民路上的「LABELHOOD」是一家中國原創設計師品牌集合店,商品和合作的中國設計師由團隊和專業買手在全球各地發掘、孵化,因此小店的目標消費者相對小眾。但就是這樣一家小眾的店鋪,最近卻迎來強勁復甦。「我們在上海的兩家店鋪恢復情況都非常好,5月以來,連著幾個周末店門口都有人排隊。」「LABELHOOD」店長Tasha感慨,店鋪在全國其他城市的門店,暫時都沒有上海店這樣強大的復甦勢頭。
愚巷Randomevent店內富於特色的店鋪陳列
在愚園路,坐落於街區式商業體「愚巷」的特色小店——「國潮」品牌「Randomevent」,在今年「五一」小長假中銷售額出現顯著上升,此後幾個周末也保持了穩定的客流。品牌銷售負責人Joe說,小長假加上人們無法出門旅遊,讓不少人選擇到「愚巷」這樣兼具室內和戶外場景的商業體進行消費。
愚巷商戶「錢店」與「element」之間共享的樓梯。拾級而下,梧桐掩映之下就是愚園路
有熟客來店,堅持要買夠1萬元
「你好,我來換襯衫尺碼。」工作日中午11時30分,白領王小姐來到安福路322號園區一家名為「in the PARK」的服裝店,利用午休時間來更換一件襯衫的尺碼。「昨晚下班和朋友來隔壁RAC吃飯,吃完就順道來逛逛了。」
In the PARK店長宋小姐告訴記者,「五一」過後,店裡銷售情況好了很多,節假日大家的消費熱情尤為明顯。「可能是前面幾個月『憋』太久了,『五一』期間有熟客來,一定堅持要買夠1萬元。」不過,她也坦言這尚屬個別現象,但相較疫情發生前,店裡賣得最好的是均價千元以內的藝術類周邊商品,現在,店裡的服裝尤其是一些大件商品的銷售則有明顯提升,「購買率很高。」
安福路 In the PARK 5月最新的店鋪陳列
記者注意到,In the PARK店內20多個品牌,價格區間比較寬泛,有均價200-300元左右的T恤,也有單價1000-2000元左右的襯衫,還有部分品牌的單品價格都在2000元以上。「5月以後,客單價保持在2000元左右,最高的一單客人花了1.9萬元,買了好幾件衣服和配飾。」
相較In the PARK的買手店性質,Randomevent作為品牌專營店,對客單價的變化有自己的考量。「我們會監測每個時段的客流和成交量,成交率和客單價一樣值得參考。」Joe告訴記者,「五一」期間,店裡根據去年「十一」黃金周的客流情況,安排了至少5名員工在崗,最多一天有近400人次的消費者進店。
愚巷Randomevent新品T恤
「客流在增加,但消費的增長要滯後一些。」Joe坦言,疫情前店裡每天的成交率大約在20%以上,相當於每5位客人進店,就至少有一人買單消費。「現在,這個比例很難達到20%以上,可能要6、7、8個客人進店,才會產生一筆消費。」
夏季到來,各大潮流品牌無一不將T恤作為主打商品。Randomevent售賣的T恤價格區間在200-300元之間,目前店內客單價保持在700元左右,也就是買2-3件T恤的價格。單價超過千元的外套也有人購買。
白天重回「翻臺節奏」
夜間人氣有待恢復
Sunflour安福路店
安福路上的Sunflour,是這家知名餐飲品牌在上海的首家門店。一個天氣晴好的周末下午,記者想要在店內找個空位喝杯咖啡,品嘗新鮮出爐的麵包,卻發現已經一座難求。店內負責人胡小姐告訴記者,5月以來,每到周末,只要沒有大雨,早上10時後店內就陸續坐滿客人。中午12時到傍晚5時則是客流的高峰期,店內餐桌基本保持不斷翻臺的節奏。目前,店內生意已經恢復了6成,但主要集中在白天——晚間的客流還遠沒有恢復。
Sunflour出門左轉100米不到的地方,就是上海話劇藝術中心,Sunflour的晚間客流原來主要是觀看演出的觀眾。疫情前,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晚上幾乎天天都有演出,於是店內也從晚上6時30分開始到7時30分迎來「黃金一小時」,人聲鼎沸、大排長隊的景象經常出現。「過去,夜間營業額佔店鋪總營業額的1/4,但現在劇場還未開門,所以我們夜間時段的生意幾乎空白。」胡小姐說。
