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來源:陳炅瑋 劉力源 攝製
富民路,北起延安中路,南至長樂路,一條短小卻又精緻的小路。梧桐掩映下,樹影斑駁,路邊老洋房散發著歲月的味道,越走越深、越走越靜。
富民路180號是一家不足30平米的小店。每天,來自世界各地、穿著靚麗搶眼的年輕潮人在此進進出出。但抬頭一看店招,小店賣得卻是地地道道的國貨老品牌——「飛躍」鞋。隨著小白鞋風潮在世界範圍內的走紅,這個街邊小店及其背後的創意團隊,也在逐漸壯大。
小店顧客八成是年輕人
半數以上是外國人
小店的基調是年輕。貨架上擺放著各式飛躍鞋,除了經典紅藍標的小白鞋,高幫款、拖鞋款、厚底款、手繪款、防水款等種種樣式,顛覆了很多人對老「飛躍」的印象。
顧客八成是年輕人,甚至半數以上是外國人。店員也是年輕人,和顧客交流零壓力。法國小夥Bruno一進店就滿臉驚喜。前幾年,飛躍鞋在法國一度很流行,他曾在北京買過一雙,這次在上海富民路的小店,他還要再選一款。
杜小姐是帶著她的韓國朋友來小店的。原來在韓國,飛躍鞋是爆款,這位韓國朋友一下買了五雙,滿意而歸。
採訪這天,店長辛月和店員楊煒烽在店當班。兩人熱絡招呼客人,有外國客人進店,辛月馬上切換英語接待。口語雖然還略顯生疏,一些單詞要想很久,但她沒有怯場,「在這裡上班,遇到的外國人多,為了這個我正在學英語。」辛月將與顧客交流視之為難得的學習機會。
楊煒烽更是有門絕活,他的花式綁鞋帶方法,已經累計到了12種。在店裡選好鞋子,他就介紹起鞋帶顏色與衣服的穿搭,並親手為客人綁上蝴蝶結、觸角等花式鞋帶。一雙簡單的小白鞋經過巧手打磨,竟有了不重樣的個人屬性,這些小細節深得顧客芳心。
很多人進小店只是偶然,卻意外收穫了驚喜。「70後」的鄭女士偶遇小店,發現「小時候一直穿」的飛躍鞋竟然出了流行設計,綁成觸角狀的彩色鞋帶也個性十足,連原本對懷舊無感的「00後」女兒也心動了。於是,母女倆一人一雙,換上直接穿走。
專程趕來的「躍粉」,偶然進來的路人,小店經常被擠得水洩不通。旺季時,一天就能賣出三五百雙鞋,四個店員應接不暇。
兩代人都喜歡的國貨小白鞋
玩創新玩聯名推陳出新
「我爸爸那個年代,穿一雙飛躍的小白鞋,就是校園裡『男神女神』了,口袋裡揣一根粉筆,髒了塗一塗,『什麼都能髒,但是我的小白鞋不能髒』。」 「85後」的葉鵬是CM Feiyue線下運營主管,也是一個資深國貨迷,這兩年他加入了CM飛躍設計創新團隊,更進一步地參與到國貨創新的大潮中去。
在葉鵬身邊,起初對飛躍的流行不理解的,是他的父親。一聽說葉鵬在為推廣飛躍這樣的老牌子忙前忙後,老父親十分好奇:「飛躍竟然還在賣?」
不過,當葉鵬告訴他,這個牌子的鞋不單在賣,還深受年輕人歡迎時。父親又很快接受了現狀,「我的幾雙飛躍鞋,他也不跟我打個招呼,直接穿走了。」
2005年前後,飛躍鞋在國外意外走紅或許是推動潮流的原因之一。現在的品牌營銷,更注重線上口碑帶動線下銷售,「常常有人買了一雙鞋,在朋友圈一貼圖,他的朋友看到,就會來買四雙、五雙。」談話間,商家現場邀約一位到店購物的顧客拍攝街拍照片。沒多久,顧客穿著飛躍鞋,在老洋房前拗造型的照片就出現在其社交媒體帳號上。
店裡賣得最好的是經典的紅藍配色小白鞋,很多顧客尤其是外國顧客就是衝它而來。在葉鵬看來,「飛躍」的「潮」來自經典與潮流的嫁接。當然,鞋款本身舒適易用、價格親民,同樣是品牌強大的競爭力。
但無論哪個品牌的發展,都需要不斷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為喜歡它的人不斷帶來驚喜。葉鵬介紹,十年間他們在為「國潮」的改良創新上花了很多功夫,從用材、工藝,拼接方式等方面做了大量嘗試。
現如今,潮流品牌跨界聯名的模式十分流行。葉鵬所在的CM feiyue團隊也沒錯過,設計團隊與國際潮牌合作,推出聯名款的鞋子,帶國貨走上了國際潮流的舞臺。他們還與中國畫藝術家合作手繪鞋,把京劇、龍等元素融入飛躍鞋。
「所謂『潮』,是一種感覺。」話題回到了葉鵬的父親身上,現如今,他的父親再一次成為了飛躍鞋的用戶。時代在變,弄潮兒腳尖的行頭沒變,「他常對我說,他這個年紀穿飛躍,是不是挺潮的?」
潮流沒有標準答案,但從顧客洶湧的購買力,我們意會了一把「潮」的感覺。
在上海,南京路、淮海路幾條重要商業街人流如梭,與之或相交、或平行,還有一條條梧桐樹下的小馬路,街邊小店讓人在不經意間偶遇「上海味道」。
我們需要大商業街的熱鬧與繁華,也喜歡后街和小店的寧靜與韻味。7月7日起,我們推出「后街小店」系列策劃報導,走進「藏身」后街的小店,開啟尋「味」之旅。(新民晚報新民網記者李若楠 蕭君瑋 陳炅瑋 劉力源)