「五一」期間,安福路322園區內舉辦的運動主題市集
夜晚人氣還有待恢復,是不少小店店主的感受。
愚園路上的「國潮」品牌「Randomevent」一直堅持到晚上10時關門。品牌銷售負責人Joe說,最近隨著氣溫回暖,晚上9時到10時這一深夜時段,開始有顧客光顧。「進店顧客的目的性挺強,但人流還不夠多。」
在一條以特色小店、夜間經濟見長的市中心小馬路上,一家老廠房改建的小型綜合體的運營者,最近正在為租戶退租而煩惱:去年引入的一家啤酒店是商業體的主力租戶,最近卻退租了。這家啤酒店很有特色,也是其在上海的首店,各種口味啤酒齊全,店內消費場景也與街區氛圍結合。疫情之前,店內生意很不錯,但過去幾個月,生意卻「一瀉千裡」,最近一波小店復甦的熱度也沒有讓這家以夜間經營為主的啤酒店受益。而這個綜合體內,有不少酒吧、輕餐業態,主要收入都來自夜間經營,目前也尚處在緩慢復甦的過程中。
愚巷element一樓咖啡店,透明咖啡桌裡分別模擬了「春夏秋冬」的置景
消費者把特色商戶當做「紀念品商店」
記者採訪上海徐匯、靜安、長寧、黃浦等市中心20多家特色小店後發現,複合型業態的小店中,咖啡、西點簡餐業態的下單量普遍高於零售。而在零售產品中,剛需產品,例如夏季的T恤,銷售恢復情況明顯高於裝飾品、手辦禮品等非剛需,消費行為總體更加趨於理性。
element二樓零售區域,店主Ben說,店裡「目之所及,均可售賣」
愚園路商戶element的二樓、三樓,分別銷售中高端潮流服飾和戶外潮牌。店主Ben注意到,疫情以來,消費者在面對一些「可買可不買」的商品,比如水杯、飾品時,「下手」變得猶豫。與此同時,不少小店還面臨與element類似的尷尬情況:每一季新品其實在一年前就已經完成預定,即今年3、4月上新的春夏新品,其實去年8、9月時裝周期間就已經完成訂貨。
Ben本來預計,今年春節後店內銷售會有一波增長。然而遇到疫情,不僅單品價格較高的冬裝在「五一」前夕不得不以6折出售一波「去庫存」,去年預定好的單價較高的商品,今年4、5月開賣後定價也變得尷尬。「高了消費者不買,低了利潤就大幅縮減。」這也為Ben提了個醒:選品時仍要持續注重價格區間和受眾的多元性。
element三樓零售區域,主打日系戶外品牌
而那些富有特色、善打「情懷牌」的非剛需貨品,還是能吸引消費者。安福路商戶In the PARK,店長宋小姐告訴記者,疫情以來,非剛需產品的銷售沒有明顯下降,主要因為來安福路「打卡」的人群較多,因為疫情大家出門旅遊不便,不少人選擇在上海「市內遊」,於是把In the PARK這樣有特色的商戶當做「紀念品商店」來看待,買一些比較容易入手的小飾品、小配件。
5月,野獸派花店與安福路322園區聯合舉辦的周末鮮花市集
餐飲店在經歷疫情後,對店內經營策略進行了調整。RAC餐廳負責人王小姐說,餐廳本來沒有外賣,疫情期間開設外賣服務後便一直延續至今。「市中心特色馬路的沿街商戶,營收主要還是靠堂吃,外賣對營收的幫助總體不大。」她表示,非連鎖餐廳做外賣的成本並不低,在安福路做餐飲主要還是靠堂吃「跑量」,「量不夠,客單價再高也很難打平成本。」
變化之中也有不變的堅守。安福路322園區運營方、永樂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子傑告訴記者,雖然運營方在疫情發生後第一時間就通知商戶,可以申請相關的租金減免優惠,但不少店鋪申請材料準備到一半,發覺生意有復甦跡象,就馬上把人力都投入到運營中,暫時擱置了申請流程。「相比其他事務,商戶更樂於把精力首先放在生意上,一旦嗅到市場復甦的苗頭,商戶們的反應速度一定是最快的。」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舒抒 唐燁
微信編輯:皮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